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粮食安全暗流汹涌 国人恐捧不牢饭碗

国人恐捧不牢饭碗(上篇)
独家报道:林嘉珉 

疫后复苏适逢超高通胀时代降临,加上俄乌开战,挨饿的世界提前杀到。 

许多国家部分粮食商品已然捉襟见肘,不少粮食出口国更限制出口,确保先满足国内需求。 

逾半粮食依赖进口的大马,令吉在通胀面前屡屡败走之际,恐将凿穿本就见底的国库。 

我国常年过度专注发展经济作物与工业化,因而忽略了拓展农牧渔业与相关科技,关键时刻无法即刻提高生产力来应对粮食问题。 

《南洋商报》就此专访多位专家,分析我国粮食饭碗“端不稳”之因,以及该如何对症下药,根除大马潜在粮食危机?

天灾人祸 夹击全球
粮食危机四面楚歌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个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必然是建立在有充足粮食的首要前提上。

以贸易为本的大马,从殖民时期便遵循宗主国英国的发展方针,主力发展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只有部分余力来种植稻米,供应不足之处,就从泰国和越南等地进口。

农业与农基工业部前副部长沈志勤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说:“我们一直是贸易国,旨在维持竞争优势,即种植我国最适合的作物,包括油棕、橡胶和榴槤等,加以出口赚取外汇,再向有种植竞争优势的国家,采购我国所缺乏的食品,例如泰国稻米等。”

他补充,我国要实现100%自给自足率是不可能的,毕竟许多重要粮食作物对我国的气候与耕地“水土不服”。

“例如小麦,但这是生产面包的主要原料,而国人又很爱吃面包,故必须向外国采购。再来,印度、巴基斯坦的大葱品质最好,大马种植的大葱无法与之竞争,所以才要发挥竞争优势,靠自己的强项赚外汇换取短缺作物。”

四乱肆虐祸国殃民

如果世界一直维持太平盛世,或许有效的全球贸易能够维持各地区粮食供应充足,可惜当前全球“四乱”引发各地粮食短缺,不免让人担忧我国是否有尚未浮现的粮食危机?

沈志勤说:“全球粮食危机大约每10年出现一次,导火线可能是气候、战争、物流、贸易战等问题。不过这4个问题刚好都在当前出现,可谓是四面楚歌。”

先前的中美贸易战与冠病疫情爆发,后来的俄乌开战,以及中国“清零”政策,均导致全球物流供应链受到扰乱,且气候变化问题也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粮食短缺现象已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新加坡不久前因大马禁止出口鸡肉而闹“鸡荒”、美国奶粉短缺、最大产米国印度考虑禁止出口白米、俄罗斯协议签订后转头又炮轰乌克兰谷物出口港口等。

食品贸易逆差年飙25%

尽管我国还算得天独厚,可以产出许多农产品,但仍有部分食品依赖进口,当中包括对国人最为重要的白米!

根据《大马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 of Malaysia)2015年补充刊物资料,米饭是89.9%大马成年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平均每人每日消耗2.5碟米饭。

另外5大主要消耗食品,分别是白糖(55.9%)、绿叶蔬菜(43.2%)、海鱼29.4%和辣椒(24.2%)。

据统计局统计,2020年我国食品进口总值报555亿令吉,远超出口的338亿令吉,且217亿令吉食品贸易逆差,更有加速迹象,按年飙高24.9%。 

购粮增速快过收入

根据大马农产整体架构来看,沈志勤认为我国没有全面粮食危机问题,但是有局部粮食危机风险。

“局部风险主要在没有生产的小麦,以及策略重要性极高,但又没完全自给自足的稻米与一些蔬果。”

另一方面,双威大学经济学教授姚金龙也对我国粮食安全感到忧虑,特别是食品进口账单增速已快过收入增长。

“本地食品安全有强化的必要,而且要大幅改善,以减低对进口的依赖。毕竟食品进口能否顺利,一般都要看进口国脸色,因此风险较大。”

“若发生天灾人祸意外,导致供应链扰乱,又或进口国保留自用,这将构成我们的粮食危机,毕竟没粮食就难确保国家安定。”

大马粮食3大类

国家所需的食品商品林林总总,大致上可分3类,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纤维类别。

1: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主食来源,在本地消耗最多、价格最亲民的碳水化合物就是米饭,但大马近年所产白米,只能满足本地需求的63%,余下主要从越南进口。

自俄乌开战后,具有“世界粮仓”美称的乌克兰便面对出口不通畅、仓库爆满问题,进而影响了夏粮收成;俄乌合计供应全球近三成小麦。随着小麦国际价格飙涨,同为碳水化合物替代品的白米也水涨船高。

