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视频】短期债务9000万 Potboy Mart零售连锁店清盘

独家报道

(吉隆坡17日讯)8年前曾扬言全国开设1000间门店的Potboy Mart零售连锁店,其母公司PB杂货集团私人有限公司(PB Grocery Group)已告清盘,短期债务高达近9000万令吉!

PB杂货可称为国内离线商务模式(Online to offline,简称o2o)的鼻祖。

据《南洋商报》从马来西亚公司委员会(SSM)和大马信贷评级机构(CTOS)获取的企业信贷报告, PB杂货集团的公司状况一栏皆是“清盘”(Winding Up)。

根据CTOS的公司基本信用报告,截至2022年12月31日财年,PB杂货集团短期债务达8964万2669令吉、长期债务达322万4091令吉,总债务多达9286万6760令吉,负债近1亿令吉,按年攀升1.05倍。

未接听电话

《南洋商报》就此事尝试联络PB杂货集团创办人周俊良,欲了解来龙去脉,惟对方未回复信息,亦未接听电话,截稿前仍联络不上。

本报记者随后直接到PB杂货集团位于雪州双溪毛糯的总部查询真相,却发现公司已搬离,招牌也已拆除,并已有新租户入驻。

以往,该公司外停放多部Potboy货车的景象已不复在,或许已被清盘师接管。

PB杂货集团是在2016年11月23日向公司委员会注册,企业寿命不到8年,公司董事仅两位,即46岁创办人周俊良和48岁张育江(译音,Chong Yu Cheang)。

企业寿命不到8年

根据CTOS的公司基本信用报告,PB杂货集团在2018至2020财年期间,年度总债务皆少于1000万令吉。

该公司2021财年借贷开始扩大,短期债务从2020财年的806万9984令吉,猛涨4.4倍至4332万6689令吉。到了2022财年,债务再翻一番。

2021年,正是Potboy Mart开始从线上导向线下,大规模在雪隆开设实体店。

短期债务指一年内须偿还的债务。短期负债属企业风险最大的融资方式,短期负债比例越高,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越大。

脸书专页线上平台关闭

Potboy Mart的脸书专页和线上购物平台potboy.com.my都已关闭,尚未收到货的客户,投诉无门。

Potboy Mart线上客户告诉《南洋商报》说,线上平台是在无预警下“突然”关闭,并完全没发出停业的通知,杀一个措手不及。

“所下的订单,对方不发货也不退款,脸书专业关闭,客户根本没管道可查询和投诉,太糟糕了。”

Potboy Mart于2016年开始经营线上购物平台,主打家庭杂货销售,卖点是“免费送货到家,不设最低消费”,由于价格较市价低和免费送货,迅速在网购界走红。

随后,周俊良通过离线商务模式,将线上客源导流至线下,大规模开设实体店,再以连串“爆炸式”的惊人优惠攻入线下市场,包括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每月“冰淇淋之日”,快速成为雪隆一带家喻户晓的零售连锁店,全国设有80间门市店。

该公司通过清盘,以合法又有秩序的方式结业。

按照程序,清盘师接管后,公司生产运作将全面停止,所有资产包括生产机械、工厂、办公室、物业等,在短期出售变现,以清偿公司债务,最后解散公司各项事务。

资产1.16亿可抵债

所幸PB杂货集团未出现资不抵债的恶况,仍可清偿债权人债务。

2022财年(截至2022年12月31日),PB杂货集团总资产值达1亿1653万9207令吉,其中流动资产达9656万7121令吉,若清盘师成功变卖,有望解决9286万6760的总债务。

过去5年,PB杂货集团除了2018财年税后亏损380万8174令吉,2019财年、2020财年、2021财年和2022财年,分别取得55万3838令吉、143万7512令吉、269万6676令吉及307万6157令吉税后盈利。

PB杂货集团的缴足资本为3318万515令吉。

结业前3个月还结盟

实体店结束营业前3个月,Potboy Mart仍高调与其他公司结盟。

去年6月底,Potboy Mart与ARB公司(ARBB,7181,主板工业股)旗下物联网ARB IOT集团签署伙伴协议,合作在50个地点设置200部智能贩卖机。

