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商界:勿忧中资涌入抢市场 马中企业可互利共赢

独家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9日讯)与其担心大量财雄势厚的中国企业进入大马,“卷走”本地人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倒不如思考如何与中资合作,扩大经济蛋糕和分一杯羹,互利共赢。
近期,有关大量中资入驻大马或将带来弊端的说法此起彼落,而副首相拿督斯里法迪拉日前指中国今年在大马的直接投资增长28.8%,投资领域覆盖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等重要领域,更加深了一些本地人的顾虑,担心这股发展态势若蔓延下去,迟早会卷走本地专才和人才,甚至也引发了本地工作岗位被抢走的担忧。
抱持这类悲观论调的市场人士认为,中国企业长期积累的规模优势,在进入大马市场时具备明显成本优势,以工业界的中型企业为例,在中国本土可能达到数亿元的规模,而进入我国后是大规模企业,对本地企业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商界领袖向《南洋商报》指出,我国其实有自身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与其一味悲观和负面的看待中资进驻,倒不如探讨中资带来的各种好处,以及如何与中资合作,共同增长。
政府密切监督市场
他们指出,在任何商业活动中,可能会存在个别不良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但这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企业群体,也不能将其夸大为普遍现象。而且,大马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逐步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融入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通过官联机构推动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帮助本地企业扩大规模与影响力。

孔令龙
自我增值应对外资挑战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表示,与其担心外资包括中国企业的进驻会威胁本地企业,不如思考如何与它们合作。
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他说,作为“地头蛇”,本土企业对本地市场更为了解,而外资企业可能在技术上占优势。这种情况下,合作而非对抗,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对市场的洞察力,与外资企业共同规划和发展市场。”
然而,如果本地企业固守过去20年的产品和模式,不思改变,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孔令龙坦言,我国企业普遍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足,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甚至不到1.5%。许多企业宁愿成为代理商,而不愿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资源,这是一种危险的趋势。
因此,本地企业须加强自我提升,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和价值增值方面。只有通过不断增值,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就只能成为竞争的失败者。
他说,我国是一个自由经济体,但本地消费市场规模有限,加上人口数量不多,因此必须依赖外国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和创造机会。
他说,然而,外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进入,可能会对本地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如果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外国企业的进入确实会带来冲击。但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中资企业,其他外资企业也会有类似的影响。”
他提醒,如果只是被动地担心被取代,而不寻求进步,那问题只会加剧。
“过去也有成功案例表明,与外国企业资源互补、协同合作,可以实现双赢,这是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开放心态,与外资形成友善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温斯钦
提高技能应对人才战争
马来西亚职业培训官协会主席温斯钦提到,随着免签证政策的推行,预计将有更多外国投资者到来。
对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提高自身竞争力,专注于创新和技术升级,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和咨询服务,克服资金、营销和资讯通讯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他说,在人才方面,应持续提高技能,特别是在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劳动力素质
对于在中国企业入驻是否会加剧本地市场竞争?他认为,确实可能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引发竞争。
“但我国政府对外资企业有明确的股权政策和本地参与要求,鼓励本地公民和外国投资者合资,以此确保本地利益。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通常会伴随着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转移,这有助于提高本地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温斯钦指出,政府在提高本地企业和人才竞争力方面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如,通过国家工业 4.0 政策发展由人才、流程和科技驱动的更智能、更强大的制造业。