国际糙米期货价格在2020年初疫情爆发之际,报每担12美元,但在今年7月底已触及每担17美元,涨幅达41%。

沈志勤点出,一旦越南、泰国和缅甸等地遇上洪灾或旱灾,稻米大幅歉收,我国就可能出现白米短缺或吃贵米的情况。加上本地人爱吃面包、印度煎饼和各类面粉制品等,因此,我国碳水化合物食品安全方面是有问题的。

2:蛋白质

大马人的蛋白质摄入主要来自家禽类的鸡肉与鸡蛋、鱼肉与猪肉等。

根据统计局数据,大马鸡肉与鸡蛋供应算得上充足甚至有余,而本地渔获与猪只供应大抵充足,只有10%和5%左右需靠进口。

奈何随着玉米等饲料成本大涨,政府对鸡肉与鸡蛋设下顶价,致使鸡农不愿做亏本生意,导致家禽产品供应出现短期短缺现象。

更进一步来说,本地鸡农生产力相当有效率,技术、知识、物流和供应链均相当发达,鸡肉与鸡蛋价格逾25年来维持平稳,近期的供应不足,主要是国家政策所引发。

同样因大豆等饲料价格飙涨而饱受煎熬的猪农,则是要应付不时出现的非洲猪瘟,迫使业者减产降低亏本风险。

3:膳食纤维

纤维类食品包括蔬菜与水果等植物性食物来源,也是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沈志勤点出,国人平日消耗的整体蔬果约有50%供应依靠进口;大马蔬果生产主要分布在彭亨金马仑、霹雳与柔佛。

“本地蔬果价格还算可以,尽管涨了10%左右,但相对较平稳,没有暴涨现象。”

若现天灾恐吃贵米

最大白米出口国印度,在宣布禁止小麦和糖出口后,5月底再传出有意禁止白米出口,且在种植成本走高之际,第二与第三大白米出口的泰国与越南,还考虑合作抬高国际米价。

问及国人未来会否吃上贵米,沈志勤表示不排除这个可能。

“只要外国稻米起价,我们必定会受影响,毕竟大马白米生产没有达到100%自给自足,且很多时候都靠政府大量补贴。”

随着国际白米价格飙升,肥料等成本大涨,除非政府发出更多津贴,否则本地米价应该会走高。

“这就像政府有意重新探讨汽油补贴一样,我们不知道政府会如何行动,而白米价格变贵是有可能的。”

姚金龙同样认为,全球稻米供应若收紧,全球米价很可能会再飙涨一轮。

他解释,这可能是当地供应吃紧或价格走高所致,所以限制出口以满足国内需求,来缓和当地价格和需求;这点与大马不久前限制鸡肉出口新加坡的举措同理。

“这是两种不同的问题,一是生产中断导致供应不足,因此限制了出口;另一情况则是期货价格上涨,但当地供应是充足的。

“如果是后者,问题不严重,所引发的市场短缺只是暂时的。可怕的是前者,因为如果出现了洪灾或旱灾等大型灾害,破坏了大部分作物区,就会导致结构性供应失衡。”

90年代末粮荒案例

金融危机逢旱灾歉收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让汇率自由浮动,只能无奈看着泰铢当天暴跌20%,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

这场全球瞩目的金融风暴,在当时重挫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南亚在当时还迎来埃尔尼诺气候,且还是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导致农作物普遍歉收,造成周边国家粮食供应形势更加严峻。

根据《东南亚纵横》当时报道,被誉为东南亚粮仓的泰国、越南和缅甸3国纷纷受到影响。

亚洲开发银行资料显示,尽管泰国与越南在当时已贵为全球第一和二大白米出口国,但泰国22个府的64万公顷耕地出现荒情,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歉收。因此,泰国反需进口100万吨玉米,应对国内饲料需求,这也是该国当时史前最大进口额。

