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精明理财安渡高通胀

独家报道:黎添华

百货上涨是不争的事实。但偏偏有人还能活得气定神闲,老神在在的。当中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懂得如何在这个高通胀时代做出积极且精明的理财方案。

今天《南洋商报》邀请到特许会计师陈池庆,为我们的个人或企业做出小小分享,让他来告诉我们如何应对高通胀时代做出相应的理财。

问:针对目前这个高通胀的时代,不少人认为它跟俄乌战争有关,但同样的,也有些国人认为是马币不争气,相对贬值而导致的。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全球经济放缓的原因。根据您的观察,您认为这一切的现状究竟是什么导致的?

答:无可否认,俄乌战争的确会影响,不只是民众痛苦,还有人道主义危机之外,也会带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俄乌战争有3个主要(影响)课题。

第一,2个国家都是大宗商品的主要生产国,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及小麦,光是小麦就占了全球出口的30%。这已使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如食品和能源等),这会导致通货膨胀,减少市场需求,以及收入贬值。

第二,与俄乌有贸易往来的经济体受到干扰、供应链中断,旅游业将会瘫痪和货币波动,引发社会动荡,并且会带来大量难民流离失所的影响。

虽然亚太地区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并不紧密,但欧洲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紧密。这些都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也给出口国带来严重打击。

各国会重新部署各国持有的储备货币,这些都会加剧经济的割裂,尤其是在科技与贸易的层面。

第三,企业家的信心会慢慢下降,投资不确定性的增加,这些会刺激大量资本流出新兴市场国家。马币走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经济放缓(影响)随之而来,所以消费者都会觉得钱不够用,如果大家想要缓和这个情况,就得学会如何理财。

频繁咨询市场波动问:根据您目前在市场的观察,我们的企业到底做出哪些方案来积极应对? 您本身又有怎么样的建议可以给我们的企业家朋友呢?

答:的确,现在各行各业的企业家都各显神通来应付这一波的经济放缓。比起以前,企业家可能是一年才来咨询特许会计师一次,现在频繁得每一天都会咨询关于市场的波动、市场的流动量,以及如何随机应变,尤其是在大宗商品的进口。

企业家也开始注意市场,他们会跟贷款来增囤市场缺少的货物,而减少市场上价格变动大的商品。民众们也开始减持现金,而购买产业,往投资方面走。

再深一层来看,他们(企业)也有一些改变。他们会以现金为主,一些会给折扣价3%至50%之内。然后不再做长账,而会缩短至1个月至3个月之内。

精明消费注意变动问:关于理财规划,您又有怎样的建议可以给我们的消费者及企业家,来应对这次的通货膨胀?

答:我会建议消费者减少购买高档消费品,凡事都需要货比三家,购买适合及属于自己生活方式的产品,而不追求潮流又不适合自己的物品。

至于企业家,我会建议大家多多注意国际及国家的政策变动、货币政策以及利率的变动,尤其现在我们面对俄乌战争、经济放缓,以及疫情之际。只要企业家们掌握先机,就可在市场上拥有更高的竞争力,也能提高公司的盈利。

适当投资对抗通胀

问:究竟目前通货膨胀的今天,我们是更应该趁机入场资产投资,还是应该把钱握在手上,或放在银行,更为妥当呢?这点不晓得您有什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吗?

答:这没有对与错,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在经济低迷时,我会建议民众们“多持房地产,多投资股票及少持现金。时代告诉我们,钱的价值会越来越小,普通储蓄的利息及定期存款利息不足以对抗通货膨胀。

只要个人资金允许,在这经济低迷时,地皮、房地产及股票依然是最好的投资组合。地皮是可保值,也会随着经济复苏水涨船高。

以目前的经济趋势,若资本有限的中产阶层,我建议多多留意价格介于15万至50万令吉的房产。这些购买槛比较低、出租率比较高,而且不缺购买的人。

至于高档房产,我就不鼓励,因为这些价格已经被炒得很高,随时都会面对高风险,如抛价问题。

股票方面则比较弹性化,大家可多多留意高利息的上市公司,或者是一些产托(REIT)的上市公司,这些都能让我们的股息有些保值。REIT的(回酬)股息大约有5至6%,这些都高于定期存款的利息。但我得强调,大家想要投资股票始终得咨询专业股票专员,寻求正确的资讯。

问:最后,您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答:我给民众的建议是:

1)做个精明消费者,不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2)要增加理财知识,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的未来。

至于企业家们,我也有2个建议:

第一:掌握资讯,要留意及跟进国际时事、国家政策,及货币政策。

第二:要学会理财,才能增值以对抗通货膨胀及货币贬值。

相关视频:【南洋创富堂】钱包大缩水 通胀下如何精明理财?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信贷文化+消费主义 催生更多年轻“负翁”

独家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4日讯)信贷文化与消费主义夹击,加剧年轻人理财危机!

