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PTPTN成功了吗?/黄英豪博士

今天课堂上辩论教育政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一位同学突然冒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Sir,PTPTN失败了吗?”

我国政府自从1997年创立高等教育贷学金PTPTN惠及无数莘莘学子,也减去成千上万家长的负担,同时也造就了蓬勃的高等教育行业,20年来高等学府如雨后春笋。无可否认,我国在这领域,此举还可算是佼佼者。



可好景不长,20年后的今天,此空前壮举竟然沦为“好心做坏事”。屈指一数,因为PTPTN而衍生的问题还不少,去年8月掌管雪州房屋发展,建筑管理和城市生活事务的高级行政议员拿督伊斯干达透露,该州内过半房贷被银行拒绝乃是因为申请者已被高教贷学金列入黑名单。

欠高教基金借贷无门

更有报道称,125万借高教贷学金者被银行列入“个人管理信用记录”(CCRIS)黑名单,往后的日子借贷无门。

这些都应该是学有所成,满怀壮志,摩拳擦掌,伺机待发二十出头的国家栋梁吧,怎么搞到像丧家犬一样,到处让人唾弃?

今天翻开报纸,怎么一些人竟然提取公积金来摊还PTPTN债务,那可不是采东墙补西墙,10个锅9个盖,刚刚出道就注定一辈子在债务中打滚?



要了解我们今日的窘境还要回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我国经济直追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也是因为四小龙的经济迅速增长,他们的制作成本不断提高,促使商家开始另寻出路。

往事如烟只能回味

马来西亚得天独厚,天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异,加上三大种族的语言优势,欧美日大企业争相转移阵地,从高成本国家地区把工厂搬到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工业黄金时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那个时候行情一片大好,80年代初期国际石油价钱企高(每桶平均70美元左右),奠定了我国往后大展拳脚的契机,国产车普腾也是那个时代诞生的。

很多国民都有工作,各司其职,就是乡村的姑娘们也乐于效劳工厂,让她们平生第一次享受到国际跨国公司的福利与待遇。

还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在企业界服务,每年公司都会主办规模盛大的年终晚宴,除了余兴节目,还有让大家非常兴奋的幸运抽奖,大则冰箱、彩电、冷气机;小则熨斗、风扇、电饭煲。为了不让任何人失望,我们会一再叮咛人事部一定要每个人都有奖品拿回家,就算是一支笔,也不能让人空手而归。

作为公司主管,我们每每看到作业员捧着大大小小幸运奖品笑得见牙不见眼,连跑带跳蹦上厂车的那一刻,心里会心一笑,一年来的辛勤,值得!

那时“外劳”可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字典里还找不到“菲佣”这个词汇,可是很快的接近90年代末期,我们开始感到招聘作业员非常吃紧,一问之下,原来很多乡村姑娘申请PTPTN上大学去了。留下厂家望梅止渴,希望4年以后,国家能培训出一批高素质、高文化、高学问的大学毕业生来应付日益严峻的企业竞争。

毕业生哑子吃黄连

可是,今天的局面我们大家都领教了,政府数据显示,去年首7个月共释出9506个空缺,却迎来138万5000份申请,而且形势似乎还在恶化。

政府部门已吸收到不能再膨胀的地步,而企业却挑不出他们心仪的觅职对象,在找工作的毕业生也遇不到他们满意的企业。

很多专家开始分析,有归罪Y世代的态度,也有把整个现象推给网络,说是网络泛滥,无孔不入,导致年轻人好高骛远,不好好踏实朝九晚五的工作。

然而,那些给PTPTN借贷压到喘不过气的大学毕业生,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以前没上大学,好好的做作业员,每个月工资加上加班费2000令吉不在话下,现在堂堂毕业生要讨一份2000令吉的office job难似登天,还给人白眼。

我反问那位同学“PTPTN成功了吗?”

