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缺完整系统 无法全自动 网销≠数字化
【网销≠数字化(上篇)】
独家报道:林秀芳
(莎阿南26日讯)冠病病毒全球张牙舞爪,我国因多次锁国封城,加速不少企业走向网销,但数字领域专业人士认为,企业仅达到“存在” 于数字世界的要求,仍未正式加入数字化行列。
雪兰莪州资讯科技与数字经济机构(Sidec)总执行长杨凯斌直言,网销不等于数字化,但不少企业对此有所误解,以为把产品或服务摆上网络销售,就是数字化了。
“在网络上设面簿、专页、提供手机、whatsapp联络,私讯营运,都不是全面的数字化营运,其运作与传统模式还是很相近的。”
他在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指出,网销有助企业开拓更多市场,但如果“私讯”的人太多,导致业者应接不暇,无法确定是否已处理订单、出货及收取费用等,都不能说已数字化了。
“以中国为例,该国直播销售商一早就已采用完整的数字化系统,只要网上有人下单,系统就会自动处理,包括记录、收费、调动仓储室、提货、出货及发货等。”
他说,反观我国,直播销售商还是很传统,仍需手动记录,直播组甚至要停下来记录标价等,由于没有数字化系统的运作,也导致这些商家无法壮大其营运规模。
“数字化是指企业使用数字的工具和思维来经营,通过数据对业务进行判断,包括聘请员工、判断业绩、开发和推出新产品等。”

杨凯斌
杨凯斌:数字化仍属初级
企业应线上线下并行
数字化最终愿景是采用人工智能运作来推动商务活动与发展,但我国企业的数字化之路还很遥远,进度更只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企业受促应赶上后冠病时代的“线上线下”(Online Merge Offline,OMO)同步营运发展趋势。
杨凯斌指出,冠病促使大家进行线上交易,但当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后,有关习惯虽将延续,不过,人们还是会希望到实体店现场了解和触摸产品,为此就会产生OMO的经营模式。
他说,数字化首先是“存在”于网络平台,接着就是在网上开启销售平台,再者是采用数字系统营运的过程,即处理会计、采购、付费、货比三家、杜绝贪污等,而最顶端的功能是利用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对业务进行客观分析,改善人们主观所犯下的错误及找出更有效的八二营运模式。
他以客户关系管理(CRM)售后服务为例,数据分析可了解客户满意度、设定客户群组、化解客户疑虑、分析喜好、提供产品折价、新品推出等,协助生意流程顺畅进行及自动维护生意发展。
降低依赖人力
“人工智能也可降低对人力的依赖,尤其从事低端、重复性的外劳工作,比如以机器人进行搬运工作,此现象已出现在购物商场、邮政局等的搬运和配送工作上。”
他补充,最后则是通过网络安全来保护各方资料,一般程序严谨,但大家往往被大公司被骇案留有错误印象而已。
“回顾我国企业数字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更多处于‘存在’和网销阶段,所采用的数字系统也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他举例,最基本的5个数字项目:
● 电子商务
● 人资与薪金系统
● 云端会计
● 数字营销、销售时点情报系统
● 支付网关
“国内企业使用得最广泛,也只是云端会计和人资与薪金系统,所占整体比率分别仅有50%或30%而已。
一半商家未数字化
“数据可见,我国尚有一半的商家还未采用数字化系统,很多企业的会计仍停留在使用微软的exel或人手计算罢了,这是相当初步的状态。”
他说,过去生意从线下搬到线上营运,但后冠病时代的发展,OMO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在线上看到的,就会想在线下感受和触摸,并与店员零交流之下,直接把商品采购及送回家中。
“我们相信如此的作业趋势将会更广泛,因此商家有必要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此发展趋势,当然,在漫长的数字化道路上,仍需要持续依靠教育来宣导和推广的。”
改革失败有因
归咎管理层不坚持
国内企业改革失败,很多时候是管理层不坚持,因为改变思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才能让改革之路走到最终的目标。
杨凯斌指出,北亚区如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云端使用率高达95%,但东南亚国家却不到5%,主要原因是前者经济市场竞争激烈,生意额非常大所致,反观东南亚经济较没竞争,也促使企业处于安逸和被动状态下。
“当中无法改变习惯是最大问题,以致最终改革计划被迫半途而废,尤其管理层没意志进行下去,无法在过程中改变思维,坚持完成整个改革步骤。”
国内数字化大障碍:
1. 人们对数字化认知不高,容易被吓倒,就算有者已上了课,但还是没头绪启动改革计划
2. 以为需要投入的资金庞大
3. 无法改变习惯

