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糖税扩大商家成本上升 含糖饮料或掀涨价潮

独家报道:洪诗迪

(吉隆坡1日讯)含糖饮料于今日(1日)开始涨税,虽说为规避更高税率,商家抢在新税生效前调整产品配方,但消费者别开心得太早,因调低含糖量并不意即生产成本减低或产品降价,反而可能导致成本上升,或引发新一轮涨价潮!

为了维护国人健康,政府于1月起提高含糖饮料税,每公升从50仙增至90仙,让人民担忧商家会否将成本转嫁消费者身上,尤其华人农历新年将至,包装饮料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必备年货”,是否表示消费者将要买贵货?

大马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对此向《南洋商报》坦言,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税收肯定让商家吃不消,最终势必会调涨产品价格,问题只在于调多或调少。

“除非商家能调整配方,在不影响味道的前提下减低含糖量,逃过被征收高糖饮税。”

大马消费人协会联合会总执行长萨拉瓦南亦赞同道,对企业而言直接调涨产品价格是最简单的惯常做法,尤其一些商家担心减含糖量将影响味道,继而影响产品销量;毕竟不是所有包装饮料和食品都能减糖又不影响味道。

无论如何,他相信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担忧将能获得纾解,重点是商家如何有效地推广改良产品,继而推高产品销量。

商家保利润不会减价

无糖饮料卖得更贵

随着含糖饮料税上涨,在无法调整配方下,商家涨价是可理解的,但当商家减低含糖量或是推出“无糖配方”时,为何却不减价,有些甚至更贵?

这是否意味着消费者在为不该承担的成本买单?抑或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成本因素?虽然本地多家包装饮料生产商都拒绝回应此事,但含糖饮料税并非大马独有的政策,纵观各国情况,不减价有几种因素:

1.无税务减免

政府没有提出减低含糖量就减免税务政策,因此若只是将含糖量减到下一个税率档位,商家依旧得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收。

2. 要维持利润

商家的最终目标是“盈利”,减价势必影响利润空间,因此价格一般都是维持不变,毕竟有很多对价格不太敏感的消费者仍然会选择继续消费;另因“物以稀为贵”,极少数商家会以“少糖”或“无糖”为卖点提高溢价。

3. 成本反增加

这属于最常见情况,因有很多包装食品或饮料在减少了含糖量后,必须以代糖或其他添加剂来保持产品的味道,而这些成分又因种种复杂的因素增加了生产成本,并反映在产品价格上。

高成本4大原因

针对“无糖或少糖的成本更高”一说,专门提供永续饮食方案的Nets EcoVenture总执行长骆雅蕙提出了4大原因:

1.市场规模不够大

“市场规模不够大”,导致商家没办法大量生产,毕竟产量高才能拉低成本,这也是为何白糖价格更低,若1公斤要价3至5令吉,那代糖就要15至30令吉以上,至少五倍起跳。

“所以追根究底还是要回归消费者的选择,扩大市场规模非常重要。”

2.复杂工序

目前在市面上主要有人工合成代糖、糖醇和天然代糖这3种选择;其中属人工合成代糖的成本最低,反观糖醇和天然代糖,则因复杂的生产工序拉高了成本。

“例如一些食材含有能影响血糖的糖分,所以在萃取过程中,便要以特殊技术把糖分去除,只萃取出甜味精华。”

3.需要化验证明

商家不能自己随意标榜“少糖”和“无糖”,而是要透过实验室的化验证明,因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一些食材本身就含糖,或会在制作过程中转换成能影响血糖的糖分,因此若验出糖分,就得再调整配方和制作方法。

4.进口货源

国内的代糖或甜味剂生产商不多,导致很多商家必须使用进口货源。

用代糖取代保持口感

在包装饮料和食品中,“糖”是必要成分吗?为何减少或无添加白糖需以代糖取代?