当时,周俊良还出席贩卖机的启用仪式。

随着公司清盘后,记者发现装置在隆市地铁站的贩卖机,已不见踪影,全被撤离了,换上其他品牌商的贩卖机。有关结盟协议也无从追踪后续发展。

疑欠薪未缴公积金

社交媒体疯传一条视频,Potboy Mart疑欠薪和未缴纳员工公积金,其员工上门讨伐负责人。

社媒TikTok流传着一条有关Potboy Mart拖欠员工薪资的短片,画面所见,约20名疑是Potboy Mart送货司机,到公司总部申诉分店突然结束营业及拖欠薪资,欲与老板对质,部分在场的员工,身穿着印有Potboy标志和字眼的公司T-恤。

片长2分57秒的短片中,疑是Potboy Mart的送货司机,不断向一名疑是公司行政人员的女子施压,带着情绪质问为何分店关闭前未提早通知员工,也不支付薪资,有者甚至炮轰工资扣除了公积金,公司却没上缴到户头。

疑是公司行政人员的该名女子向到来申诉的员工表示,她对公司的实际情况并不知情,自己也被拖欠薪资,不仅仅司机,所有人都受影响。

她指80间分店全部关闭,老板正寻找新基金,以支付员工薪资。

在场人士不满问题没解决,多次要求见负责人出面交代,片段结束时,仍不见老板周俊良的出现。

一旦公司进入清盘程序,欠薪的员工将被清盘师列为债权人之一。

线上代币化为乌有

客户百般无奈

客户之前购买的Potboy Mart线上代币(credit),随着公司清盘后,化为乌有。

Potboy Mart经营线上平台时,经常限时优惠价销售代币,例如花费500令吉购买660令吉代币、55令吉购买88令吉代币等,利用“先买币后买货”的销售手法,吸引消费者预先购买大量代币。

《南洋商报》发现,很多Potboy Mart线上客户尚未消费完手上的代币,但平台便“消失”了,受害者退款事宜却未有解决方案。

其中一名不愿具名的受害者告诉《南洋商报》:“我完全没收到Potboy的联络,也没收到结束营业的通知,手上还有数十令吉代币没来得及消费,之前下的订单,货也没收到。”

他表示,身边有些朋友甚至有上千令吉代币。

他再说,Potboy Mart未停业前,已出现“不发货”的问题,下单后迟迟不发货,理由是缺货。

另一受害者面对同样问题,下单超过一个月依然收不到货,多次询问客服,被告知“全部商品缺货”,让他百般无奈。

“我手上还有100多块代币,平台没了,Potboy也不曾联系我,代币变废纸。”

ADVERTISEMENT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疫情后消费习惯改变 杂货零售离不开网购

【疫后杂货零售,谁主浮沉(下篇)】

独家报道:李治宏

步入后疫情时代,国内杂货零售市场将呈现怎样的格局或面貌?哪一类或模式的业者可以笑到最后?

早在疫情爆发前即已高速增长的网购,会否取代实体店,成为杂货零售市场主流?

还是,其实线上和线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科技日新月异,人手至少一机的这个年代,网购早已犹如家常便饭,是许多国人经常做又轻而易举的事。

也因此,许多行业的实体店早已与时并进的同时进行线上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类的线上服务,才能继续保持竞争力,在自身的行业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杂货零售业者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无论是超市、霸市、便利店、迷你市场或其他类型的杂货零售业者,都不断在线上服务上升级。

线上零售起家的Potboy Mart创办人兼总执行长周俊良就指出,哪类杂货零售业者可以在笑到最后,目前还是言之过早,但不管是哪个模式和目标客户群的业者,都一定不能舍弃线上。

他强调,只要杂货零售业的“蛋糕”继续扩大,各种不同模式、规模和客户群的业者都可以继续各有各做,关键在于必须结合线上线下。

“疫情之前,线上、线下壁垒分明,疫情之后,线上线下结合已经是不可或缺,分别在于个别的业者要多少巴仙是在线上,多少巴仙在线下。例如,业者所提供的线上服务,是纯粹提供信息,还是可以同时下订单?