领导坚持推无纸化
新兴电器做到省钱省力
杨凯斌举例,国内新兴电器的业者最早推行无纸化营运,在严格执行期间,由于一切需在网上执行,包括签名,进而给管理层带来巨大挑战,但他们最终坚持到最后,才发现无纸化不但节省资金,也节省很多人力。
“数字化最理想的营运,是管理层只需通过电脑就可在一个平台掌握公司业务,包括知道今日谁没上班、工厂运作流程、出货是否有接到投诉等,并改变过去需要早上开会听取各部门汇报的作业模式。”
他说,西方国家一早在冠病来袭之前就已推行数字化运作模式,管理层一般通过一个平台来掌握整个公司的资讯和运作,为公司业务发展作出精准的决策。
“为此,我们需要改变人们固步自封的观念,认为做生意只有一套方法,但实际上老板不在总公司,工作也可正常运行的。”
他补充,数字化没导致公司失败,更多时候是计划半途而废,州政府希望成功改革者能与同行分享,相互鼓励,以便一起走向数字化营运的世界。
“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壮大生态系统,在相互配合之下让生态链能更完善的建立起来,大家共同在此系统下经营、成长和赚钱。”
经营模式看重数据
杨凯斌说,过去的经营方式是重资产,要购买店面、器材之类等,现在的经营模式则是要建立数据,轻资产,相互配合,让互联网快速成长,利用各方资源来运作,包括储存、包装、送货等。
“在此营运氛围里,业者更容易开拓海外市场,比如在吉隆坡设立总公司,然后善用虾皮或Lazada平台的资源将产品推出东南亚市场,再采取‘中央厨房’模式供应货源,让在地人进行促销、调动货仓、包装、出货等,以轻资产方式去经营业务。”
他补充,数字化虽将减少一些人力资源,但同时也将产生新的工作、增加工作质量及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改变未来的教育模式,比如学会计的人,就必须掌握数字工具的营运等。
明日预告:企业学5招 雪政府有奖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 职场现“害怕被淘汰症”

埃尔曼慕斯达法
(吉隆坡1日讯)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职场正面临“害怕被淘汰症”(Fear of Becoming Obsolete,简称:FOBO)的挑战。
HESA医疗招聘机构总执行长兼创办人埃尔曼慕斯达法撰文说道,长期以来,经验被视为职场生存的关键,但在人工智能、自动化等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许多员工,甚至高层管理者,都开始担心自己的技能跟不上变化,影响企业创新与竞争力。
他认为,“害怕被淘汰症”不仅影响个人情绪,还可能阻碍企业发展。
他解释,随着行业变革加快,部分员工因恐惧被淘汰而抗拒新技术,甚至不愿培训年轻员工,导致企业内部创新放缓,跨世代知识传承受阻。特别是掌握决策权的管理层若无法跟上趋势,整个企业可能被市场淘汰。
也是马来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业顾问委员会成员的他指出,作为首批在数字环境下成长的职场新生代,Z世代对科技的适应能力远超前辈。
他们擅长运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工具来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对知识共享持开放态度,强调持续学习。这使他们成为推动企业变革,帮助年长员工提升技能的重要力量。
“企业可通过反向导师制(Reverse Mentoring),让Z世代指导年长员工掌握新技术,同时让年长员工分享行业经验,形成双向学习机制。这一模式已在部分企业取得成效,不仅促进跨世代协作,也提升企业整体适应能力。
“此外,协作式技能提升(Collaborative Upskilling)也至关重要。与传统培训不同,企业可组织由员工主导的工作坊,让Z世代分享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工具,而资深员工提供行业背景与商业策略。若学习能融入日常工作,而非仅限于固定培训,‘害怕被淘汰症’现象将大幅减少。”
他说,尽管“害怕被淘汰症”带来巨大挑战,但其核心在于职场文化。部分年长员工可能不愿向年轻人学习,或将技能提升视为“落伍”的象征。
“因此,企业需打造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鼓励员工主动学习,而非害怕被评判。领导层应以身作则,参与学习项目,表明技能提升是企业共同责任,而非仅限于年轻员工。”
他表示,“害怕被淘汰症”已成为企业无法忽视的挑战,唯有推动跨世代知识共享与持续学习,才能确保企业在数字时代保持竞争力。
“对于Z世代而言,这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他们可以成为变革推动者,让学习成为职场常态。在淘汰速度加快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个人经验,而在于能否带动团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