此外,政府也提供财政援助、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挑战,提高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专注于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旨在缩小技能供求差距,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他也强调,全球化的趋势和无国界经济确实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核心逻辑,未来企业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人才的战争。
“政府需要在教育、签证、税收等方面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发展的环境,确保本地企业和劳动力从中受益。”
“通过加强本地企业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可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黄锦荣
鼓励马企拓展海外市场
对于中资大举进驻,优大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博士则抱持较为谨慎的看法。
他形容中国和本地企业的实力对比,如同重量级和轻量级选手在同一擂台竞争,作为“轻量级选手”的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会被“打得体无完肤”,被迫退出市场。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因为它们自身竞争力不足,是‘理所应当’的结果。但事实上,本地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了不平等的影响。”
他说,如果本地企业因此失去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可能导致本地企业完全丧失发展空间,转而只能为外资企业打工。
因此,关于本地企业应保持乐观心态,并积极主动出击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建议,黄锦荣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但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
“确实可能会有一些本地企业尝试与中国企业合作,尤其是那些并非单纯以马来西亚市场为目标的中国企业。然而,这种合作更多会发生在本地的大型企业与中国的大型企业或央企之间。
“我国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源,能与中国企业展开对等合作。而对于本地的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与大型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较为有限。
差距大易受制于人
“实际上,中小企业在与规模更大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时,往往处于劣势。例如,有些中小企业原本是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但由于双方体量差距较大,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制于人。”
黄锦荣认为,更有效的做法是,政府相关政策应支持企业“走出去”,因为只有拓展海外市场,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才能够真正扩大。
“在更广阔的市场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这对于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尤为关键。”
“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中小企业加大出口力度,逐步融入国际市场。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先从出口入手,通过建立海外市场的标志性节点,逐步提高品牌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接下来,可以通过官联机构的支持,推动企业与不同国家的跨国企业开展合作。通过这种跨国合作的形式,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和资源共享平台,这也是政府长远的方向。”
视频推荐:
大阪世博会多元未来同心圆 中独家月壤展太空成就

报道:毛峰
2025大阪世界博览会以独特“大圆环”设计,包涵158个国家及地区的展馆,表现了世博会“和而不同”多元精神。中国馆以竹子和钢巧妙结合,并展出独家的月球背面的土壤,展现中国太空的成就。
2025大阪·关西世界博览会4月13日正式开园,首日吸引了近12万名游客。
本届大阪世博会以“设计生命闪耀的未来社会”为主题,在周长2公里颇具象征意义的“世界之最”木质“大圆环”屋顶回廊圈内,汇集了158个国家及地区的展馆或展厅,亮相各自独特文化和最尖端技术,畅想全球合作团结一心面向未来,推动实现绿色低碳环保化、经济合作多元化、社会生活智能化和全球发展可持续化之美好愿景。
中国馆以独具匠心的“竹简书卷”造型结构等3大亮点,解锁千年文明对话未来科技,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与民心相通,并展出独家的月球背面的土壤,展现中国太空的成就。
大阪世博会在大阪市人工岛梦洲举行剪彩,日本国际博览协会会长、日本经团联会长十仓雅和与日本世博部长伊东良孝、经济产业部长武藤容治、防卫部长中谷元、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和国际展览局秘书长凯尔肯泽斯等,为大阪博览会正式开放剪彩。
