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好公司未必是好投资/Eventure Group

在投资市场中,“好公司”往往被视为投资者的目标。然而,很多时候,投资者会发现,即使选中了“好公司”,投资结果却未必尽如人意。

那么,为什么“好公司”,未必是“好投资”?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关键因素,包括估值、时机,以及个人投资策略等。

好公司定义:基本面优异

一般而言,好公司的定义在投资者中没有太多争议。大家通常认为,好公司应具备几个特征:

●稳定的收入与盈利增长: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公司,往往被认为是优质企业。

●健康的财务结构:低负债水平、充裕的现金流,让公司能够在市场波动中保持韧性。

●行业领先地位:市场份额高、竞争力强的公司,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优秀的管理团队:具备远见和执行力的管理层,能够为公司创造长期价值。

以上特征,无疑为好公司贴上了“优质”的标签。然而,仅仅选中好公司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被忽视关键因素:估值

“好公司”未必是“好投资”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许多投资者忽略了估值的重要性。

亏损风险

在股票市场中,估值的高低决定了投资的风险与回报的平衡。一家公司即使基本面再好,如果以过高的价格买入,未来的回报空间也可能被压缩,甚至面临亏损风险。

以马来西亚市场为例,曾经炙手可热的科技股就是典型的例子。科技股板块在2020年至2021年间因市场对高增长的期待而受到追捧,许多公司的本益比(P/E)被推高至40至50 倍、甚至超过100倍。

然而,这些公司尽管盈利能力强,但估值过高意味着未来成长性已经被 “提前透支”。当市场情绪回落,股价也随之出现大幅调整,许多高位入场的投资者惨遭 “割肉”。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建筑行业。在马来西亚,建筑股曾因基建项目的预期而经历短期爆发,但随着项目推迟或取消,一些估值过高的公司股价迅速回落。因此,投资者在选择 “好公司” 时,不能仅仅依赖基本面,还需仔细评估当前的估值水平是否合理。

决定投资成败因素:时机

除了估值,投资时机也是决定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便是一家优质公司,如果在市场高点入场,短期内的回报往往不理想。反之,若能在市场低迷时以低估值买入,则可能获得较好的长期回报。

时机的重要性,可以从经济周期和行业景气度中看出。当市场情绪处于极度乐观时,优质公司也可能被高估;而当市场情绪悲观时,一些优质公司反而会被低估。

例如,在经济衰退期间,消费品或公用事业类公司因其防御性而常被低估,这时反而可能是介入的良机。

投资需要等待,未必短期见效

即便找到估值合理的好公司,投资者仍需具备足够的耐心。许多好公司因其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和行业属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显著回报。

以种植业为例,尽管某些公司具备极强的盈利能力和资源优势,但其业绩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投资者可能需要几年时间等待周期性盈利的兑现。

而这种长时间的等待对缺乏耐心的投资者来说,可能难以接受,从而提前退出,错失长期收益。因此,投资好公司不仅需要准确的分析,还需要时间的配合和心理上的准备。

投资策略因人而异:了解自己

最终,投资者需要认识到,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策略都不同,了解自身的操作风格尤为重要。

短线操作:短期投资者关注的是市场情绪与价格波动,对他们而言,好公司的长线价值可能并不重要。即使是一家优质企业,如果短期内缺乏催化剂或股价波动剧烈,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寻找更快获利的机会。

长线布局:长期投资者则更关注基本面和估值的匹配性,对市场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他们愿意为好公司的未来成长而持有较长时间,即使需要经历一定的回撤。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好公司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投资目标和时间规划,避免因策略不匹配而导致亏损或心理压力。

好公司与好投资平衡

好公司未必是好投资,这是许多投资者在实践中容易忽略的道理。投资者在选择好公司时,不仅需要关注其基本面,还需仔细评估估值水平、把握市场时机,并具备足够的耐心等待其成长。

全面权衡艺术

此外,投资者还需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最终,投资是一项需要全面权衡的艺术,而非仅凭“好公司”这一标签就能确保成功。只有在基本面、估值、时机和个人策略之间找到平衡,投资者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令吉起伏不定 核心盈利才是硬道理/张培铭