线上发布信息

“线上和线下,哪个比较重要?我还是认为,无论线下实体店会否恢复主导地位,线上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线上发布信息。

“过去2年的疫情已令全人类“机不离手”。你可以不相信网购的好处,但你不能缺少线上发布信息的这个重要环节。

“我相信消费者还是会先上网搜寻货品的相关资讯,才会作出购买的决定,去到实体店就是买了就走。例如Potboy,我会让消费者掌握我们补货的最新信息,不会让消费者白跑一趟。”

线上线下互补

Foodpanda新兴业务董事阿夫占鲁特菲更直言:“这不是线下和线上杂货之间的零和游戏,反之,线上和线下杂货是互补的关系。消费者快速而持续地采用数字科技,正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

他指出,虽然传统的线下和实体杂货商在大马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互联网使用量的增加和对便利性需求的增长,是线上杂货业者能为客户提供的最大价值。

“今年初,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总人口的89.6%。换句话说,每10名大马人有多达9人具备互联网知识,因此现在接触消费者的最佳媒介是通过线上。

“展望未来,我预计线下和线上杂货行业都会增长,但线上杂货行业增速会比较快。”

他补充,全渠道在为客户提供的便利性和可见度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拥有线上形象,将使你的现有客户更接近你,同时还能吸引新客户。

线上杂货零售只占5%

KK Mart集团业务营运控管高级经理李沾升指出,线上、线下结合是大势所趋,但事实上,线上杂货零售目前只占整个杂货销售市场不到5%比重。

“我们不能完全没有(线上业务),但现在看来似乎是为了做而做,还没看到真正的效益。”

他认为,最可能笑到最后的业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价格合理(走向2间店面的,可以卖更多物品,便利民众,提供一站式的商品与服务)

●品牌效应(成功的大品牌,会继续强大) 

●饮食类增加(特别类型)

线上引流民众到实体店

24Xpress便利店创办人蔡俊林则认为,经济全面重启和防疫大松绑后,现阶段更多人倾向于到实体店购物,因此网购的销售相应下跌,但网购的潮流不会中断。

“线上和线下结合是大势所驱。因为单做线上,市场下跌;单做线下,又不够人竞争。

“对接潮流必须准,你必须在线上让人看到你,在线上引流,导引这些人去实体店购物。

连锁业者来势汹汹
传统杂货店没在怕

尽管线上线下结合已大行其道,也面对大大小小的连锁杂货零售业者来势汹汹的挑战,但传统杂货业者没在怕!

对传统杂货业者来说,保持低成本和做好服务才是王道。

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说,传统杂货店只要已经转型,拥有自己的店铺及能提供连锁杂货零售业者无法提供的服务,就可永续经营,不会被淘汰。

他指出,传统杂货店的优势就是长期经营,与社区街坊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是新晋杂货零售同业无法替代的差异。

像“打不死的小强”

他形容传统杂货业者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蟑螂)”,即使再多的新业者加入该行业,他们还是会“遇强愈强”。

“传统杂货店或个体户经营的迷你市场,例如一家人分头经营的三几家家庭式杂货零售业者还是很强,我们是以服务取胜,例如我们可以送货到客户车上,甚至府上。

“这是连锁便利店或迷你市场做不到的一点。因为他们是请人打理和顾店,反观我们是亲自打理或由家人顾店,除了带给顾客额外的亲切感,我们还可以让顾客赊账,或是购物后才转账。

“杂货店的顾客很多几乎是每天上门光顾,所以你必须做好服务。只要是自己买下的店,自己或家人亲自打理,服务又做得好,就永远不会被淘汰。”

他说,反之,连锁便利店、连锁迷你市场等业者,绝大部分的门店是租来的,需要缴付高昂的租金,再加上最低薪金调高至1500令吉,如果聘请多名员工,每个月的额外薪资都令这些业者倍感吃力。

