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迎合需求·新商号冒现 杂货零售业疫后更劲

【疫后杂货零售,谁主浮沉(上篇)】

独家报道:李治宏

疫情刺激网购火速增长,更带旺了杂货零售这个长青行业,而尽管如今经济全面松绑,疫情期间涌现的各类不同品牌、不同模式的杂货零售业者,备受看好将继续红火,甚至更上一层楼。

尤其是一两间店面的零售“小店”,预料将在这个后疫情时代继续当道,发光发热,只因杂货零售这块大蛋糕将会继续扩大。

只不过,谁能笑到最后,就取决于谁最能接地气,并结合线上渠道。继去年《杂货零售,战国时代》报道之后,《南洋商报》继续跟进这个广受瞩目的“战场”,即日起在《疫后杂货零售,谁主浮沉》系列报道中,作出更详尽的剖析。

疫前已涌现新业者
4主因加速零售业增长

CU、myNEWS(SUPERVALUE)、Potboy Mart、24Xpress、Baloy、BilaBila、Pak Grocer、BELI、GO Mart、Beacon Mart、Mr. Q Fresh Market、Olive Grocer、TY Market、Quin Mart、Oppa Mart、TreLeaf Mart、EverFresh Food Marke……这些商号,是过去几年相继在国内冒现的杂货零售领域新业者。

过去2年多的疫情期间,国内涌现数十家不同品牌、不同模式的杂货零售业者,它们有些是迷你市场,有者是便利店,有者同时结合迷你市场和便利店的元素,令本地杂货零售业宛如进入“战国时代”,但2年后的今天,整个行业概况如何?

上述新业者当中,有些是早在疫情之前即已入行,也有些是在疫情期间粉墨登场。但不管是疫前或疫情期间加入战围,重点是,今天它们怎样了?

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过去3年,即2019年(冠病疫情爆发前一年)至2021年,本地杂货零售领域以至整体零售业的表现。

马来西亚零售调查行(Retail Group Malaysia,简称RGM)的数据显示,本地零售业2019年4个季度都录得正增长,其中疫情爆发前一季即2019年末季按年增长3.8%,2019全年增长则是3.7%。(参阅表一)

去年次季恢复正增长

然而,疫情2020年首季在大马引爆后,2020首季直到2021年首季,本地零售业连续5个季度萎缩(负增长),其中2020年第二季的萎缩程度最严重,按年负增长30.9%,2020年全年萎缩16.3%。

零售业2021年第二季才恢复正增长,按年增长3.4%,但第三季疫情大反弹,再度按年萎缩多达27.8%。直到去年10月11日重新允许跨州,去年末季零售业大反弹,按年强劲增长26.5%,但因为首季和第三季“失血过多”,2021年全年仍萎缩2.3%。

进一步看零售业各个次领域,在疫前已一年四季都萎缩的超级市场和霸级市场,在2020年次季萎缩幅度恶化,最终是2019、2020和2021年连续3年都萎缩,分别按年萎缩2.8%、12%和10.4%。(参阅表三)

反观疫情期间爆红的杂货零售次领域(迷你市场、便利店和合作社),在2020年末季按年增长14.8%,成为唯一一个录得增长的零售业次领域后,除了2021年按年萎缩3.7%,2021年次季至末季都恢复正增长,全年增长3.3%,成为家具、家居产品和电子与电气产品次领域之后,本地零售业另一个录得增长的次领域。

必须说明的是,RGM没有杂货零售领域在2020年末季之前的数据,因此无从和其他零售次领域的表现进行比较。

但自2020年末季开始,杂货零售领域的整体表现远胜所有零售次领域,这在在说明了,杂货零售领域是疫情2年多以来,零售业表现最好的次领域。

RGM董事经理陈海信指出,早在疫情之前,本地杂货零售领域已陆续冒现新业者,但疫情加速了这个次领域的火速增长。

他接受《南洋商报》书面专访时,列举4大主因来总结这个趋势。

零售业火速增长4主因:

1. 业者过去10年快速扩张

过去10年,KK超市(KK Supermart)和99 SpeedMart等迷你市场业者,以及7-Eleven、myNews和全家(Family Mart)等便利店业者,都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很多新分店,迅速扩张。

