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医疗通胀飙涨 固定医费4隐忧

独家报道:萧维旸

国内医疗费用节节攀升之际,政府开出了一剂药方:向私立医院推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模式。

在DRG机制下,众医院的医疗费用将被固定下来,和目前采用的“按次付费”(FFS)模式大不相同。

在政府看来,此举无疑可稳定医疗费用,进而缓解国人生活压力。

尽管好处众多,但转念一想,这项模式难免伴随着一些隐忧。若处理不好,恐让病患在健康上付出沉重代价。

究竟DRG有何利弊?《南洋商报》与医疗界代表、政策分析员、基金经理对话后,为读者一一解说。

从按次计算到固定收费
病患与医院缔双赢

一个医疗保险领域的名词,正让大马医院、医生、医疗股投资者绷紧神经。“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究竟是什么?为何足以在医疗领域掀起千层浪?

去年11月底,大马卫生部长拿督斯里祖基菲里博士表示,我国正考虑落实DRG支付模式,以规范私立医院的收费,“我们正认真地研究这项议题,虽然还没正式实施,但我相信DRG是前进的方向。”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同样满怀期待,去年12月10日在国会上表示,希望能在今年初推出DRG,“目前私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费用过高且不合理,需要进行规范!”

究竟何谓DRG?简单来说,DRG是有别于现时模式的医疗费用支付机制。

目前,我国私立医院普遍采取“按次付费”(FFS)模式,每项服务如住院、医生看诊、手术等都会单独收费。若病患需要更多体检、治疗等,其支付的费用也会应声走高。总的来说,费用会取决于病患接受了什么服务,以及服务的次数。

国际非营利智库——第三世界网络(TWN)高级研究员林志翰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在FFS模式下,我国私立医疗领域较类似于“自由市场”,其定价受到的管制较少。

然而若转换到DRG模式,规则和玩法将截然不同。在DRG下,则事先将疾病、病情、治疗方法、复杂程度、年龄等因素划分成不同组别,随后再为各组别制定平均费用。

被归类为特定组别后,无论病患接受哪一种治疗方式、取得哪一种药物或住院多少天,都会支付固定的费用。

举个例子,若医疗保险机构、医院已将膝关节置换手术费用定在两万令吉,病患从接受服务到出院,只需支付这一笔金额,无需因住院日数的增加而扩大开销。

医疗费可预测

换句话说,DRG下的医疗费用比较可以预测;FFS则难以预料,一切取决于“量”。

大马对DRG并非全然陌生。早在2003年,眼见各大经济体相继采纳DRG,大马也已开始着手研究,并在2006年尝试对6家公立医院落实DRG。到了2023年,则扩大至149家公立医院。

逐步在公立医院站稳脚跟后,政府开始动念,将DRG推行至私立医院。

医疗通胀15%令人咋舌

为何政府要马不停蹄地研究,且及早推行DRG支付模式?答案,已写在安华和祖基菲里的说词中——压低国内医疗成本。

受需求和进口成本提高、人手短缺、医疗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过去10年大马医疗成本走高,连带推升民众生活压力。

据大马人寿保险协会(LIAM)、大马回教保险协会(MTA)等组织携手进行的研究,在2013至2018年间,大马的年均医疗通胀率为9%至10%。而据国家银行在去年7月的说法,我国医疗通膨率在2023年高达12.6%。

上述数字,除了超越全球均值5.6%,也戳中了民众的敏感线。到了12月,国行再度为国人的焦虑心理添柴加火,指2024年的通胀率将来到15%,显然高于10%的全球均值!

咨询公司AON则公布,2024年大马医疗通胀率为11.9%,尽管低于国行的数据,但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医疗保险涨价40至70%

此外,《马来前锋报》亦在去年11月底报道,今年我国医疗保险费用将迎来暴涨,幅度介于40至70%间,部分投保人不堪财务压力而被迫断保。

眼见民众焦虑情绪节节攀高,民主行动党主席林冠英火速呼吁国行介入,阻止寿险公司大幅涨价。

民众与政治压力排山倒海而来,政府才决定推行DRG,作为稳定医疗成本、保费的药方。

加强技术善用资源

在券商和受访者看来,DRG对于病患与医院皆有一定好处。

对病患而言,林志翰表示,采用DRG后,医疗费用确实能快速受到控制,且价格也会更加透明,“病患可以提早得知自己需要缴付多少费用,无需担心医院透过各种理由加价。

“在FFS模式下,医院则有可能会肆意增加看诊次数、住院天数,或要求病患进行无谓的检查,来收取更高费用。”