专家指早在X世代,消费主义就已开始盛行,储蓄文化却逐渐退化,再加上2011年后流行“你只活一次”(YOLO)理念,许多人受到鼓励即时享受,从而忽视了财务规划的必要性。

面对财务问题的群体通常因入不敷出或无法储蓄,以致不得不依赖借贷来维持生活,他们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有专家向《南洋商报》说,年轻人常常被各种商品和服务广告所吸引,从而忽视了长远规划和财务稳定的重要性。例如一些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营销常常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并通过折扣和促销活动刺激消费。

面对这些诱惑,不少年轻人把理财考量抛之脑后,导致过度消费,难以积累财富。

国库控股研究院就有数据显示,大马55%年轻人正面临偿还现有债务和贷款的困境,这主要由3个因素引发:过度债务积累、低工资水平和财务知识匮乏。3因素形成恶性循环,这必须正视和解决,否则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学习理财·理性消费

改变金钱观摆脱负债

信贷文化和消费主义对年轻人的财务状况造成明显的影响,如一些在线贷款平台仅通过简单的身分验证就能发放贷款,诱导年轻人轻易借钱或提前消费。

大马财务规划协会(FPAM)总执行长李琳乐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指出,相信一些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环境所影响,无论是父母、教师、朋友或成年后接触的对象,都塑造了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此外,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设立的初衷是帮助学生获得高薪工作,但也被认为在无形中给一些人带来了财务压力。

根据Statista.com的数据,2023年15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12.55%。许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就业压力,还需偿还国家高等教育基金贷款。

Y世代寻专业咨询增加

那些具有良好财务意识的年轻人会努力还款,但信贷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往往使更多人陷入“先买后付”(BNPL)的债务陷阱。

无论如何,李琳乐指消费者对财务规划的重视度和付费寻求专业咨询的现象已有所提高。根据2023年的调查显示,这个比例在Y世代(1981至1996年出生)中已增长至83%。

她说,2015年的首次调查指当时仅有38%的消费者(主要是18至34岁的年轻人)愿意付费寻求理财规划咨询服务。

“根据金融规划标准委员会(FPSB)和大马财务规划协会的调查,2015年只有38%的消费者(主要为18至34岁)愿意为理财规划服务付费,而这一数字如今有了显著增长。”

她相信,这群体因为更清楚地知道专业理财规划的重要性,了解到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金融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年轻人对金钱的态度和关系。”

金融知识及行为管理双管齐下

李琳乐指出,仅提供金融知识课程不足以解决负债问题。她劝告年轻人要自助,并且在个人财务上保持自律。

“设定财务目标并规划适当的奖励,能够激励年轻人迈向财务稳定和增长。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年轻人的财务教育,从小培养储蓄和理性消费的习惯。”

她建议从财务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理解年轻人的财务行为,并鼓励他们向理财规划师寻求帮助。

“我曾建议政府为雇佣理财规划师的纳税人提供税务减免,这不仅能帮助年轻人,也能让家长更具财务智慧,从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理财榜样。”

至于报穷局数据显示,2022年青年破产人数为770人,2023年则减少至727人(下降约6%),李琳乐认为帮助年轻人奠定财务与行为基础是应对这一问题的关键。

“金融知识与行为管理双管齐下,再加上社会的系统性支持,才能真正帮助年轻一代摆脱债务困境,迈向财务自由。”

先买后付诱导过度消费

马来亚大学经济学院高级讲师吴林泰博士认为,信贷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兴起是影响年轻人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网络借贷平台和电子商务的普及致使年轻人过度消费,债务问题愈发严峻。

他说,近年来“先买后付”这类网络平台不断兴起,通过“零利率”“分期免息”等宣传手段吸引年轻消费者。

“这种方式简化了流程,却让年轻人对借贷风险的警惕性降低。”

吴林泰提到,电子商务平台的促销活动也助长了消费文化,例如2023年Shopee的“12·12”促销单日售出超过2亿件商品,Lazada的“11·11”促销期间销售额则增长45%。

他说,社交媒体上的炫耀性消费现象使问题加剧,让年轻人陷入“用未来钱满足当下需求”的循环心理。即时满足和攀比心理让不少年轻人选择借更多贷款偿还旧债,从而陷入“债务雪球”的恶性循环。

50:30:20理财法

吴林泰建议年轻人采用“50:30:20”规则,即将收入的50%用于生活开销、30%用于自由消费及20%用于储蓄和投资。

“应优先清偿高息债务,减少信用卡和短期贷款,避免债务增加。要培养储蓄习惯并尝试低风险投资,如指数基金或定期存款以实现长期财富增长。

“消费时要区分‘需要’与‘想要’,避免冲动购物或受促销广告影响购买不必要的商品。同时,提升财务知识是关键,年轻人要学习贷款、投资和预算管理的基本技能,养成理性消费习惯,避免因促销广告或同龄人压力而盲目消费。”

在社会层面,他指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作,提供针对年轻人的财务教育课程,并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和电商促销活动的监管。

