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百货商贸再掀革新 小而美商场城区兴起

独家报道:林秀芳

(吉隆坡28日讯)我国百货商贸近年再起革新,科技改变零售的简单买卖模式,城市化所带来的交通与连接便利,也让城区零售商场再度转型——回归“麻雀小,五脏全”的小型经营模式。

小型模式不禁让人想起过去在社区林立的传统杂货店,尤其临近农历新年,不免让人怀念起以往人们围绕杂货商店办年货的情景,然而,这种传统作业模式早在百货商店崛起后,就慢慢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对城市人而言,更是不可追忆的儿时回忆。

实际上,百货商场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我国市场至今,在短短50年光景里,就不间断给国内杂货商贸带来时移世易的局面。

近年,我们又再次见证多家大型商场的迁移,包括英国最大连锁超市特易购(Tesco)退出我国市场,巨人(Giant)霸级市场则关闭部分分店,NSK霸级市场则悄悄转型开启小规模商场等。

根据本报进行的一项针对城市及半城区市民的小型问卷及抽样访问调查显示,65.14%受访者倾向前往超市或高端超市购买日常用品,排行第二的是前往迷你超市,占58.72%,当中又以99 Speedmart为首选。

接着是霸级市场占53.21%,网上购物平台和传统杂货商贸各占34.86%及13.76%。

霸市渐没落

小商场越做越红火

Tradeview资本总执行长兼董事经理黄詝瀚指出,城市化带来的交通便利使然,促使城区零售商贸在过去几年也开始进行蜕变,尤其大型霸市商场渐渐走向没落,反观高端小规模商场却越做越红火。

洞悉国内零售商贸行业发展及关注国内数家上市零售商营运的黄詝瀚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表示,科技在悄悄改变零售商贸业的经营模式,让过去简单的买卖交易面临“起义”改革,尤其城市区商场通过与网购接轨,借此扩大经营市场版图。

他说,早年,国内零售业主要以霸市商场模式经营,让消费者可用实惠价格购买大量的商品,以作为数周的消耗量。

“随着城市化发展,在消费便利的大环境底下,人们更讲究产品的素质、对品牌也有更多的要求,甚至不惜选购外国进口品牌等。”

他补充,此现象主要是城市化所推动,包括家庭人口减少、基建交通发达,以及电商网购便利所促使。

“这也无形给高端连锁超市如Jaya Grocer带来商机,该商场规模虽小,但所卖产品却深得人心,尤其产品种类多元,品牌选择繁多,品质也符合现代人的购物要求等。”

他表示,以近期一些霸市退出市场、缩小规模为例,Jaya Grocer却能在2022年期间,用20亿令吉天价脱售业务给电召车营运商Grab的实力,便可见一斑。

Grab也觊觎商机

“有关脱售实际带来双赢局面,尤其Jaya Grocer的网购配送服务将在Grab助力之下,进一步赢得城市消费者的芳心,以此扩大其营运范围和规模,同时也符合未来的发展需求。”

他指出,生活素质的提升,也让高端化、规模小、交通便利的商贸零售店成为城市人的首选,此外,一些一向提供廉价、批发商品的霸级市场,比如NSK Mart也为迎合市场需求,开始转型走向小型模式经营。

他总结说,尽管如此,不是小规模就为王,业者也需提供符合城市人需求的服务和商品,否则,小商店也可能面对没有容身之处,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

半城乡仍是大商场天下

黄詝瀚也指出,实际上,我国零售业在城乡区是出现两极化发展局面的,城区零售商贸倾向小规模经营,乡郊区域则提供大型商场生存空间,至于当地小型杂货商虽有生存空间,但也需有居安思危远见。

他举例,永旺商场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吉兰丹是最佳例子,它已成为当地人周末闲逛的好去处。

杂货商须居安思危

“由于没有太多娱乐活动,大型商场便成为当地人们的周末休闲地点,至于该区传统小型商店还是有喘气之处的,只要他们没有遇上连锁超市或霸级市场进军。”