以美国为例,在1983年实施DRG后,住院总费用的增幅,从该年的18.5%,降至1990年的5.7%;此外,手术费用的增幅,也从1984年的14.5%,减少至1992年的6.6%,压制成本的效果不言而喻。

医院无法任意加价

对于医院,DRG的落实也不失为优化资源、提升效率的契机。以前述膝关节置换手术为例,若顶价早已设在两万令吉,医院便会想方设法在价格范围内完成手术与治疗。毕竟,治疗过程愈久,对自己愈不利。

林志翰认为,知道自己无法任意加价后,医院便会积极加强医生的技术和善用资源,“若不这样做,医院将会陷入亏损。因此长期来看,DRG对于医院和病患都是利大于弊。”

兴业投行研究也看法相同,“一旦成功过渡到DRG机制,我们预期医院和病患都将受益于更高效、重视绩效的医疗体系。”

须警惕4隐忧

尽管好处众多,但DRG机制并非完全零风险。最大的隐忧,是医疗品质和价格同步下滑,让民众或病患得不偿失。

如上文所述,眼见DRG模式为费用设了顶限,医院仍能在治疗程序上“动手脚”,以维护自身盈利。较为常见的做法有4种,第一为拒绝接收、治疗病情较为复杂的病患。

医院拒收病情复杂病患

已在多个地区推行DRG的中国,就曾遇上这类憾事。去年5月,有多位病患家属在政府网站上反映,考量到成本与风险,医院拒收“复杂病人”,导致病患求医无门或频繁转换医院。

大马医药协会(MMA)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直言,大马也或会面临类似风险,“私立医院可能会优先处理较简单的病例,让病情较复杂的病患转至公立医院,进而加重后者本就沉重的压力。”

BIMB证券研究也持相同看法:“医院或会忽视复杂病患的需求。”

国内知名儿科医生和新生儿学家莫哈末诺丁,曾撰文指出:“个性化治疗恐怕不再是优先事项,私立医院可能只会选择治疗方法简单、成本较低的病患,其余的则抛给公立医院。”

患者未稳定就被赶出院

第2种做法,是即使后者病情尚未稳定下来,也提前让病患出院。台湾刚采用DRG模式时,就曾遇上这类问题,多位民众向医疗改革基金会投诉,为了节省成本,医院正把未痊愈的病患 “赶出院”。

回看大马,大众投行研究、BIMB证券研究皆担忧会上演类似悲剧。

Tradeview资本基金经理梁佳满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私立医院确实有可能尽早安排病患出院,腾出空床给其他病患。

“实行DRG模式后,问题可能会更常见,因私立医院想借此节省成本和维持盈利。这对病患和我国医疗水平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夸大病情换高组别谋利

第3类做法,则是医院刻意夸大病情,将病患放置在费用更高的组别,以谋取暴利。

林志翰表示,类似做法在欧美屡见不鲜,“即使病患病情轻微,院方还是会夸大其词,务求将病情升级,方便获取更多费用。

“许多病患缺医学知识,无从质疑院方决定,只能任由肆意加价。”

梁佳满亦认同这项说法,“若医院只看重盈利,他们可能会将病患列入病情更复杂的组别,在病患不知情下收取更高费用。”

为降本增利购低价工具

至于第4种做法,医院在降本增利的考量下,转向采购低价、品质不佳的设备、机械、手套等医疗工具,这反倒侵蚀了病患的权益。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疗股分析员告诉《南洋商报》,部分欧美医院曾出现这项问题,尤其是上市企业。因此,我国全面推广DRG后,必须严格私立医院的采购政策,否则病患将沦为受害者。

正因DRG存在众多隐患,MMA积极呼吁,大马落实这项模式前,需进行全面的研究,并与行业专家协商。

“无可否认,DRG具有一定好处,但事实上,许多国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挑战,例如定价不够准确、复杂病患被刻意忽视等。”

“因此,大马在设计与推出DRG系统时,必须考虑到上述负面因素,避免重蹈覆辙。”

资料整合成软肋

对大马而言,DRG是一项新模式,因此在落实和推行上,难免会遇上层层阻碍。

MMA表示,若要建立高效的DRG系统,需要事先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包括从公立与私立医院获取准确的成本数据、了解各医院有何种资源以及医学专长、患者求诊次数等。

“综合了各项资料后,才能设计出高质量、足以应付各种复杂病情的DRG模式。”

奈何,资料的整合,仍是大马的一大软肋。

林志翰表示,政府仍缺少各种重要资料,“资讯都掌握在保险公司、各家医院的手中,彼此尚未统合起来。”这造成政府、医院、保险公司无法为各治疗组别,合理和精准定价。

医疗数字系统松散

兴业投行研究也表达了相同的担忧,指尽管大马已从1997年开始朝医疗数字化转型,且迄今已有许多医院采用电子健康纪录(EHR)、电子病历(EMR),但系统依旧松散和割裂,病患数据常被孤立存储在单个医疗机构内。