(作者为英迪学院院士、MBA客卿讲师)

反应

 

言论

《长安十二时辰》与市场行销/黄英豪博士

时代的步伐迫使执教鞭的老师们不得不与时俱进,与学生们最佳的沟通方式已不是如何用考试成绩来“要挟”他们,而是要怎样潜移默化的让书本上的知识和课纲融入他们生活。

最近,一部讲述唐朝“反恐”的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中,班上同学议论戏中情节非常投入。好奇心驱使下,我也开始追看,不料发现该剧的制作如此认真,单单场景布置和巨额投资(号称600万人民币)真是给人们感觉好像回到唐朝盛世。



刚好这个星期班上讲到市场营销课题,正好我国政坛也处于“扑朔迷离”阶段,全国第14届大选过去14个月了,不管是支持现任政府还是反对党,都各有怨言,而且整个政治气氛倒有点让人窒息的感觉,轻松一下未尝不是好事。

我实验性的引述剧中高潮迭起的故事把学生们带入状态,再深入浅出对照营销战略,效果超出预期。

此部戏剧按照同名小说如法炮制,忠于原著更是灵活的利用历史背景加上符合现代人追捧的情节,6月27日上映以来全球铁粉无数。

旧故事 新节奏 现代化



虽然故事是发生在一千年多前的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 –756),但作者马伯庸坦诚灵感来自将近20年前风靡一时的美国电视剧《24小时》。他揣摩该部连续剧横扫欧美,甚至全球让人废寝忘食的连夜追看,原因无他,关键在节奏和速度。

还记得《24小时》首播是2001年11月,那个时候社交媒体如面簿、推特、微信都还没面世。马伯庸分析,当年美国福克斯电台御用电视剧编剧苏瑙(Joel Surnow)与库柯仁(Robert Cochran)构想此剧的节奏,是运用已经盛行的卫星导航定位手机功能。

他们俩合作多年,曾经祭出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剧,当年推出《24小时》因为新鲜感和紧迫感,无论在哪一个角落,主角都能与反恐总部联系找到敌人位置,让广大观众趋之若鹜的追看。

马伯庸绞尽脑汁翻查典籍,长安天宝年间何来如此便利又迅速的联系沟通方式,如果要制造气氛一气呵成,在这一节骨眼上绝对不能马虎。

长安城占地87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槟岛那么大),划分成108坊,他就借用古时候的“旗亭”,《初学记》卷二四:“市楼谓之旗亭,旗亭高大,可以起到瞭望作用”,灵活应用把它演变为“望楼”。

他把“望楼”设计成用来传递信息的一楼台,而且每个坊里都设有四五个,然后要媲美今日的信息传递速度,在楼上4个方向摆设一排上下各有6个透光窗口,这12个窗口的开关和透过的光线颜色就是情报。

用这个方法,马伯庸解决了“速度”和“反应”问题,当然剧中也有故弄玄虚的说敌方已破解密码,故不能再用“望楼”传达讯息,结果就打鸣擂鼓,发放一次性的重要情报。

旧瓶子 新桥段 现代版

在市场行销课程里有一节是讲到如何举一反三,借用已有的策略,甚至已被封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美国市场行销顶尖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迈尔斯(Raymond Miles)断言,市场行销策略分4大类:开拓者(Prospectors)、分析者(Analyzers)、捍卫者(Defenders)和反应者(Reactors)。

这个时候,我班同学已忘记自己是在课室里,脑里还在回味着《长安十二时辰》情节,我说,有没有发现其实市场上类似的“反恐”悬案戏剧到处都是,为什么影迷偏偏对《长》片如此疯狂。

我说,不知不觉中,马伯庸把迈尔斯的4大类市场行销策略一脉打通,好故事不怕重复讲,警察抓贼,邪不胜正的典故百听不厌。这应验了以“分析者”为出发点的姿态,这就是上面说到马伯庸如何深思把“望楼”给挖掘出来,呈现在世人眼前,让整个故事“动”起来。

据报道,所有服饰、道具、装璜摆设,都是经过一年的细心研究,考察历史,重新定做的,一丝不苟,严谨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在行业里颇有“开拓者”气魄。回头看看其他古装剧,在这方面有时也太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现在的观众品味已大大提升。

最后说到剧中人物,除了一两个用回原名,其他一律稍微作调整,比如戏中主轴人物靖安司司丞李必(相当于今日的CID总部局长)。李泌,确有其人,但非李必,是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李泌生于公元722年,卒于789年,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李泌出身赵郡李氏辽东房,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

翻查史书却未见其与靖安司有关系,更甭说当上司丞。在这里,马伯庸同时顶上了迈尔斯的“捍卫者”和“反应者”两顶帽子。名字稍作调整才不会引来历史学家的批评和挑剔。

开播迄今不到一个月,好评如潮,这个时候往牛角尖钻的和在鸡蛋里挑骨头的开始出现了,马兄不慌不忙,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部《走近科学》栏目担任主持人张腾岳开播《这就是长安》节目先人一步,即“捍卫”又“反应”。

讲完刚下课,同学们都很有心得,对行销更能举一反三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