他说,对传统杂货商而已,乡郊区发展看似风平浪静,不过,一旦有对手进入,则容易遭霸市或迷你超市强攻市场,甚至遭到淘汰。

他以彭亨州的霸级市场Tunas Manja为例,其就在慢慢吞噬着当地小杂货商的市场。

“面对Tunas Manja这类大型市场的竞争,小杂货商主要劣势仍是成本效益不佳所致,至于Tunas Manja在彭亨的成功经历,也只因为当地未出现同类型的竞争对手抢滩而已,比如Segi Fresh之类等。”

城市外围更受欢迎

传统杂货店可生存

传统杂货店在大都市确实面临节节败退的窘境,但不代表业者已完全失去生存的空间。

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会长方志民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坦承,城市化所带来的交通拥挤、停车位不足、租金高企、以及消费模式改变等因素,确实将传统杂货商逼到墙角。

“城市化确实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尤其城区居民比较讲究便利,而且对购买日用品价钱也不太计较,以致传统杂货商在城区的市场版图容易遭到吞噬。”

城外仍有生存空间

他指出,不过,所谓“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传统杂货商在城外仍有生存空间,特别是经济不景气之时,消费者更喜欢到住家附近杂货店购物。

“城市外围区如甲洞、增江、双溪威等区,就给传统杂货店留下了经营的空间。”

他补充,根据公会会员统计,在经历疫情大难关至今,除了面对没有接班人,又或业者沾染恶习之外,就没有会员因经营不善而关门大吉的。

“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因为总会旗下会员都挺了过来。”

他分析说,尽管疫情时期,曾给杂货商贸带来一段赚钱的黄金时段,但必需品较后也面对货运流通受阻,在复苏时段遇上俄乌战争爆发,最终甚至引发至今仍未全面解决的物价上涨问题。

“由于经济不景气,城市外围区的民众更加精打细算,一些人为了节制购物,不逛大商场,反而选择到住家附近小商店购买杂货商品,无形也给传统杂货店带来了生机。”

如打不死的“小强”

方志民表示,经济不景气便是考验杂货商贸经营的时期,本身常言,大型超市及霸级市场犹如恐龙般,在缺乏大量营业额支撑之下,很容易消失在市场上,反观,传统杂货店就如“小强”般,在恶劣环境下更容易存活下来。

“回顾历史,杂货店在国内扎根至少百年,直至新加坡零售业者英保良(Emporium)百货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期间崛起后,杂货商几乎是每隔10至20年便会迎来一次的转型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早年杂货商提升为迷你超市如安装冷气、修葺亮丽店面,挂上显眼招牌,更新架子及讲究摆设排位等,还有批发商打开货仓展开现购自运(Cash and Carry)的经营模式等。”

他说,传统杂货商经历多次的改革之际,同时也见证很多大型商场如英保良、长城、大地、Kimisawa、八百半(Yaohan)、友谊商店、香港商店,以及近代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家乐福 (Carrefour)、特易购(Tesco)成为众人历史的记忆。

“巨人(Giant)则关掉数家分店,相对Jaya Grocer也易主了。

“由此可见,小商店还是有很大的经营韧性的,只是这次必须再次经历更大改革的提升,才能迎接未来的发展曙光。”

不革新将被淘汰

根据经验,传统杂货商必须求变革新,否则将会遭消费者唾弃。

方志民表示,就算不是城市化逼迫,传统杂货店也须与时并进,才不会因为没新鲜感而遭唾弃。

“以今天趋势来看,大超市会消失,是因为他们的经营费用高企,经不起经济不景气的打击,为此,他们就成为第一个被绊倒的对手,就如大树受不了狂风暴雨吹打,以致容易折枝,甚至被连根拔起而倒下。”

“相对,传统杂货店犹如小草般,就算外面风大雨大,只要弯腰回避,之后还是可以重新站起来的。”

他说,不过,历史也提醒我们转型才是生存的上上策,虽说郊区或新村仍可容下传统杂货商继续经营,然而,城市外围区的杂货店就不能安逸于此了。

“如果他们不求变,接下来也就会迎来一波又一波苦涩难熬的日子。”

价格是首要考量

根据本报进行的问卷及抽样调查发现,尽管人们选购日用品首要考量因素仍是商品价格,占46.79%,不过,购买地点的交通与上下货便利,还有产品品牌和品质也成为一些人的首要考量,分别占23.85%和17.43%。

