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Tapau回家/杨欣儒

自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以来,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有关当局竖立的大字警示语牌:Tapau balik, makan di rumah。

这个tapau就是借自华语的“打包”。其实马来语也有bungkus,不过bungkus指包装,并不能贴切地表示“在餐馆或熟食摊把食物包好带走”。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警示语就是tapau balik,而不是bungkus balik。



马来语还有许多借自华人方言的词语,例如kongsi原指“公司”、“机构”,后来引申为动词的享用、联合。teh源自闽南话的“茶”,类推出来的词有teh o,即茶乌(没有加奶的茶)、teko茶壶、bahkut teh肉骨茶。

其他借自华裔方言的食品名称有:taugeh豆芽、tauhu豆腐、taukua豆干、kuaci瓜子、char kuey teow炒粿条、kuih糕饼、mi面或面条、bihun/mihun米粉、pau包子、popia薄饼、kopi o咖啡乌。

反映多元社会特征

果蔬有kalian芥兰、pecai白菜、longan龙眼、 laici荔枝等。还有物品如sampan舢板 、tanglung灯笼、 topo桌布(抹布)也都是借自汉语。

一般事物名称也有不少借自华裔方言,例如 tauke头家(老板)、Tionghoa 中华、Tiongkok中国、tongsan唐山(中国)、  kamceng感情、 kungfu功夫、sifu 师父或师傅 、singse 中医、郎中(先生)、taiko麻风病、tokong神灵、 angpau红包、 kopitiam咖啡店、 panglong木板厂(板廊)、cat漆、capgohmei元宵节(十五冥)、qingming清明节、loteng楼顶、samseng流氓、cincai随便或无所谓、kamsiah感谢,等等。



马来语吸收了不少华裔方言词语,反映了多元种族社会的特征,而这种不断吸收各族词语的现象丰富了马来语的词汇,突出了这种语言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反应

 

灼见

【灼见】伯拉还是拉伯?/杨欣儒

我国第五任首相敦阿都拉逝世,几家华文报的标题都称他为“伯拉”。这种称呼是否恰当?这里和大家谈华文的称谓。

先看个例子,“黎伯”马来语叫Pak Li,而Pak Li叫回华文可就不是“伯黎”了,应该还是黎伯。同样的,英文的Uncle Li、Aunty Li的称谓是黎伯伯/叔叔、黎伯母/舅母,而不是根据英文的语序叫伯伯/叔叔黎、伯母/舅母黎。这是因为华文的称谓习惯有异于英文和马来文。

再看一些例子。Dr Li华文叫黎医生、Professor Li华文叫黎教授,华文可没有按照英文或马来文的排列顺序叫医生黎、教授黎。

一些头衔性称谓的位置,由华文的译名而定,音译的保留在前,例如Datuk Li、Tan Sri Li华文译名是拿督黎、丹斯里黎。意译的称谓在后,例如Sir Li、Inspector Li是黎爵士、黎警长。

头衔式称谓含敬意

头衔性的称谓有官衔、例如部长、局长、科长、州长等;军衔有将军、中将、少校等;职衔有讲师、研究员等;学衔有博士等(硕士、学士不做称谓使用)。所有头衔式称谓都含有对被称呼者的敬意在内,虽然这种称谓形式本身并不是敬称。

头衔性的称谓有的可以冠以姓氏,例如黎部长、黎经理。但是遇到带有“副”字时,为了交际的礼貌原则,习惯上要把“副”字去掉。所以学校里的陈副校长、张副校长,礼貌上都叫陈校长、张校长,除非在一些官方仪式上有区分的必要时才冠以“副”。这是因为称谓的使用要看是正式场合还是随便场合,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交际等。

最后一提的是同位短语(复指短语)位置可以任意,例如经理黎大同和黎大同经理、厅长黎大同和黎大同厅长。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