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全球经济转型大吹裁员风 本地企业招工反缺人

(吉隆坡2日讯)全球裁员风盛吹,但这股狂风并未在大马肆虐,反之,国内雇主们还在高喊“人不够用”!

这一年来,几乎每天都看见国际知名企业裁员的新闻,并非裁减三五百人,而是大刀阔斧,一砍就是逾万员工的规模,当中不乏是老牌且知名的大企业,都逃不过大幅削减人力的厄运,接二连三的裁员消息,看得大马打工族“心都寒了”,担心这股裁员风延烧到本土公司,饭碗不保。

全球掀起“可怕”的裁员风,这并非偶然,是深刻反映全球经济正向高效模式转型;然而,大马的就业态势却独特且复杂,与全球的普遍担忧不同,国内企业的“瘦身”并未引发恐慌,反面临着人才短缺问题,成为众多企业老板头疼的难题。

这股裁员潮不仅是企业“精简人员”的简单体现,更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经济放缓的一个重要信号。提醒着各国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时,需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接受《南洋商报》访问的学者普遍认为,随着全球经济走缓,市场需求萎缩,消费力下降,企业的销售和利润受到直接冲击。为了维持生存和盈利,企业不得不裁员削减成本,许多曾蓬勃发展的大企业也难逃陷入困境,需要精简人员应对艰难的市场。

然而,人工智能(AI)真是裁员的幕后黑手?

全球裁员风面面观

●这波裁员潮反映向高效经济转型

●企业聚焦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盈利

●制造零售业行政工作裁员风险最高

●人性化服务的工作难被科技替代

●善用AI及自身有竞争力不怕失业

●肯做肯学人才到哪里都会很抢手

颜甄龄:人工智能时代来临
企业职位重置人力重组

泰莱大学商法学院营销与管理学院资深讲师颜甄龄博士说,裁员预示着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经济放缓,企业通过裁员优化人力结构来削减成本,但宏观经济因素如人工智能颠覆和自动化,也在推动着经济转型。

“人工智能工具辅助的自动化正取代部分岗位,尤其是后疫情与疫情期间出现的“需求差异”,科技行业曾因电商需求激增而过度招聘,如今消费行为趋于稳定,相关公司便需要缩减岗位,裁员不仅是短期生存所需,更是应对全球经济的长期转变。”

她指出,这波裁员反映了向高效经济模式的转型,企业正聚焦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盈利。例如,作为高利润的科技巨头,裁员是映射全球经济深层变革,自动化替代传统任务以提升效率。

全球裁员潮已从科技、金融蔓延至制造业,甚至医疗,颜甄龄说,人工智能影响已遍及全行业。尽管医疗核心岗位,如医生和护士仍需人性化技能,但行政类包括结算、排班等都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了,导致企业开始将部分人力“转换”成临时工或合约雇佣形式。

“制造业更受影响,自动化和机器人正替代流水线工人。传统‘安全’行业的岗位稳定性正受冲击。”

黄佩香:大马人才短缺
员工应掌握AI强化自身

企业瘦身,本质上是好的纪律。

成功协助超过3000名海内外企业家在我国设立公司的Boss Boleh总营运长黄佩香受访时说:“我觉得大马企业瘦身不是个很大的担忧,除了一些走下坡的行业以外,大马反而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这是许多老板都头痛的问题。

“能善用人工智能加上自身的竞争力,并不需要担心失业问题,只要你肯做肯学,到哪里都会很抢手。 老板们都在找人才。”

她说,大型企业瘦身其实很普遍,尤其是在讲究效率的大环境下,如何精简,消除脂肪,找出精英。企业要时刻检视整个流水线,有纪律地检视花的每一笔钱,是否把对的员工放在对的位子。
全球裁员潮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仍然难以准确判断。从目前的局势看,经济增长放缓、科技变革等因素在短期内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裁员潮或持续一段时间。需要全球经济完成调整和新兴行业开始步入佳境,就业市场也有望逐渐恢复。

傅集成:原因复杂
5重点分析裁员风暴

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傅集成博士为《南洋商报》重点分析全球大裁员的各大因素。

去年开始,全球大规模裁员潮并非单一原因所致,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人工智能科技变革、中美贸易战升级、美国经济放缓、中国房产危机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政策,每一个因素都对就业市场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需求萎缩,企业盈利受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5/26年全球经济仅增长3.3%,远低于过去20年3.7%平均水平。2023/24年前的高利率、通货膨胀、地缘政治风险及战争导致全球需求疲软。