此外,早在疫情之前,就有许多新业者加入战围,而疫情期间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 疫期避免到人潮拥挤的超市和霸市

包括超级市场、霸级市场、迷你市场、杂货店和湿货市场等杂货业者,是少数获准在疫情初期营业的零售业者。行动管控令(MCO)期间的居家规定,促使许多国人在家煮食,也大大刺激了杂货的需求。

管控令期间,有好几个月不准堂食,更多大马人在家煮食,但由于要买的只是几样杂货,加上担心感染冠病,许多国人当时都选择到小型杂货店购买,而非拥挤的超市和霸市,这令杂货业者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3. 疲于在霸市购物

过去10年,许多国人已厌倦花数小时在霸市购买基本必需品的购物方式。他们仍在霸市大量购物,但次数不像10年前那样频繁。

如果是少量购物,国人正转向超市和迷你市场购买。此外,与霸市相比,这些小店能提供极具竞争力的价格。

4. 不同店铺业态的购物行为与模式

便利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有限,人们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购买。例如,马来西亚的7-Eleven拥有约2200个产品品项(SKUs)。他们的客户通常只购买少数他们想立即使用的物品,而且倾向于购买这些东西供自己使用。

迷你市场则提供范畴更广泛的产品,而人们可在正常的购物时间购买。例如,KK超市拥有多达逾8000个产品品项,与便利店的顾客相比,类似KK超市这类迷你市场的顾客通常会购买更多不同类别的物品,但购物量会比在超市的购买量来得少。许多迷你市场的顾客一般是购买全家人的日常用品和食品,因此买了杂货是带回家使用或食用,而非立即使用或食用。

李沾升:大集团撑腰
霸市业者“转小店”

KK Mart集团业务营运控管高级经理李沾升指出,转折点是2020年8月开始,当时许多外行的集团发现杂货零售是少数可以保持营业,而且疫情期间爆红的领域,纷纷加入分一杯羹,一时间,各类新迷你市场、便利店、综合迷你市场与便利店的小商店,以至主打生鲜蔬菜、水果肉类等各类新杂货零售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给。

有者站稳有者关门

他说,2年过去了,如今这些新业者当中,有者成功站稳阵脚,成为另一个分店林立的成功品牌(例如Potboy Mart),有者开了7至8间分店就停歇下来,有者则挣扎求存,而昙花一现关门大吉的也不少。

当然,新业者当中,有大型零售集团撑腰,如MYNEWS控股(MYNEWS,5275,主板消费股)在疫情期间开设的韩式便利店CU和迷你市场myNEWS(SUPERVALUE),以及超级市场、霸级市场业者在“转小店”浪潮中开设的迷你市场,例如宜康省(Econsave)创设的宜康省经济市场(Pasar Ekonomi Econsave)及巨人霸市(Giant)开设的巨人迷你市场(Giant Mini),分店数目与日俱增。

周俊良:各有各做
短时间没业者出局

对于疫情期间从线上转战线下并迅速扩充,如今拥有逾70间分店的Potboy Mart而言,虽然疫情以来至今仍是“小店”当道,但由于整个杂货零售市场的“蛋糕”不断扩大,因此所有杂货零售业者其实是各有各做,几乎没有任何业者在这么短时间内被淘汰出局。

Potboy Groceries创办人兼总执行长周俊良指出,杂货零售“蛋糕”扩大,并非大家以为的人口增加所致,而是可归纳3大因素。

第一,人们的生活习惯已改变。疫情之前,大家各有各忙,早餐自己吃;但疫情和MCO起大家困在家里,一日三餐全家一起吃,无形中增加了杂货的需求量。

“杂货通常买回家,若家庭活动增加,自然杂货需求跟着增加。”

第二,很多人在这2年变成“家庭煮夫/煮妇”,从不会煮变成会煮,原本会煮的则更厉害煮,因为大家一个星期几乎天天在家煮食,对杂货的需求大增。

第三,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意识到个人和家庭的卫生和健康非常重要,这也增加了杂货的需求量。