对于大部分包装饮料和食品,糖确实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调味料,能让包装饮料和食品的口感更好。骆雅蕙表示,它更是一种良好的稳定剂和防腐剂,以延长包装饮料和食品的保质期限。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盈利。

企业界有一个概念叫“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即包含人类(People)、地球(Planet)和盈利(Profit),这3大方面相互联系和依存,共同构成永续发展基础,缺一不可。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骆雅蕙说,供销售的饮料和食品,一定要让消费者觉得好吃,所以口感是无法妥协,自然要以代糖取代:“但必须是符合食品法规的才能使用,很多人觉得代糖就是添加化学成分,事实并非如此。”

在她看来,只是利用了科技从天然成分中萃取出甜味精华,且是经严谨审核显示适合添加在饮料或食品中;而“代糖不健康”的刻板印象,源自以前技术不佳的时代,现在已有进步,基本上安全多了。

塑造健康饮食

不能单靠增税

国民摄糖量一向很高,尤其三大种族的独特饮食文化,甚至近年不断增加的饮料店都在加剧人民特别是年轻族群对含糖饮料与食品的依赖。即使真起价了,他们真的就不买、不喝、不吃了吗?

尽管卫生部长拿督斯里祖基菲里博士表示,根据官方展开的大马含糖饮料征税影响评估与有效性研究,青少年群体的含糖饮料消费,已从2019年的36.9%降至16.4%,今年再提高税率则预计可进一步减低这比率。

不过,大马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及大马消费人协会联合会总执行长萨拉瓦南都认为,糖税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政府也不能仅靠提高糖税,为避免加重消费者负担并达成政策目标,还得仿效国外配合其他的配套措施:

1.  收优惠

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商家生产和销售价格合理的健康产品。

2. 透明标签

强制要求在标签上清楚标注糖分和人工合成代糖的含量,严厉禁止误导性标签。

3.宣导教育

须加强公众对摄糖过量的危害,以及相关慢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包括与学校、企业和社区合作,共同倡导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4. 严格执法

对误导消费者或违反透明度标准的商家处以更严厉惩罚,且一定要严格执行。

严格执法护消费者权益

在骆雅蕙看来,实施并提高含糖饮料税,将能助力少糖和无糖产品走向“普及化”,在改善人民健康的同时,相关产品也会越来越平价。

“但政府一定要严格执法,因目前在市面上有不少商家标榜少糖或无糖,但却不符合食品法规标准,而有关当局也没有定时检查并予以惩罚。”

根据食品法规,产品要标榜少糖或无糖须符合以下标准:

少糖(Low sugar)

固体:5克/100克  

液体:2.5克/100毫升

无糖(Sugar free)

固体:0.5克/100克  

液体:0.5克/100毫升

因此,若你没有额外添加白糖,但却没有化验结果证明“无糖”,充其量就只能强调“无添加糖”。

当然,消费者对相关资讯也要更敏感,并学会读懂标签,将健康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代糖藏3健康隐忧

从商家角度,一般上会觉得代糖安全且无健康风险,但从医疗角度却不一定。

哥打白沙罗康盛医院资深食疗师陈芊妤表示,代糖安全性确实因技术进步提高不少,如今代糖已更为纯净且质量更高,而且国际食品安全机构也有严格评估,并设定了每日可接受的摄入量(ADI),因此只要在规定剂量内使用一般属于安全。

但这不代表代糖毫无健康风险,以下就有几个需关注的隐患:

1. 肠道菌群

有研究指出,部分人工代糖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影响代谢健康或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虽然说大部分的研究仍进行中,尚未有定论,但个体差异仍值得关注。

此外,一些人对代糖不耐受,如赤藓糖醇或木糖醇,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

2.饮食行为

虽说代糖降低了饮料中的热量,但可能导致味觉对甜味过度依赖,进而影响整体饮食习惯。此外,部分人也会因“无糖标签”,而放松对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控制,反而导致整体热量超标。

3.长期风险

目前针对代糖的长期健康影响,如慢性疾病风险仍需更多研究。

综上,代糖的健康程度还需取决于来源、身体代谢方式及潜在的长期影响。

虽然在适量摄入的情况下相对安全,并帮助控制热量和血糖,但也不能完全取代健康饮食的原则,消费者应该优先选择天然低糖饮品,减少对加工代糖产品的依赖。

3类代糖怎么选?