各国央行虽然开始降息,但全球经济仍未恢复增长动力,企业利润增长受限,裁员成为降低成本的手段。欧美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人们减少买车、买房产等大额消费。制造业与零售业都受到冲击,订单减少,企业收入下降,导致裁员潮蔓延。

2、AI与自动化科技变革:岗位被科技取代

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部分客服、销售、内容创作岗位,减少对低技能人力的需求。自动化软件取代金融、行政、人力资源等重复性工作,大幅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制造业机器人广泛应用,减少对蓝领员工的需求,导致传统制造业岗位也大幅减少。

谷歌、Meta、微软、亚马逊因人工智能优化工作流程,部分岗位过剩,而推动裁员。金融行业(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则因AI处理交易、数据分析和风控,减少人员需求。制造业(特斯拉、西门子)因工厂自动化,减少对传统技术工人的依赖。

3、中美贸易战升级:供应链不稳,企业战略调整

特朗普再度当选后,宣布大幅提高对多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当中导致中国制造业出口订单减少,企业被迫裁员。对墨西哥、加拿大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直接冲击北美制造业供应链。对加拿大石油进口加征10%关税,影响能源成本,导致美国产业链成本上升,进一步促使企业裁员。

部分企业转移生产至东南亚、印度、墨西哥,但短期适应成本较高,企业欲通过裁员应对。企业库存管理受影响,进口商品关税上升,导致美国企业采购成本上升,利润受损,进而选择裁员削减成本。

4、美国经济放缓

美联储过去两年持续升息,尽管近期降息,但融资成本仍然高企。

企业贷款成本上升,导致投资减少,招聘放缓甚至裁员。消费者贷款利率高(房贷、车贷、信用卡利率飙升),削弱购买力,导致消费行业受损,企业收入下降,不得不裁员。

5. 中国房产危机

如恒大、碧桂园等房企债务违约,导致中国建筑行业大规模裁员。房产市场低迷,家电、家居、建材行业连带受到冲击,导致相关行业裁员潮。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不会消灭所有工作,但绝对改变就业结构,未来高技能岗位需求将增加,如人工智能开发、数据分析、芯片设计等。新兴行业,如清洁能源、量子计算、生化科技,或创造出新岗位,但短期内无法完全弥补裁员潮的影响。

明日预告:
大马失业率看似偏低,但你知道“隐性失业”其实更严重吗?《南洋商报》为读者揭开“隐性失业”的真相。

 

 
 

 

反应

 

国际财经

陈立武确认 英特尔裁员削成本

(旧金山25日讯)在新任总执行长陈立武领导下试图东山再起的英特尔对本季度作出疲软的预测,并表示将裁员以使成本与缩小的业务规模相当。

该公司在周四的声明中表示,预计第二财季营收在112亿至124亿美元(约490亿至543亿令吉)。这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129亿美元,导致该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超过6%。

在公布展望的同时,陈立武还表示将迅速采取行动为其认为过于官僚化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英特尔表示,成本削减计划将包括“削减管理层级”,以提升决策效率。

公司尚未提供与裁员相关的一次性费用预估,但预计全年运营成本将在今年降至约170亿美元(约744亿令吉),2026年进一步降至160亿美元。彭博新闻社本周早些时候报道,英特尔计划裁员超过20%。

英特尔财报的亮点是第一财季营收达到127亿美元,超过市场预期。该公司成为继德州仪器之后又一家交出好于分析师预估成绩单的芯片厂商。

但英特尔疲软的指引暗示市场需求回暖或只是短期现象,至少部分是由于企业在中美等国家实施关税前抢先下单所推动。

“当前宏观环境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这也体现在我们的展望中。”英特尔财务总监大卫·津斯纳在声明中表示。“我们采取严谨审慎的方法来支持对核心产品和铸造业务的持续投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营成本和提高资本效率”

津斯纳表示目前没有对裁员规模的估计。

英特尔第一季度每股亏损19美分。分析师估计营收为123.1亿美元,每股亏损22美分。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