“大家都是看好这个行业而涌入,而过去2年,我们确实看到,零售业的蛋糕做大了;因为蛋糕持续扩大,所有零售业者都各有各做,几乎没有业者被淘汰。”

周俊良认为,只要迎合消费者的习惯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大家都可以继续生存和增长。

“这不仅是杂货零售业,每个行业都是一样,只要迎合客户需求,都可继续求存。”

但他补充,杂货零售“大饼”会持续扩大,但增长速度会放缓下来。

他指出,虽然经济重启,政府也不再限制国人的活动,但由于通货膨胀,国人的经济能力普遍下滑,大家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其实有所减弱。

“除了通胀,经济前景还有很多变数,因此大家都节省开销和谨慎消费,如果手上有10令吉,也只会花费5至6令吉,大家都会留一些现金在手。此外,很多家庭还是一个星期至少5天在家煮食。”

集中在槟岛发展
24Xpress不急于扩张

还有另一类零售杂货业者,是在国内某个地区“偏安一隅”,不急于扩张,但却越做越好。

从槟岛开跑,目前也暂时仍只集中在槟岛发展的24Xpress便利店,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24Xpress不是疫情期间才冒现的新业者,反之,这家便利店早在9年前即已出现在市场上,但至今16间分店全都分布在槟岛各地,还没踏出槟岛向外扩张。

创办人蔡俊林指出,由于24Xpress有60至70%便利店是坐落在旅游区和酒店区,过去2年也遭遇疫情重创,但与其坐困愁城,该公司突破传统的便利店经营模式,与其他行业业者进行跨领域合作,顺利渡过难关。

“2年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不改变不行,因为整个大环境都变了。我们唯有整合资源,重新出发,看看如何做的更好。”

2021年农历新年偏逢MCO 2.0,便利店营业时间大为缩短,蔡俊林突发奇想,在资源整合的模式下与餐馆配合,推出外送盆菜配套,成为槟城首家售卖盆菜的便利店。

此外,该便利店也和海产业者配合,部分分店售卖真空包装的海鲜、火锅料理等,其他门市则配合农历新年售卖新年礼篮。

而在疫情期间,杂货零售领域因许多新业者加入而竞争更激烈下,24Xpress不断推陈出新,尝试以业界首创的方式,建立与众不同的差异化优势。

例如,24Xpress与槟岛著名的蛋糕业者合作,在其便利店售卖生日蛋糕,让民众24小时内任何时刻都可买到生日蛋糕。

“我们应是北马甚至全马首家售卖电话后付配套的便利店。我们跟明讯合作,除了卖预付配套,也卖后付配套,甚至可直接在我们的便利店签手机配套。

“去年疫情期间,政府在2021年财政预算案宣布的关怀网络计划开跑,很多人来我们的便利店签手机配套,这项业务做得很好。”

他指出,与其他同业大部分店面分布住宅区和商业区不同的是,24Xpress许多门店坐落在旅游区和酒店区,其实也是其差异化的策略之一。

“因为槟城是旅游州,游客通常不看价钱,买了就走。尤其是酒店住客,一定会来我们的店买个人护理产品、零食、饮料等。疫情之前,我们是做的很不错的。”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疫情后消费习惯改变 杂货零售离不开网购

【疫后杂货零售,谁主浮沉(下篇)】

独家报道:李治宏

步入后疫情时代,国内杂货零售市场将呈现怎样的格局或面貌?哪一类或模式的业者可以笑到最后?

早在疫情爆发前即已高速增长的网购,会否取代实体店,成为杂货零售市场主流?

还是,其实线上和线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科技日新月异,人手至少一机的这个年代,网购早已犹如家常便饭,是许多国人经常做又轻而易举的事。

也因此,许多行业的实体店早已与时并进的同时进行线上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类的线上服务,才能继续保持竞争力,在自身的行业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杂货零售业者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无论是超市、霸市、便利店、迷你市场或其他类型的杂货零售业者,都不断在线上服务上升级。

线上零售起家的Potboy Mart创办人兼总执行长周俊良就指出,哪类杂货零售业者可以在笑到最后,目前还是言之过早,但不管是哪个模式和目标客户群的业者,都一定不能舍弃线上。

他强调,只要杂货零售业的“蛋糕”继续扩大,各种不同模式、规模和客户群的业者都可以继续各有各做,关键在于必须结合线上线下。

“疫情之前,线上、线下壁垒分明,疫情之后,线上线下结合已经是不可或缺,分别在于个别的业者要多少巴仙是在线上,多少巴仙在线下。例如,业者所提供的线上服务,是纯粹提供信息,还是可以同时下订单?

