言论

马哈迪不断挑拨种族情绪/南洋社论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为新书主持推介礼时,指摘华人用筷子吃饭,是无法融入大马社会的原因之一,因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的文化,并非大马人的文化,大马人的文化是用手吃饭。

马哈迪这番言论,即掀千层浪,引起社会各界及许多网民的戏谑及抨击,连另一位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也在面簿上载一张马哈迪出席农历新年团拜捞生时使用筷子的照片,照片中马哈迪手持筷子,夹着鱼生高高举起。纳吉在贴文中嘲讽马哈迪是使用筷子的“熟练能手”。

《南洋商报》也针对马哈迪的“筷子论”,在Telegram发起一项民调,题目是“你认为敦马应该在国际场合用手吃饭,来彰显他所谓的大马文化吗?”,民调结果显示,42%受访网民的答案是非常不应该,表明不认同马哈迪的看法。也有39%网民认为,他非常应该这么做,嘲讽他既然认为手抓饭是彰显大马文化,理应在国际场合也这么做,以显示他是表里如一的人,不应该讲一套,做另一套。

其实不论是用筷子吃饭,还是用手抓饭,这只是传统文化习俗的一小部分,并不是说华族使用筷子吃饭,就无法融入大马文化,就不认同大马人身分。如果按照马哈迪的逻辑推论,使用刀叉是西方文化,如果友族同胞使用刀叉或汤匙用餐,是否就认同西方文化,混淆了国家民族身分的认同?这是极其荒谬的逻辑。

我国独立64年,巫裔、华裔、印裔及其他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为国家建设及繁荣作出贡献,国民身分认同根本毋庸置疑。我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同胞早已将马来西亚当祖国,并以大马人身分自居及自豪,从来不是问题。

马哈迪在这个时候挑起华族身分认同,还将使用筷子吃饭上升到一个国民文化认同的高度,到底居心何在?

当然,擅长使用政治权谋的马哈迪,不排除是利用种族课题,挑起种族情绪来蹭热度,或者是转移视线。挑动种族情绪,一直都是马哈迪几十年来惯用的政治手法。

问题是马哈迪一再挑动种族情绪,捞取政治资本,对我国的种族和谐或多或少或造成冲击,毕竟马哈迪在马来社会拥有很高的威望,他的这类种族言论如果一再重复,难免会让友族同胞对华裔产生误解。

我们认为,华社及华基政党应该反击马哈迪的言论,同时向友族同胞澄清,我国华裔国民并不存在身分认同或融入大马社会的问题,因我国华裔同胞的国民身分认同根本就不是问题。

反应

 

言论

砸碎种族团结论/南洋社论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马来尊严与权力圆桌会议”结束时,宣称“马来人权力正逐步流失”、“马来人面对政府的威胁”,还号召马来人必须团结起来,对抗“共同敌人”,以确保马来人继续掌控政治权力。

较早前土著团结党主席丹斯里慕尤丁在党代表大会上发表政策演讲时,还建议创立马来土著版的“董总”,以更明确的领导架构,把所有马来人和土著非政府组织结合起来,以增强效率及影响力。

两位前首相还是一味地操弄种族主义,借此激起马来人的忧慼、焦虑,和迷惘的情绪;他们就是从狭义角度对待“异族”,以为只要团结在同一宗教教派及种族政党的旗帜下,就能摆脱“现状”的陷阱。

其实,因为没有将马来西亚真正视为一个整体,这种为维护特定民族权益及团结民族的愿望越变空洞,未来的马来西亚不会有更宽广的出路。

国家独立迄今60多年了,就因没有真正卓识远见的领导,政客都只沉迷于同型相配的团结论,使到我们的多元社会仍缺乏相互应有的兼容性与包容性,也未能给马来西亚带来新的拐点。

要是有人批评某个领袖偏私的话,例如慕尤丁会驳斥说:“国盟执政时遇上2019冠病疫情,就给全民提供疫苗和援助,并没有只让马来人活下来而让其他人死去!”

显然种族主义政客并没有新的自觉,不会给马来西亚全民带来新的变革、 新的未来和新的可能,更不可能会给全民有梦想的激荡。

全民才是一个整体

马来西亚全民才是一个整体,整体永远大过部分,只有全民都能公平分享所有的权益和资源,不要有什么特惠政策,只要努力创建有利整体发展建设及经济增长的政策环境,创建有利于培育人才及创新技术的教育政策,那才是正确思考和行动的方式 。

今天,在多元马来西亚社会还不断炒作宗教种族课题,这种蛮兵勇力是不会给马来西亚有进阶的发展。

虽然慕尤丁表示作为一个标榜“新民族主义”理念的土团党,不能只靠马来人和土著的选票组建政府。

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要培养“亲社会行为”,借此增强人际的联结感,提高认知的灵敏度,唤起积极情绪的集体沸腾(collective effervescence),从而增强互信与合作,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

只有维护全民的整体利益,砸碎种族团结论,将各族都凝聚在一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筹划全局,才是进步的远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