市面上的代糖种类繁多,商家和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代糖,对此陈芊妤提出了需谨慎使用和推荐使用的例子。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造的人工代糖(需谨慎使用):包括阿斯巴甜(Aspartame)、安赛蜜-K(Acesulfame-K)、糖精(Saccharin)等。

此类代糖热量低且甜度高,因此常使用于加工食品中,尽管在推荐摄入量内被认为安全,但也要谨慎使用以避免过度依赖。

●属于糖的氢化产物的糖醇类代糖:包括麦芽糖醇(Maltitol)、木糖醇(Xylitol)、赤藓糖醇(Erythritol)和山梨糖醇(Sorbitol)等。

赤藓糖醇的热量几乎为零,不引起血糖或胰岛素波动,也不易被细菌发酵,因此对牙齿友好;适量摄入一般无害,但大量摄入可能引起腹胀或轻微胃肠不适。

木糖醇的热量较低,对血糖的影响较小,但热量却高于赤藓糖醇,因此不适合大剂量使用。

●从天然植物或食材中提取的天然来源代糖(推荐使用):包括甜菊糖(Stevia)和罗汉果糖(Monk Fruit Sweetener)等。

同样是不含热量,对血糖几乎没有显著影响,尤其甜菊糖适合糖尿病患者和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罗汉果糖则可作为替代品。

白糖与代糖摄入量对比

白糖: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日糖摄入量应低于总热量的10%,理想控制在5%以下(约25克或6茶匙),将有助于预防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代糖:每种代糖都有不同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因此萨拉瓦南提出透明标签的配套措施并不无道理,以下是部分代糖长期摄入的安全上限:

阿斯巴甜:每公斤体重40毫克

甜菊糖:每公斤体重4毫克

赤藓糖醇:不设具体数据,但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0.8克/公斤体重,过量可能引起胃肠不适

反应

 

财经新闻

糖饮税上调冲击有限 雀巢盼明年中销量复苏

(吉隆坡28日讯)基于所占产品比重极小,因此,含糖饮料税上调对雀巢(NESTLE,4707,主板消费股)的影响微乎其微。

首相在2025年财政预算案时宣布,含糖饮料税将从现有的每公升50仙,提高至90仙。

达证券分析员出席雀巢的汇报会后披露,虽然雀巢旗下产品中,有30%至40%是饮料类别,包括浓缩饮料与即食饮品,但只有3%的即时饮品超过征税门槛,所受影响有限。

根据2025年财政预算案,每100毫升含糖量超5克的饮料,与每100毫升含糖量超7克的风味牛奶饮料,则会被征税。

分析员认为,雀巢会持续降低含糖量,预计进一步调整产品,减少税务影响。

另外,分析员指出,雀巢在今年7月对旗下22种产品涨价,是导致营业额下跌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价格上涨,消费者逐渐转向更具性价比的替代品。”

尽管如此,雀巢管理层预计,2025年中销售将有所复苏。

分析员则认为,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令吉走强,以及整体经济持续复苏,消费者或将重回熟悉品牌,预计2025年产品需求将有所增长。

丰隆投行分析员在报告中披露,雀巢管理层已观察到季度末销售环比出现改善。然而,分析员仍指出,由于消费者的抵制情绪,销售表现依旧低迷,短期内难以恢复至原有水平。

雀巢第三季净利跌至8541万令吉,同比下滑36.13%。

对于该股前景,分析员的观点分歧:部分分析员认为,雀巢当前估值过高,建议卖出;但也有分析员指出,股价已有所回调,当前是累积的良机。

雀巢评级:

联昌国际证券
-守住
-106.50目标价(令吉)

肯纳格投行
-超越大市
-111.65目标价(令吉)

达证券
-买入
-118.86目标价(令吉)

丰隆投行
-卖出
-80.00目标价(令吉)

马银行投行
-买入
-111.50目标价(令吉)

资料来源:彭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