线上发布信息

“线上和线下,哪个比较重要?我还是认为,无论线下实体店会否恢复主导地位,线上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线上发布信息。

“过去2年的疫情已令全人类“机不离手”。你可以不相信网购的好处,但你不能缺少线上发布信息的这个重要环节。

“我相信消费者还是会先上网搜寻货品的相关资讯,才会作出购买的决定,去到实体店就是买了就走。例如Potboy,我会让消费者掌握我们补货的最新信息,不会让消费者白跑一趟。”

线上线下互补

Foodpanda新兴业务董事阿夫占鲁特菲更直言:“这不是线下和线上杂货之间的零和游戏,反之,线上和线下杂货是互补的关系。消费者快速而持续地采用数字科技,正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

他指出,虽然传统的线下和实体杂货商在大马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互联网使用量的增加和对便利性需求的增长,是线上杂货业者能为客户提供的最大价值。

“今年初,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总人口的89.6%。换句话说,每10名大马人有多达9人具备互联网知识,因此现在接触消费者的最佳媒介是通过线上。

“展望未来,我预计线下和线上杂货行业都会增长,但线上杂货行业增速会比较快。”

他补充,全渠道在为客户提供的便利性和可见度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拥有线上形象,将使你的现有客户更接近你,同时还能吸引新客户。

线上杂货零售只占5%

KK Mart集团业务营运控管高级经理李沾升指出,线上、线下结合是大势所趋,但事实上,线上杂货零售目前只占整个杂货销售市场不到5%比重。

“我们不能完全没有(线上业务),但现在看来似乎是为了做而做,还没看到真正的效益。”

他认为,最可能笑到最后的业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价格合理(走向2间店面的,可以卖更多物品,便利民众,提供一站式的商品与服务)

●品牌效应(成功的大品牌,会继续强大) 

●饮食类增加(特别类型)

线上引流民众到实体店

24Xpress便利店创办人蔡俊林则认为,经济全面重启和防疫大松绑后,现阶段更多人倾向于到实体店购物,因此网购的销售相应下跌,但网购的潮流不会中断。

“线上和线下结合是大势所驱。因为单做线上,市场下跌;单做线下,又不够人竞争。

“对接潮流必须准,你必须在线上让人看到你,在线上引流,导引这些人去实体店购物。

连锁业者来势汹汹
传统杂货店没在怕

尽管线上线下结合已大行其道,也面对大大小小的连锁杂货零售业者来势汹汹的挑战,但传统杂货业者没在怕!

对传统杂货业者来说,保持低成本和做好服务才是王道。

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说,传统杂货店只要已经转型,拥有自己的店铺及能提供连锁杂货零售业者无法提供的服务,就可永续经营,不会被淘汰。

他指出,传统杂货店的优势就是长期经营,与社区街坊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是新晋杂货零售同业无法替代的差异。

像“打不死的小强”

他形容传统杂货业者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蟑螂)”,即使再多的新业者加入该行业,他们还是会“遇强愈强”。

“传统杂货店或个体户经营的迷你市场,例如一家人分头经营的三几家家庭式杂货零售业者还是很强,我们是以服务取胜,例如我们可以送货到客户车上,甚至府上。

“这是连锁便利店或迷你市场做不到的一点。因为他们是请人打理和顾店,反观我们是亲自打理或由家人顾店,除了带给顾客额外的亲切感,我们还可以让顾客赊账,或是购物后才转账。

“杂货店的顾客很多几乎是每天上门光顾,所以你必须做好服务。只要是自己买下的店,自己或家人亲自打理,服务又做得好,就永远不会被淘汰。”

他说,反之,连锁便利店、连锁迷你市场等业者,绝大部分的门店是租来的,需要缴付高昂的租金,再加上最低薪金调高至1500令吉,如果聘请多名员工,每个月的额外薪资都令这些业者倍感吃力。