参与本报问卷调查和抽样访问的109人当中,有32人或29.36%人将交通与上下货便利视为第二重要考量因素。而在第三重要考量因素是,又以交通与上下货便利及产品品牌和品质因素并重,分别占22.93%和22.02%。

虽然近年环境、社会与监管(ESG)理念成未来大趋势,不过,受访者却较少考虑所光顾零售商的经营模式是否符合环保/永续要求。

受访者反映,若面对急用日常用品,一般选择到附近迷你市场购买,否则就会前往超市购买。

他们会到大商场选购产品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品质及选择繁多所致,除非急需使用抑或该产品价格实惠,才会到附近迷你市场或杂货店购买。

针对商品价格对比,大部分人会货比2、3家商店,才决定是否购买,尤其在网络发达后,在网购售价曝光的情况下,让他们更容易对比价格。

人情味是卖点

多名选择继续到传统杂货店购物的受访者反映,他们是基于人情关系,从小到大光顾有关商店的缘故,所以至今都会继续前往购物。

询及店内产品价格、品质等是否是考量时,他们反映都不会做比较,主要是“支持”而已。

此外,这些传统杂货店一般都会销售华人传统佳节商品,这也是受访者认为值得保留的原因,否则往后节庆产品将难以购得,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产品。

针对近年一些高端商场也开始销售传统佳节商品时,受访者表示,货源始终不如传统杂货商的品质佳。

另外,也有受访者反映,他们不选择到传统杂货店购物的原因包括无法采用无现金付费,比如信用卡,该店也没有会员累积分数制度,产品选择不多等。

此次问卷及抽样调查特选居住城市区和半城区者参与,受访者年龄介于30岁或以下者占18.35%、31岁至45岁占42.20%、46岁至55岁占28.44%,以及56岁或以上占11.01%。

受访者收入状况分布如下月入3000令吉或以下者占24.78%、3001令吉至4000令吉占15.59%、4001令吉至5000令吉占15.59%,以及5000令吉以上占44.04%。

反应

 

要闻

方志民:应果断取消补贴 走私猖獗却怪杂货商

(巴生18日讯)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表示,统制品政策令杂货零售商陷入困境,若政府决定取消1公斤装食油的补贴,便应果断实行。  

他说,目前国内食油走私猖獗,导致民众无法购买到政府提供的补贴食油。

售一箱食油获利70仙

方志民昨晚在班达马兰商业公会成立49周年联欢晚宴上致词时提到,过去十多年,杂货商同业销售统制品仅获微薄利润,然而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却全推到杂货商身上。  

他解释,目前我国的食油配额为6万吨(约6000万包),按全国约3400万人口计算,每人应能购买两包补贴食油。然而,市面上却难以见到这些产品,而杂货零售商却被指责为问题的根源。  

他强调,走私问题应由海关负责,而不是归咎于杂货零售商。

他指出,每箱补贴食油的成本为41令吉80仙,售价为42令吉50仙,业者利润仅为70仙。  

他说,除了补贴食油,其他统制品如面粉、白糖等也面临类似问题。他认为,若政府决定取消补贴,应制定明确机制,因为这种变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民怨。

晚宴出席者包括班达马兰州议员梁德志、巴生国会议员甘纳巴迪劳的代表巴生皇城市议员黄智荣、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署理总会长锺志海、副会长赖瑞林、班达马兰商业公会会长刘守仁、署理会长廖文智、副会长洪进志、刘英亮、总务郑振万等。

方志民提到,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的大数据计划已完成70至80%,旨在凝聚同业力量,提升与厂家和政府谈判的筹码。

他指出,全国共有约1万400多家华人经营的杂货店,以及超过4万家友族经营的杂货店,这是庞大的资源,同业应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他表示,泰国和台湾分别拥有9000多间和6000多间7-Eleven便利店,而我国仅有2700多间,这表明本地杂货零售领域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他呼吁同业把握机遇,利用大平台提升竞争力。  

针对外籍人士在我国经营迷你市场的问题,方志民指出,雪兰莪州的情况尤为严重。

方志民说,尽管这些商店是否持有营业执照尚无定论,但其销售的货品来源成疑,部分产品甚至缺乏进口标签或食品安全认证。  

他指出,这些商品大多来自网络平台,需引起贸消部的重视。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