马股第三季度的财报旺季落幕,而在本次财报季当中讨论度最高的课题,就是外汇亏损。众所周知,马币兑美元在7-9月创下过去50年以来最佳的单季涨幅,累积上涨13%。

然而,这段期间也导致许多出口导向的行业,如科技、手套、制造业等公司的股价都遭遇滑铁卢,主要是市场在反映即将公布的外汇亏损。

反之,持有大量外币债务,特别是美元债务的公司如国家能源(TENAGA),壹必投集团(CAPITALA),云顶大马(GENM)以及云顶(GENTING)等,都在第三季度录得大量的外汇盈利。

在市场上,外汇的盈亏会被投资者在分析报告时当作“水份”,因为外汇的波动并不是管理层所能控制的宏观因素。通过排除外汇对公司财务的影响,投资者就能看到公司的核心盈利。

打个比方,国能交出6年新高的单季盈利,但是当中却包含高达11.2亿令吉l的外汇盈利。在核心营运利润低于预期并按年下滑的背景下,公司的股价在业绩公布隔天就下跌2.3%。

手持美金资产的反噬?

来到第四季度,马币兑美元按季贬值7-8%,这也会导致出口导向公司在来临公布的财报会有外汇盈利,而持有外币债务的公司很有可能也会回吐之前“水份”,导致盈利按季走跌。

2014-2015年期间,大马因为1MDB丑闻导致外资撤离。当时,马币兑美元从2013年的3.28兑1美元,贬值至2015年4.30,两年的跌幅高达31%。而这段期间,家私木材、科技、手套以及相关出口公司等都流入大量的外汇,大部分企业也因此成为净现金公司。

过去9年,马币兑美元长期在4.00-4.40之间波动,市场也不认为马币短期内会突破4.00的心理关卡。因此,大部分出口公司的管理层都选择持有美元资产。

举例,台湾联友(FPI)在2023的年报显示公司拥有1.105亿令吉的美元应收账款,以及价值相等于3.3亿令吉的美元现金,美元资产的总和为4.41亿令吉。

然而,在负债端,公司的美元应付账款只有区区的2600万令吉,扣除后公司的净美元资产高达4.15亿令吉。

通过计算,在7-9月,马币单季下跌13% 的背景下,台湾联友账面上的美元资产预计缩水5400万令吉(4.15亿x13 %)。而公司在11月末公布的财报显示出1810万令吉的净亏损,主要是当中有5470万令吉的外汇亏损所致,与笔者在上方的计算吻合。

除了台湾联友,其余拥有大量美元净资产的出口公司如国油石化(PCHEM)、正齐科技(MI)、杜甫科技(DUFU)以及利兴工业(LIIHEN)等都因为持有大量美元资产,而导致在本季度出现净亏损的局面。

为何不做对冲?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上市公司都选择不要进行外汇对冲(Hedging)?

这主要是因为汇率的波动非常难去预测,有时对冲错方向反而会弄巧反拙。假设公司把马币兑美元以4.20兑1美元的价格对冲至年底,但因为某些宏观因素导致马币走贬至4.70,这会让公司蒙受大量的对冲亏损,而这个部分会被更高的外币收入部分抵消。

在马股上市公司当中,有做美元对冲的公司包括贺特佳(HARTA)、高产柅品工业(KOSSAN)、腾达科技(PENTA)以及宇琦科技(UCHITEC)等,但这些公司也无法做到完美的对冲。

外汇波动难以抓莫,产品质量及需求更加重要。

马币在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前提下,短期兑美元走强的机会并不高。因此,明年2月出口导向公司所公布的财报会出现外汇盈利。

然而,笔者认为,与其去预测马币未来的走势,市场对公司产品的需求才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即使下个季度出口公司有账面上的外汇盈利,但收入和核心盈利还是下滑,投资者也不见得会买单。

下半年的马币就好像骑过山车,兑美元的汇率大起大落,这对进出口商都不是好事。假设马币未来可以循循渐进地走强,企业才能有效的做好风险规划,也能避开风险。

外汇红利对公司而言是短暂的激情,产品的品质以及口碑才能让公司走得更长远。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