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哈迪半世纪传奇/谢诗坚

马哈迪其实在巫统成立时(1946),已是普通党员,但仍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他在1964年首次参加国会选举而胜出,开启了他的政治人生。

在他进入国会后,就与对手李光耀在国会有了激辩(当时新加坡仍未脱离马来西亚联邦)。他的尖锐言论引起李光耀注意。



在李光耀回忆录中,他提到马哈迪在国会辩论时,对行动党的攻击达到高潮,形容人民行动党是亲华人,有共产倾向,也是反马来人的。在工业方面,人民行动党的政策是仅仅鼓励马来人当劳工,而不让他们有投资便利。

李光耀随即驳斥马哈迪的说法,他说“在10年内我们就会培养出新一代马来人,他们受过教育,懂得科技和管理现代工业。”

马哈迪也在他的回忆录(医生当家)中这样形容李光耀:“李光耀的态度和野心,与马来西亚的执政党(的政策)背道而驰。在1964年的大选中(指马来西亚),他尝试成为马来西亚华裔的领导者。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取代马华(在联盟)的地位。”

与李光耀注定是对手

接着他又形容行动党在大选中只赢得一个国席(参选9席),以致要取代马华成为巫统的合作伙伴,彻底失败了。而该党所说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口号并不如李光耀预期中的受落。



可以说,从60年代开始,李光耀和马哈迪注定成为“对手”而不是“同志”了。

果然在1965年,因李光耀与联盟领导人的骂战升级,也就使到联盟决定让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这并非李光耀所愿,但新加坡人民则表示欢迎和接受)。

令人诧异的是,马哈迪参加1969年大选时,竟在阴沟里翻船,败给回教党。这是他难以接受的成绩。

5月10日大选成绩揭晓后的第三天,即5月13日,一场种族冲突流血事件在吉隆坡爆发,局势非常严竣,政府乃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史称“5·13”事件),继之,东姑虽仍是首相,但其副手敦拉萨已全面掌控政权。

此时,感到失落与不满的马哈迪,针对陈修信表示马华不加入内阁事件明确评论,马华不应留在政府内。

他的言论见报后,东姑在6月6日致函马哈迪,说后者的言论使事情变得更糟糕,乃劝马哈迪耐心等待国家恢复常态,不要再引发事端。

约莫10天后,马哈迪在6月17日回复东姑函件中指责东姑是导致联盟陷入危机的罪魁祸首,因而促东姑下台。当马哈迪的信件曝光后,震惊整个国家。

名著被东姑列为禁书

在恼羞成怒下,东姑于7月12日通过巫统最高理事会将马哈迪开除出党。及后马哈迪又出版名著《马来人的困境》,字里行间也指责东姑未能改善马来人的生活和待遇。但这本书一出版(1970年)就被东姑列为禁书。

离开巫统未超过两年,马哈迪又“英雄式”地重回巫统怀抱(1971),在拉萨首相(1970年出任第二任首相)的扶持下,马哈迪重新活跃于巫统党内。

1974年马哈迪时来运转。在大选中重任国会议员后,即被拉萨委任为教育部长。有了官职在身,马哈迪在1975年的党选中当选副主席之一,另两人是嘉化峇峇与东姑拉沙里。

当拉萨于1976年病逝,而胡先翁上位后,他出乎意料的,选中马哈迪而不是热门人物东姑拉沙里为副揆。

1981年当胡先翁决定退休,身为副揆的马哈迪也就明正言顺地成为第四任首相。马哈迪的强势政治也在政府和党内造成不同程度的震荡。比如1983年的修宪,对统治者的权力作了些限制、借用慕沙希淡击退拉沙里,使后者未能当上副首相。

1987年的党选,拉沙里与慕沙希淡连手攻打马哈迪的阵营,结果败下阵来。

在无从选择下,拉沙里另起炉灶(1989),成立46精神党,全面地参加1990年大选,企图夺下中央执政权。无奈时不与人,拉沙里只得认命。

从政54年永不言退

1998年巫统斗争升级,马哈迪亲手开除其“宠儿”安华,并在不久后,安华被提控上法庭不得保释。

虽然马哈迪在2003年退休,把棒子交给阿都拉。但在2008年大选过后,因为国阵受到重创,也给马哈迪一个强烈理由迫使阿都拉下台。当2009年纳吉取代阿都拉成为第六任首相后,马哈迪也重回巫统。

