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Manus搅局未来/许文谦

曾几何时,美国独霸互联网,而中国的AI企业在全球AI竞赛中奋力追赶,实现了中国AI的“大爆发”。

全球AI竞赛已进入最激烈阶段,美国凭借其领先的互联网基础,占据约 25% 的数据优势。然而,如今中国 AI 已全面迈入国家级集体冲锋模式,在算力资源比拼上已逼近美国,使 AI 正式步入“平民化”时代。

中国 AI 正以双线作战的策略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一方面,凭借超低成本市场,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为 AI 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开辟广阔空间;另一方面,积极构建 AI 生态,从单独企业的突破逐步演变为国家级的集体冲锋,整合各方资源,协同创新。

反观西方,多是个别企业的单打独斗;在缺乏统一整合的情况下,更多从商业考量出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Manus的横空出世,无疑成为AI圈的焦点,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低价优势脱颖而出

这款被称作“第一个真正通用 AI Agent”的产品,一经推出,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整个行业,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其将自己定位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自主完成多任务、跨平台协同工作的通用 AI Agent,吸引众多目光。

用户对其强大功能的尝试可谓五花八门,从制作个人主页到解决工程师实际问题,从编写国家极简编年史到开发消消乐游戏等,Manus似乎展现出一种能够将复杂指令,转化为高质量“成品”的神奇能力。

在商业可持续性方面,Manus目前以低价优势脱颖而出,单次任务成本约2美元,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通过开源推理模块、优化多Agent协作效率,成本还有望进一步压缩。

美走得快 中走得远

然而,Manus 的爆火也伴随着诸多争议。有人将其视为“AI Agent的DeepSeek时刻”,认为它展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雏形,开启了新的篇章;但也有人指责其过度营销,甚至质疑其“套壳创新”,因为其模型能力并非来自自研底层大模型,而是依托于Anthropic的Claude。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 AI的国家级集体冲锋模式在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下,有望在未来AI 局势发展中占据更有利地位。美国 AI产业则依托强大的科技生态和充沛的资本支持。大量企业、科研机构与科技巨头并存,各自探索不同的技术路线,促进了多元化创新。这种模式虽然带来了领先的技术进步,但在产业落地和整体协同方面相对分散。

我个人认为,美国在AI领域发展迅速,而中国则注重长期布局,形成了“美国走得快,中国走得远”的竞争格局。

未来,中国 AI有望在全球 AI发展中持续突破,引领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从追赶者逐步转变为引领者。

美国不再独霸新科技的时代或许已经到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将见证中国 AI 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

 
 

 

反应

 

国际

Manus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服务中文用户

(北京12日讯)全球首款通用人工智能智能体产品(AI Agent)Manus合伙人张涛星期二(3月11日)宣布,为满足中文用户需求,Manus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致力于在中国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Manus的全部功能。

据新浪科技报道,目前两家技术团队已展开紧密协作,共同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打造更具创造力的通用智能体产品。

对于上述消息,阿里通义同样回应称:“Manus和通义千问确实在进行开源模型方面的合作,我们期待与更多全球AI创新者开展合作。”

观察者网星期三(12日)指出,此次Manus与通义千问的合作早有迹象。Manus创始人季逸超此前已在社交平台透露,其产品采用了基于阿里千问大模型(Qwen)的多个微调模型。

中国AI创业公司Monica3月6日发布首款AI智能体产品Manus,并将其定义为“全球第一款通用Agent产品”。产品具备多领域任务处理、复杂任务规划与执行、工具调用与自动化、自主学习与优化以及实时交互与协作等核心功能,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

不过,Manus主页面一直为英文界面,尚未完成足够的中文语境适配。

新闻来源:联合早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