“再加上目前百货通胀,这些大型业者每个月进货所需的资金激增,影响他们的现金流。与此同时,在国人个个钱不够用,购买力下跌之际,他们的销售业绩又有所减退。所以他们是同时面对营收减少,成本和开销却增加的压力。

“目前,国内各族经营的传统杂货店还有4万多间,单是华裔经营的就有1万多间。反观大型超市或百货公司,英保良、长城、大地、八百伴等早已结业,黯然退场。”

无论如何,方志民仍看好杂货零售业的前景,毕竟这是一个售卖日常必需品的行业,“蛋糕”只会持续扩大。

“试问有什么行业,可以有一个业者拥有超过2000间分店(99 Speedmart)?除非是自己不要做,或思维不能改变,否则没人可以淘汰你。”

上市胥视业者心态

吸引私募基金入股或收购目标,甚至成为上市公司,是否杂货零售业者的共同终极目标?

我国最大上市零售业者Mr. DIY(MRDIY,5296,主板消费股)在2020年10月疫情期间上市,市值更冲破百亿令吉,迅速成为“百亿俱乐部”一员,而顿时成为不少零售业者的典范。

这些业者除了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挂牌公司,更希望能够复制Mr.DIY的丰功伟绩。

不过,受访的杂货零售业者虽不否定这个目标,但也普遍保持谨慎态度行事。

蔡俊林就表示,MR DIY一上市市值就整百亿令吉,确实已成为同行的榜样。

他说,上市是许多连锁零售集团的目标,有者则希望在公司业绩上了轨道后吸引私募基金入股,甚至转售出去,套现一大笔钱转换跑道或退休。

“坦白说,有不少的私募基金来接触我们,如果我们要快速发展和扩充业务,有新的投资者入股是借力使力,这是必须的。毕竟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本身的资金如果有限,能开多少间店?若跟银行借贷,庞大的利息负担又是另一大问题。另一方面,创办人的下一代未必接手生意,所以如何传承下去顿成疑问。”

但他强调,上市或吸引基金入股,甚至脱售离场是否终极目标,最终还是要看业者本身的出发点和心态,即他到底要什么,毕竟每个业者的策略目标不同。

选商业伙伴须小心

周俊良忠告同行,必须很小心选择投资者或商业伙伴,毕竟不是每个私募基金或投资者都了解杂货零售这个行业。

“杂货零售是个薄利多销的行业,利润微薄,但涉及的生意量很大。投资者收购杂货零售业者时所设定的目标,可能和业者的目标不吻合,因为如果投资者的目标是赚取暴利或丰厚的利润,这根本不符合零售市场。

“例如,零售业者可能只有4至5%的净利润,但投资者却要求高达20%的净赚幅,双方的目标就明显有太大落差。”

他坦言,Potboy也接获很多投资者入股的献议,但该公司会很谨慎的挑选投资者或伙伴,因为如果双方的目标不吻合,结果可能弄巧反拙,零售业者非但无法借助投资者的资金不断增长和扩充业务,反而会迷失方向,越做越差。

“本来没上市还好好的,上市后反而因为面对投资者、分析员的压力,表现走下坡。
“这就好比荒山野岭的一匹骏马,突然要去到赛马场赛马,它还是一匹马,但却被寄以厚望,要在赛马中胜出,最终承受不了压力而败下阵来。
“所以,零售业者若有意引入新股东或投资者,必须谨慎行事,因为对方必须是了解这个行业的投资者,双方要有共同的愿景才行。”

结语:继续存在越做越大

不管什么模式,因为杂货零售行业卖的是日常用品和饮食品,都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这个行业不仅将继续存在,“蛋糕”也会越来越大。

不同模式的业者基本上是各有各做,但要永续经营,就离不开结合线上的服务,不然就像传统杂货店一样,靠打“感情牌”和连锁杂货零售点无法提供的服务取胜,继续在“邻里市场”占据一片天。 

相关报道:

【独家】迎合需求·新商号冒现 杂货零售业疫后更劲

【独家】买了就走小店吃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