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迪没变,只是你没发现/蔡晓薇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对马来人的爱,是始终如一的。他不曾隐藏这份关心,纵使是第二度担任首相期间亦然,只是当时许多人经历了颠覆大马政治历史的改朝换代,人民海啸所掀起的狂欢盖过一切,一些事实大家选择性看不见。
当时各族人民对他的爱戴到了顶点,更赋予他“全民首相”之称。马哈迪的一举一动都被冠上“亲民”、“可爱”、“仁慈”等正面形容词。他被塑造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深入民心,无人能质疑。
马哈迪被神话的程度,甚至可以让众“马迷”容不下任何一句对他的坏话,若你“不识好歹”稍微讲了其不是,下场恐怕是在网上被挞伐致体无完肤,盲目的爱甚是可怕。
当时吹的风向是“有一种传奇,叫作敦马”,马哈迪被认为的好,是许多人自愿给予的;如今政治局势转变,马哈迪不再掌权,有者收回了对他的敬仰,他本来的“好”,就被认为“不好”了。
然而种族主义色彩浓烈的马哈迪会在乎人民对他的看法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否则他如今就不会不顾非巫裔的抨击声浪,继续大谈“马来人困境”、“多元种族违宪”、“这片土地属于马来人”论了。
不想蹚这趟浑水
最近马哈迪再抛出“华印裔不忠论”及“马来人灭绝论”,他直言除非马来民族保持团结,否则可能在未来10年内面临灭绝。这前言是不满华印裔没有完全同化成为马来人,后语则提醒马来人“要觉醒啊”!
不少执政党及华团领袖抨击他危言耸听,就连国盟领袖也适时划清界限,不想蹚这趟浑水。然而种种斥责都无法让马哈迪慎言,当你以为“敦马已不再是以前的敦马”,其实他只是在除去了“首相光环”之下更畅所欲言而已。
一些话,他只想说给想听的人听,若不是其“目标群体”,就一笑置之吧。
政府快出招“追债”/蔡晓薇
以前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现在叫人还钱,除了苦口婆心,还要看人心情。
说的是高等教育基金(PTPTN)借贷者长期拖欠还款,近年的欠款总额已突破百亿令吉。根据早前数据,约有近82万名贷款者还在拖欠债务。
个人认为限制拖欠贷款者出国是最直接了当的“追债”方式。这项出国禁令于2015年在我国落实之初就已发挥功效,还款率逐步提升,在2018年约100万名被限制出国者中,就有逾68万人开始还贷。
然而当时希盟批评此举“没人情味”,并于2018年执政后,为了兑现竞选承诺而取消这禁令至今。
事实上贷款不是资助,借款者在接受资金时已经承诺未来要偿还,而政府追讨并非无情,而是必要的财政管理措施。
当借贷者毕业后踏出社会工作,不再活在学院舒适圈,就需学习如何当个负责任的大人,努力按时还款,是最基本的个人诚信。
或禁欠款者出国
如今团结政府还在评估各种催促还款策略,包括可能再次祭出出国禁令。若希盟当初是因政治因素而取消这禁令,如今则是时候因政治决心而重启,以维护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
除了禁止欠款者出国,政府能做的还有很多,例如与内陆税收局合作,通过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追踪欠款者的收入情况。若借款者有固定收入但仍拒绝还款,就可被强制扣除部分薪资作为还款。
对于长期拖欠还款者,采取法律行动是最后手段,包括申请法院催缴令,要求借款者出庭解释欠款问题;抑或申请破产令,确保借款者履行还款义务。
高等教育基金借贷者的还款率低,并非单纯的个人问题,它除了会减少该基金资金回流,影响后续借贷给新生的能力,也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增加,一旦政府需补贴相关亏损而增加国家财政赤字,影响其他公共项目的资金分配自然不在话下。
正如高等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占比里博士所说,政府不会单靠出国禁令这一招。那政府到底还有哪几招,请快快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