政府也可推出青年债务援助计划,为陷入债务危机的年轻人提供低息贷款或无息债务重组方案,并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储蓄和投资。金融机构也可设计更多教育金融产品,如“财务健康评估工具”来帮助年轻人改善财务状况。

吴林泰表示,信贷文化和消费主义虽让年轻人面临较大的财务挑战,但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支持,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他呼吁社会各界营造“重储蓄、轻负债”的文化氛围,引导年轻人重视财务自由和长期规划的重要,通过个人自律与社会集体行动,帮助年轻一代摆脱“负债人生”,迈向更稳定的未来。

网贷平台应加强审核

马来西亚信贷资料局(CBM)首席企业官李楚儿指出,网络借贷平台有必要加强借款人资质的审核和评估,确保借贷产品的透明性,让消费者清楚了解借款条款、利率和还款风险。  

她表示,部分金融机构提供极为宽松的贷款条件,使年轻人能轻松获得几百令吉甚至更高额度的贷款,许多网络借贷平台仅通过简单的身分验证即可发放贷款。

这种低门槛和快速审批的信贷文化使年轻人容易借款,甚至导致他们产生“轻松借、快速消费”的观念,借款超出偿还能力。虽然短期内能满足消费需求,但随着利息和债务的滚动,年轻人很难脱离负债困境。

“这些放贷平台提供贷款时通常是不会出现在借款人的财务报告,导致各种信贷机构不能深入审查和记录,尤其是对还款能力的评估不够严格,这种‘过度放贷’的行为使得年轻人容易陷入债务困境。”

打击高利贷

李楚儿强调,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高利贷和非法借贷行为的打击,防止金融机构通过营销诱导年轻人陷入过度借贷的困境。她也呼吁信贷机构提交贸易信用参考,以帮助非银行金融产品更好地评估信用风险。  

她希望政府和企业通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资、改善劳动市场机会及提高基本薪资等方式,帮助低收入年轻人改善生活水平,缓解经济压力。同时,加强金融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需要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媒体中加强金融教育,让年轻人学会管理个人财务,避免债务风险,并深入了解信贷产品的特点和潜在风险。”  

制定合理还贷计划

陷入债务困境的年轻人,要如何走出“负债人生”?  

李楚儿建议,要先明确自身债务情况,列出所有负债额度、利率和还款金额,制定合理的偿还计划,优先偿还高利贷,并避免再次借贷。

“遇到财务困难时,他们可向信贷咨询与债务管理机构(AKPK)寻求帮助。”

她还强调,年轻人需要培养理性消费习惯,将储蓄和投资放在首位,而非追求短期消费满足。她建议记账并定期监控收支情况,规划长期财务目标。  

“学习理财知识也很重要,了解资产管理、股票、基金和保险等金融工具,可以帮助年轻人作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避免因缺乏财务知识而陷入债务危机。”

许多年轻人倾向通过自由职业或零工增加收入,然而这种工作模式的自由性也伴随着收入不稳定和消费诱惑的挑战。  

零工收入不稳定

李楚儿指出,这不仅是我国的现象,中国和其他国家也有类似趋势。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从事网络上的短期“快餐式”工作,这类工作虽然弹性,但往往缺乏稳定性,导致收入波动较大,且缺乏长期规划。

她说,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也加剧了消费主义,尤其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带来了大量消费诱惑,年轻人容易受到“网红效应”和“超前消费”的影响,频繁进行不必要的消费。

“借贷成为解决消费欲望的短期手段,这种过度消费不仅导致即时的债务积累,也影响他们未来的财务状况。”

网络便利易犯冲动决策

特许注册财务规划师萧伊妗提到,尽管已有议员提出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的建议,但目前尚未见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方案。

她指网络平台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盛行,使年轻人面临日益严重的财务危机。网络平台的便捷虽然让借贷变得简单,但也让申请者更容易作出冲动决策,从而引发债务问题。

“如今几乎所有事情都可在线上完成,申请越方便,考虑的时间就越短,这种情况下产生债务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她坦言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下,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物质享受。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海量广告让消费者更难抵挡消费诱惑,这进一步加剧了借贷问题。

“如果网络借贷平台得不到有效监管,借贷问题只会变得愈加严重。”

更多人求助理财规划师

随着物价高涨,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寻求理财规划服务,尤其是那些处于财务危机边缘的人士。  

萧伊妗指出,这些人通常因入不敷出或缺乏储蓄而不得不依赖借贷来维持生活,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她建议,年轻人应通过明确的预算来平衡收入与支出。

“例如,可以采用‘1:2:3:4’的预算分配法则:40%用于日常消费,30%用于短期目标,20%用于长期目标(如退休金或教育基金),10%用于自我提升或慈善捐助。制定预算后,需定期审视是否出现超支并及时调整。

“在消费时,应学会区分‘需要’与‘想要’,不被即时欲望支配。在逐步实现小目标后,再追求更大的财务目标,例如实现投资生涯的长期增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