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部长关注一家小企业/黄子
四十多年前,小弟还是社会新鲜人,在一家小型发展商工作,事务繁杂,有时还做“狗怕拉”(督工)。
那年头,工作机会稀少,僱人容易,大都以日计酬薪,且细到计时,比如开工后下雨,或工人有事提早离开,实干多少小时,就算多少小时,童叟无欺,三大民族,一律平等。
最近一位发展商朋友说起,他在复古。聘请的职员从月薪改为日薪,月薪4000,日薪一天200,员工同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而他省掉心烦,今天生病,明天家中有人去世,50年不变的情节,同一位亲人可以死掉两次甚至三次;至于周末长假,无论是星期五到星期日,或是星期六到星期一,保证长假后会生病,3天假期延长为4天。该来的没来,其他人怎么工作呢?
FOODPANDA只不过僱有一两百员工的小企业,如此规模企业,比牛毛还多,想不到只是劳资作个调整,竟然爆红起来,多日来受到媒体关注。噢不!先是受到一个没有打过一天工即青云直上当起部长的才俊热血关注。
只因该部长是首相的宠儿,其种族正义热血奔腾也迫得其他两部长也大张旗鼓地联合关注。三个部门隆而重之,如临大敌,似乎有千军万马即将杀之过来,煞有其事地急商对策。
这还不够,最终还将之呈交内阁讨论——这比芝麻比绿豆大不了多少的小事。
多劳可多得
复古的朋友说,现在他自己不直接僱用工人,把工程分细,全部承包给工人。所有外劳:印尼、孟加拉、缅甸,各民各族都喜欢承包,因为多劳可多得;不过,我们最有尊严者,无论如何都不要,最好月薪,不然日薪也可以。为何如此,答案就是马来人尊严大会,重弹的老调。
经济如此糟糕,政治如此恶劣,种族主义、极端宗教如此狂飙,希盟政府若一时无法引领人民国家走出乌烟瘴气的迷茫,请内阁部长们不要再添乱了。
一个小企业要调整运作机制,控制成本,就让劳资双方去磨合,只要不违反劳工法令;纵使有劳工法令问题,工人也可告到劳工局,国家养了170万公务员,别以为他们全都是不懂事的白痴,他们才是专家。
当部长的,不是去鼓动群众,玩街头示威,声讨小企业。若真的把所谓傲慢的FOODPANDA抵制斗垮了,失业的一两百个员工是谁?热血呼啸,可以喂饱他们吗?
一个部长已如此意气风发管起这粒小芝麻,碰上一颗冬瓜滚下来,内阁如何尊严起来?
部长权力与多语文招牌/亦鸣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曾指出,该部的指南非常清楚,允许在国内设立多语文招牌。只要尊重国文,并根据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多语文招牌是被允许的。
然而,吉隆坡市政厅在耗巨资美化茨厂街后,又花钱拆除多语文招牌,倪可敏对此表示不解,认为此举“非常不符合逻辑”。最终,在部长的干预下,茨厂街重新设立了多语文招牌。
部长的权力有时具备威慑力,但有时却无法直接命令地方议会改变单语文招牌政策。例如,金宝东兴港新村礼堂装修后,中文招牌被移除,令当地村民震惊。
国盟反对双语文招牌
倪可敏的指示并未立即奏效,因此他承诺会向金宝县议会官员进一步跟进,并安排房政部官员与县议会沟通,以确保东兴港礼堂的招牌继续保留三语。
事实上,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在国会推动双语文招牌政策时,遭到国盟国会议员的强烈反对。
他们指责张庆信“不尊重国文”,坚持招牌应仅以国文展示,不应包含其他语文。
然而,张庆信认为,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多语文招牌能够彰显对外友好的形象,并谴责吉隆坡市政厅在执行双语文招牌政策时“过于粗暴”,损害了市政厅形象。
在砂拉越,多语招牌随处可见,显示出其广泛的接受度。然而,其他州属却未能推行类似政策,未能充分体现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和谐美好。
尤其是伊斯兰党执政的州属,不仅禁止政府机构设立多语文招牌,甚至积极推动爪夷文招牌政策。当地华人商家只能遵循州政府政策,难以推动采用多语文招牌。
受极端主义干扰
虽然市县议会受房屋及地方政府部管辖,但作为部长,倪可敏除了与官员协商和沟通,实际上能采取的行动有限。
如果地方官员愿意配合,多语文招牌自然不成问题;但若官员坚持单语文政策,部长亦难以强制推行多语文招牌,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种族误解。
张庆信强调,多语文招牌不仅有助于吸引外国游客,更是马来西亚文化魅力的核心要素。
无论是张庆信还是倪可敏,他们都努力说服政府及官员保持中庸思维,但极端主义思潮的干扰让他们倍感压力。
反对党不断对多语文招牌政策恶意批评,指责相关部长“不务实”,甚至“让人感到羞耻”,认为政府应弘扬国家文化与传统,而非“煽动”种族敏感议题。
然而,作为昌明政府,应持有更开明的思维,坚持捍卫多语文与多元社会的精神,展现坚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