“再加上目前百货通胀,这些大型业者每个月进货所需的资金激增,影响他们的现金流。与此同时,在国人个个钱不够用,购买力下跌之际,他们的销售业绩又有所减退。所以他们是同时面对营收减少,成本和开销却增加的压力。

“目前,国内各族经营的传统杂货店还有4万多间,单是华裔经营的就有1万多间。反观大型超市或百货公司,英保良、长城、大地、八百伴等早已结业,黯然退场。”

无论如何,方志民仍看好杂货零售业的前景,毕竟这是一个售卖日常必需品的行业,“蛋糕”只会持续扩大。

“试问有什么行业,可以有一个业者拥有超过2000间分店(99 Speedmart)?除非是自己不要做,或思维不能改变,否则没人可以淘汰你。”

上市胥视业者心态

吸引私募基金入股或收购目标,甚至成为上市公司,是否杂货零售业者的共同终极目标?

我国最大上市零售业者Mr. DIY(MRDIY,5296,主板消费股)在2020年10月疫情期间上市,市值更冲破百亿令吉,迅速成为“百亿俱乐部”一员,而顿时成为不少零售业者的典范。

这些业者除了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挂牌公司,更希望能够复制Mr.DIY的丰功伟绩。

不过,受访的杂货零售业者虽不否定这个目标,但也普遍保持谨慎态度行事。

蔡俊林就表示,MR DIY一上市市值就整百亿令吉,确实已成为同行的榜样。

他说,上市是许多连锁零售集团的目标,有者则希望在公司业绩上了轨道后吸引私募基金入股,甚至转售出去,套现一大笔钱转换跑道或退休。

“坦白说,有不少的私募基金来接触我们,如果我们要快速发展和扩充业务,有新的投资者入股是借力使力,这是必须的。毕竟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本身的资金如果有限,能开多少间店?若跟银行借贷,庞大的利息负担又是另一大问题。另一方面,创办人的下一代未必接手生意,所以如何传承下去顿成疑问。”

但他强调,上市或吸引基金入股,甚至脱售离场是否终极目标,最终还是要看业者本身的出发点和心态,即他到底要什么,毕竟每个业者的策略目标不同。

选商业伙伴须小心

周俊良忠告同行,必须很小心选择投资者或商业伙伴,毕竟不是每个私募基金或投资者都了解杂货零售这个行业。

“杂货零售是个薄利多销的行业,利润微薄,但涉及的生意量很大。投资者收购杂货零售业者时所设定的目标,可能和业者的目标不吻合,因为如果投资者的目标是赚取暴利或丰厚的利润,这根本不符合零售市场。

“例如,零售业者可能只有4至5%的净利润,但投资者却要求高达20%的净赚幅,双方的目标就明显有太大落差。”

他坦言,Potboy也接获很多投资者入股的献议,但该公司会很谨慎的挑选投资者或伙伴,因为如果双方的目标不吻合,结果可能弄巧反拙,零售业者非但无法借助投资者的资金不断增长和扩充业务,反而会迷失方向,越做越差。

“本来没上市还好好的,上市后反而因为面对投资者、分析员的压力,表现走下坡。
“这就好比荒山野岭的一匹骏马,突然要去到赛马场赛马,它还是一匹马,但却被寄以厚望,要在赛马中胜出,最终承受不了压力而败下阵来。
“所以,零售业者若有意引入新股东或投资者,必须谨慎行事,因为对方必须是了解这个行业的投资者,双方要有共同的愿景才行。”

结语:继续存在越做越大

不管什么模式,因为杂货零售行业卖的是日常用品和饮食品,都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这个行业不仅将继续存在,“蛋糕”也会越来越大。

不同模式的业者基本上是各有各做,但要永续经营,就离不开结合线上的服务,不然就像传统杂货店一样,靠打“感情牌”和连锁杂货零售点无法提供的服务取胜,继续在“邻里市场”占据一片天。 

相关报道:

【独家】迎合需求·新商号冒现 杂货零售业疫后更劲

【独家】买了就走小店吃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