但在2013年的大选后,马哈迪又发现纳吉战绩不佳,加上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案件不断积累和爆开内幕,也就出现了马哈迪临老(91岁高龄)再重出江湖,与慕尤丁共组新党——马来西亚土著团结党,明显冲着纳吉及巫统而来。

从1964年从政以来到今天的第54个年头,马哈迪在政坛上似乎永不言退。他的思维造就了他不断地斗争和不断地抨击他认为不称职的领袖。也因为他的心态与性格使然,这一回马哈迪钉上了纳吉。

这种斗争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要承认的是在这半个世纪,马哈迪仍然是政坛翻云覆雨的高手。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民族在哪里?/谢诗坚博士

《当今大马》专栏作家达耶巴南(S.Thayaparan)近日(11月11日)在其专栏,针对公正党巴西古当议员哈山卡林在议会上建议团结政府,集中其资源,以培植“马来西亚民族”一事发表评论,认为“马来西亚民族”的名词如同在表面上铺上金属防锈,而实际上是黯淡的。

马来西亚所设置的种族至上已成为常态,马来人的地位及马来人的定义在宪法上已有所阐明。因此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或者接受社会契约的概念、马来人至上概念及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压下了所有的民主概念或通过投票,以便重新改变传统的政治概念。

我在进入大学后,才了解到马来亚/马来西亚不曾有过马来西亚民族主义这一类的哲学话语,而是一个多元种族生活在一起的地方。

尽管已有原住民或外来移民迁入居住,但因缺乏人才和管治,一切都由英国安排,包括后来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

对于各种族人民而言,大家只是参与局部的斗争,例如马共被视为华族的政治斗争。因此,马来亚或马来西亚人未曾真正以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概念,在东南亚掀起政治斗争。

反之,英国为其便利(主要是对矿产和资源的开发),动员处于四分五裂的人群,依据种族的不同而区分工作地点,比如马来人在乡区农耕、印度人在园丘割胶、华人在矿地开采锡矿;加上后来东马的卡达山人及达雅人,就蔚成一个多元种族的大杂烩,共计有40多个种族之多。

整体而言,它起因于宗教和种族的不同,造成马来西亚人民的团结并不牢固。

30年承诺一场空欢喜

直到1990年,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认为时机已成熟,乃大胆地提出要在30年内打造一个“马来西亚民族”。因此,他也订下了2020年宏愿,不但要出现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称号,而且也要把马来西亚打造成先进国(所谓先进国是指国人平均年收入为RM15000的水平)。

可惜在2020年时,我们不但未达标,马哈迪(2003年退休)更是指责其接班人不够精明,才使到马来西亚发展进度令人失望。30年的承诺,换来的是一场空欢喜。

照理马哈迪与当时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组合(1981-1998),是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当时马哈迪希望借助安华的影响力,在政府内注入回教元素,但又不改变其世俗政体。安华被促请循序渐进,不要因宗教的鼓吹而将人民再一次分裂。

但安华在1998年落马后,整个国家的格局就被改写了。

安华的反叛换来马来政治思潮的大转变,新崛起的人民公正党与伊党合作,以及在行动党配合下,在1999年的大选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第一次展示了宗教力量的崛起。

伊党在转打宗教牌下,取得27个国席和执政丹登两州;而巫统在当时依然相信民族主义是万灵丹,结果接下来又是噩梦连连。

安华本来就是个宗教主义的领袖,但他选择加入巫统而不是伊党,结果导致巫伊两党结下梁子。当安华被马哈迪排斥后,才转而致力于与伊党合作,希望通过马来人至上的概念,来巩固马来人的政治主导权。

宗教主导政治方向

不幸的是,安华被马哈迪压得喘不过气,原本以为在2018年的大选能全面翻身,讵料他碰上马哈迪这个克星,圆不了首相梦,反而助长伊党的气焰,使马来西亚的政治加入了宗教元素,而变得更加复杂。

直到2022年,安华才得以从中崛起。表面上看来我国没有大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宗教已经主导政治方向。不论是安华让巫统强大斗伊党,或是伊党力求坐大挫巫统,都是一头栽进宗教政治中,几乎忘了这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也忘了这个国家依然是世俗政体。

长此下去,马来西亚不但无法培植出新一代的民族主义,更无法打破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直处于政教斗争中。今天的伊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