更甚的是,泰铢大幅贬值导致进口饲料成本大幅上扬,无疑对泰国经济是雪上加霜。

同为落水姐妹花的越南,部分偏僻山区的少数民族更是面对饥荒,当局选择对白米出口采取限量措施,确保国内粮食供应充足与价格稳定。

至于缅甸,在干旱和洪涝双重打击下,稻米生产和出口均大受影响,在1997/1998财政年,官方宣布稻米总产量只有1730万吨,远不及原本计划的2000万吨。

同时,当年白米出口只有2.83万吨,是1994年来最少的一年。

白米进口7年间从12亿飙破百亿

当时的大马人口增长迅速,但本地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却没有一并显著提高。

因此,我国白米进口总值从1990年的仅12亿令吉,在短短5年间猛涨至71亿令吉,并在1997年冲破100亿令吉,这笔外汇开支在金融风暴之后,更显沉重。 

大马金融环境在遭受猛烈冲击后,价格向来稳定的白米市场,在1998年出现了混乱局面。

因此,当局被迫在年底实施管制,固定白米零售价格来稳定市场。

确认粮安短板对症下药 

确认我国粮食安全确实有短板后,接下来就看看我国粮食供应方面究竟都有哪些问题。 

大马博特拉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诺希妲博士接受本报访问时,点出多项大马农业发展弱点。诺希妲擅长的领域,是农业经济与农业推广。 

她说,我国的短板包括缺乏强有力的长期政策支持、科技设备、种子研发、私人界投资动力、天气变化应变及环境保护等。 

需长期政策治本

诺希妲点出,我国当前在应对粮食供应课题方面,只出台了短期的食品顶价、农民补贴与放宽食品入口准证(AP)政策。“不过,我们需要的是更加治本的长期政策。”

她补充,政策需要支撑到各个方面的长期发展,包括补贴、技术帮助、土地、研发等。

“低人口密度的我国其实有充足土地,但我国只重视经济作物带来的效益,并过于忽视粮食供应充足的重要性。我们不是做不到(长久性提高生产),只是没有真正去做。”

大马在70年代与区域国家同被列为缺粮国,因此一同力争实现粮食增产与自给。在政府一番努力下,我国白米自给率在1979年来到了历史高点的85%。

不过,随着人口增长、政策上的松懈以及迈入工业化,我国白米自给率就在1986年降至65%以下。

另一方面,政府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决心亦同样重要。 

身为全球第二大白米进口国的菲律宾,在今年6月底上任的总统小马可斯,竟还兼任农业部长。

菲律宾总统在内阁中担任职位是个非常不寻常的现象,但这正反映了他敏锐意识到当下粮食局势的严重性,力求解除该国严峻粮食危机。

小马可斯曾在记者会上点出,国际高昂油价、俄乌战争对食品供应扰乱、泰越两国白米出口潜在限制等因素,均将冲击该国粮食、饲料与肥料供应,今后数个季度恐面临食品供应短缺与价格上涨问题。

明日预告:善用科技务农 适应环境变迁

 

 
 

 

反应

 

要闻

气候变化冲击粮食安全 农长呼吁区域合作应对

(金边2日讯)气候变化对马来西亚的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不稳定的天气模式和不断上升的气温也扰乱全球农业。

随着国内粮食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农业及粮食安全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布警告,大马和本区域仍然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威胁,有必要展开区域合作以解决潜在的粮食短缺问题。

“我们的白米库存至少够用6个月。但我们不知道气候变化会带来什么后果,所以粮食安全很重要。

“我们必须与本区域的其他国家合作,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我们的稻米产量以前是71%,但现在只有56%。

他在金边告诉马新社:“大约2万公顷的稻田被改作房屋计划用途,我们的年轻一代因为收入低而拒绝在稻田里工作。”

末沙布于2月杪对柬埔寨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与柬埔寨农林渔业部长邓迪那举行会谈。

双方讨论的主要议题是粮食安全、白米进口(主要是香米)、水产养殖、渔业和农业部门合作。

去年,柬埔寨的白米出口量为65万1522 吨。逾10万公吨销往中国,而东盟国家则购入近13万公吨。

柬埔寨出口各种白米,包括香米、白米、蒸谷米和有机米,”Sen Kro Ob”的意思是“非常香的米饭”,米粒长,气味最香,享誉世界。

我国近250万公吨的白米需求量中,3成或70万公吨来自进口,包括从柬埔寨进口约5万公吨的香米。

地缘政治挑战、白米生产商不确定的出口政策和不稳定的天气条件可能迅速扰乱国际市场的供应,从而影响进口国。

“去年大马遇到白米问题,尤其是当印度因国内问题而停止向其他国家出口白米时。”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白米出口国,该国于2023年暂时禁止非巴斯马蒂米出口,以抑制高通胀和国内食品价格上涨,不过,去年印度政府已取消禁令。

末沙布说,大马和柬埔寨在他最近的访问中虽没有签署任何协议,但广泛讨论白米生产问题,因为柬埔寨的白米产量是大马的5倍。

“柬埔寨有很多稻田,生产优质白米用于出口。也许,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在未来购买更多。他们的渔业也很强大,例如生鱼(snakehead fish)。他们这里有很多。”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