上午9时,世博会迎来首批游客。由1万零263人组成的万人合唱团,冒雨在大圆顶回廊上齐声合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迎接来访者,场面壮观感人。
原订中午举行的日本航空自卫队飞行表演“蓝色脉冲”,因为下雨遗憾中止。当晚,日本歌手Ado在世博广场举行特别纪念演唱会,热唱了《新时代》、《逆光》等流行歌曲,令1万5000名观众如痴如醉,美妙歌声回荡大阪世博会梦洲岛的夜空。
据不完全统计,大阪世博会第1天入场游客达11万9000多人。
日本天皇德仁与皇后雅子和首相石破茂等,出席在大阪世博会主会场举行的开幕盛典。德仁天皇在致辞时说,“衷心希望世博会能成为一个契机,让人们不仅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周围的人和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生命形式,并激发人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石破茂在致辞时表示,大阪世博会是一面反映时代的镜子,是汇聚国内外智慧的平台。
全世界人类对话与交流
这次世博将提供全世界人类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石破指出:“克服了冠病疫情后,世界如今却因为诸多不同的分歧而面临危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齐聚一堂,面对这个时代的生命问题,接触最先进的科技,以及多元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意义极其重大。”
本届大阪世博会共有158个国家或地区及7个国际组织参展,场馆建设费用原计划为1250亿日元(约8.7亿美元),但是因为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目前建设费用已飙升至2350亿日元。预售票的销量约为1100万张,尚未达到目标1400万张。
大阪世博会展览期至10月13日为止,共184天,可望吸引约2800万人次入场,估算可创经济效益近3兆日元。
云集各国精髓嘉年华
2025大阪世博会是云集158个国家或地区展馆展厅、各显精采的现代版嘉年华,其中,以竹简书卷为独特设计灵感、展示千年中华文明链接对话未来科技的中国馆,成为了大阪世博园别具一格的亮眼展馆。
4月13日上午,伴随欢快喜庆的舞狮表演与展示中日友好传奇的“朱鹮芭蕾舞”表演,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宣布了中国馆正式开馆,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与国际展览局主席阿兰伯格和秘书长凯尔肯泽斯、日本经团联会长十仓雅和、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等嘉宾出席开馆仪式。
作为中国馆建筑概念方案总设计师的崔恺在现场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透露了中国馆设计匠心独运的秘密。
崔恺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是主持设计首都博物馆等百多个新颖独特建筑的知名设计专家。
崔恺称,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是一个很有趣很有韵味的独特东方建筑,它以古代重要文化传播载体的竹简为设计灵感,巧妙融合竹子、汉字、书卷等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外立面竹简肌理温润华美,以金、篆、隶、行、楷5种书法字体镌刻119句汉字诗词名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均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久远与深邃,凝聚东方智慧,也给共同使用汉字的日本民众带来了亲切感。
展示中国“天人合一”理念
崔恺透露,原想把竹子作为主建筑,但因日本没有竹子建筑的验收标准,故改以竹材与钢巧妙结合为建筑主体,既体现“竹简”这一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元素,又呼应大阪世博会倡导使用可再生低碳环保建筑材料,并用“竹简”开卷渐入佳境的新颖创意,向世界展示中国“天人合一”绿色发展理念和“人在画中游”的中华传统美学意境。崔恺表示,竹子在日本通常只当作景观性植物,并非建筑材料。

多元统一大圆环
大阪世博会的标志性木质建筑“大圆环”的设计,出自日本知名新锐建筑家藤本壮介之手。
它借鉴了世界文化遗产京都清水寺的木质结构精华,以木制环状回廊式看台型的“大圆环”,把来自158个国家及地区的展馆或展厅囊括其中,以同心圆表达世界各国团结一心,展现“多元而统一”的理念,为创造环保、多元、智能和全球发展可持续化之美丽愿景,畅想闪耀生命光辉的未来社会。
该“大圆环”屋顶占地6万平方公尺,内径615公尺,周长2公里,大圆环内圈高12公尺,外圈高20公尺。
该圆形回廊共使用2万7000立方公尺的木材,由109个木框架单元连接成一个圆圈,堪称奇观,并被健力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大木的造建筑。
藤本壮介表示,在当今世界局势的不安定中,这是一个传递象征世界“团结一心,齐聚一堂,合而为一并从这里走向未来”的强有力信号。
竹·环保·月壤
此次中国馆有3大亮点,第一个亮点就是史无前例地把竹子大量化、建筑化、整体化投入于应用。
《亚洲周刊》记者在中国馆观览中发现了第二个亮点是整个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在“天人合一”、“绿水青山”和“生生不息”三大叙事脉络中,既有“二十四节气”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数字化动态长卷《耕织图》等,又有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八网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盘等,链接了从古至今中国可持续发展和打造绿色智能未来社会的美丽蓝图。
中国馆第三大亮点是月球背面的土壤样品——首次凭藉大阪世博会这个多彩多姿与交流交融的大舞台,独一无二向全球展示由中国嫦娥5号和6号探测器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样品,其罕见珍贵之观赏体验令人喜出望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