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去年11月工业增长3.4%

(吉隆坡10日讯)得益于制造业持续增长支撑,推动2024年11月份工业生产指数(IPI)保持稳健,同比增长3.4%。

大马统计局总监拿督斯里莫哈末乌兹尔博士指出,11月的工业生产指数,比10月份的2.0%增长更强劲,并连续11个月保持增长势头。

这主要归功于制造业的积极扩张4.6%,以及电力业增3.9%得支撑。

然而,矿业生产还是保持低迷趋势,下降了0.8%,但相比10月的2.8%萎缩有所改善。

按月比较,工业生产指数环比增加0.5%,略低于前一个月的1.7%增长

回看领域方面,制造业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占比三分之二的出口导向行业增长稳定,录得5.6%扩张,相比10月增长则为3.3%.

主要受到电脑、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增8.8%)、焦炭与精炼石油产品制造(增2.8%)以及塑料产品制造(增8.7%)的支持。

同时,内需导向行业增长稍有放缓,同比扩张2.6%,相比上个月3.3%增长。

当中,得益于加工食品制造(增5.6%)、金属制品制造(增4.9%),以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品制造(增2.9%)。

对于采矿业的萎缩,莫哈末乌兹尔解释,主要因为原油和凝析油产量下跌3.8%,进而抵消天然气产量1.2%增幅。

去年首11个月而言,工业生产指数增长了3.7%,其中采矿业增长了0.7%,制造业增4.2%,电力业扬5.8%。

全球来看,中国、新加坡、越南、台湾都有正面增长;而韩国维持小幅扩张;美国、日本和泰国则经历下降趋势。

反应

 

名家专栏

跳过替代直奔高上/胡逸山博士

之前谈到本地等的许多东南亚发展中国度,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因为好高骛远地要追求更高的收入与发展地位,似乎跳过了、忽略了,或至少“简化”了发展所谓的进口替代工业,而直接跳入了出口导向的工业模式。

换句话说,在工业未兴以前,本区域绝大多数的工业产品,从重型机械到日常用品,都端赖从工业已然成熟生产的发达国家进口。

而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里,是指导说先要发展得以取代这些进口商品的工业,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本地的需求。

如此一来,则一方面也就减少了外汇的流失(要买进口货就要付款给有关的外国),得以更大程度地把国民所得留在本地。

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在这些哪怕不是很高科技的初步工业发展,为本地栽培更多的中小企业家以及劳工的工业技能。

日本取代进口起家

日本、韩国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当年也都是先通过这种进口取代阶段而起家的。也就是说,彼等先设法满足自身国民经济的需求,才谈得上向外开拓市场,转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其中我印象较深的,还不是有关商品的生产,而是服务性行业的。

在上世纪末,我在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国际电信联盟服务,而我当时的老板,也就是电联的一把手秘书长,还是一位日本人。当时日本的智慧型手机以及相关的通讯服务,已然可说是领先世界,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等。

但日本当时的这种先进通讯科技与服务,却只能在日本本土使用,而未能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而日本人看来也甘于这种优先满足当地需求的做法,没有太过介意未能占据世界手机(与其相应的通讯服务)市场。

当然,日本当年这种“本地优先、国际再看”态度与做法,从当下看回去也还是见仁见智的。

大多想要“干大事”

但就东南亚来说,当年跳过着进口取代的工业发展阶段有着至少两个导因。

其一,应该是当年许多这些国度刚独立建国时,其国家领袖多多少少都被当年极为流行的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思潮所冲击或影响,大多想要“干大事”来加快工业发展进度,也就是着重发展重型的(当然能是高科技的更好)工业,而没有太过注重轻工业或生产日常用品的工商业的发展。

此所以才有许多诸如什么五年国家发展计划、工业大蓝图什么的。

而轻工业方面就主要是“下放”予中小企业去自行发展。

而金融机构方面主要贷款的对象,也是有关当局所钟意的大商家等。中小企业以至个人要求贷款来扩充业务,则困难重重。

其二,本区域也赶上了上世纪下半叶以来风靡全球的所谓全球化现象,即发达国家里的许多大企业,眼看在当地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主要就是劳工开销高、税款高(以维持许多发达国家的福利社会)、监管程度高等的“三高”,便纷纷跑来如本区域里的许多发展中国度来设厂,享用耕地的劳工成本、税务优惠、更为宽松的监管等。

而本区域许多本来就想发展高大上工业的国度,对于这些外国大厂家当然也是一拍即合地趋之若鹜,而余下的就如西谚所云般,是历史了。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