“许多情况下,患者的医疗纪录仅限于最常就诊的医院,这导致各医院之间缺乏协调。一旦无法统一与综合资料,我国也就难以推出高效的DRG模式。”

正因如此,分析员建议分阶段推行DRG,例如从小部分私立医院或疾病起步,稳定成熟后再逐步扩大推行范围。

同样抱持谨慎态度的,还有BIMB证券研究,“从FFS转换到DRG,考验着大马的医疗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此外,大马还需要为医疗人员提供相关培训,让后者了解DRG的重要性、标准程序等。”

“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年次季前落实DRG模式的目标过于激进。”

对医院股利大于弊

首相安华去年12月10日话音刚落,投资者火速抛售医院股。IHH医疗集团(IHH,5225,主板保健股)在11日,按日下跌接近4%;柔佛医药保健(KPJ,5878,主板保健股)则下挫9%。这副双杀局面,血淋淋地反映出,投资者悲观看待DRG对医院股的影响。然而在众券商看来,事实未必如此残酷。

看好IHH柔医药保健

兴业投行研究认为,DRG的落实对医院股利大于弊,因医疗机构可借此优化资源分配,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与成本。该券商仍给予医疗业“增持”评级,同时首选IHH医疗集团,目标价设在9.10令吉。

分析员同样喊买柔佛医药保健,目标价为3令吉。

马银行投资研究也站在同一阵线,说医院股赚幅短期内难免受到压缩,但仍有机会借助于蓬勃发展的医疗旅游业挽救颓势。分析员给予医疗业“正面”评级,同时喊买柔佛医药保健,目标价设在2.60令吉。

谈及DRG的影响,大华继显认为,在卫生部进一步公布DRG细节前,评估其冲击程度仍为时过早,“投资者对于DRG的实施,存在过度担忧。在这段时间里,投资者可能会继续观望,等待政府公布更多讯息。”

在BIMB证券研究看来,DRG对柔佛医药保健的冲击较大,因该公司聚焦于国内市场;相比之下,IHH医疗集团受到的冲击应会相对轻微,毕竟该公司常年侧重于国外市场。

分析员给予柔佛医药保健“守住”评级,目标为2.52令吉;至于IHH医疗集团,分析员则喊买,目标价设在8.60令吉。

反应

 

要闻

刘亚强:医疗费无标准 分摊保费未对症下药

(八打灵再也13日讯)马华副总会长拿督刘亚强指出,让投保人通过拨电向保险公司申请分摊保费,反而增加了民众的麻烦,更容易被保险公司所敷衍或拖延。

他质问道:“拨电后是否会有明确的书面记录?保险公司是否能够高效处理大量申请?这些关键问题在政策推出前,是否经过全面的考量?”

他指出,财政部副财长林慧英在回应“要求受保人拨电保险公司分摊保费涨幅”的批评时,表示部门“将与保险公司接洽处理”,仿佛问题是现在才被意识到。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副部长说‘措施将在国家银行文告后再讨论’,无疑是在拖延时间,遥遥无期!”

刘亚强今日发文告时批评政府近期在校车费以及保险费上涨等涉及民生议题的政策上,屡次将责任推给民众。并指财政部近期推出的“分摊保费政策”虽然是缓解保费上涨的短期措施,但未能对症下药。

应拟全面性政策

“校车费上涨,交通部要家长与校巴公司谈;保险费上涨,财政部又让人民自己联系保险公司谈。如此推卸责任的做法,是否真的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精神?”

他呼吁政府在制定重大政策时,必须具备全面性和前瞻性,避免政策实施后因细节不足引发更多问题。

他强调,保费暴涨的源头不全在保险公司,而是私人医院不断飙升的昂贵收费。在医疗费用没有实现透明化、标准化的情况下,再完善的分摊政策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速立法监管私立医院收费

刘亚强也呼吁政府尽快立法监管私立医院收费,强制透明化收费结构,并设定合理的收费范围。不仅能遏制医疗成本上涨,也能为保险业创造更健康的运作环境,进而从根源上控制保费的持续攀升。

“必须尽快推动医疗成本改革,比如借鉴国际经验,推动药品集中采购、推广仿制药等举措,降低药品成本。引入病种分类支付机制(DRG),减少过度医疗现象,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另外,刘亚强也认为,政府必须加强公共医疗体系建设,增加对公共医疗体系的投入,减轻私人医院高费用对政府医院的资源挤压。

“若没有长期解决方案,这场‘保费危机’恐怕3年后将再次重演。”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