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扫码支付率全球第二 大马速迈无现金社会

(八打灵再也2日讯)马来西亚在全球二维码的使用率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次于中国,显示国人正迅速迈向无现金社会。

根据全球统计平台Data Reportal调查报告,2023年大马有高达66.1%的人,每月至少使用一次二维码支付,远高于全球平均的50.8%。在全球前10名中,亚洲国家占5席。

这项于去年展开的研究,分析了全球16岁及以上人群通过智能手机使用二维码的情况。

二维码支付因其方便快捷而深受欢迎,但网络专家提醒,若随意在网上分享银行二维码,可能引来诈骗、盗用身分,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马来西亚网络安全社区(RawSEC)公关秘书艾玛拉欣表示,网络犯罪分子可能利用二维码进行钓鱼攻击、未经授权的交易或冒充诈骗。

小心黑客篡改二维码

“如果一个支付网站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能会篡改其中的二维码,将付款引导至其控制的虚假账户。在一些社交媒体群组中,用户分享二维码时,甚至群组内的管理员也可能更改二维码,导致资金被转移到错误的地方。”

她补充,黑客还可以从银行二维码中提取敏感信息来创建伪造的网站或应用程式,诱骗用户输入登录凭据与银行资料。

“如果诈骗分子取得受害者的银行账户登录权限,他们就能发起诈骗交易。

“在更高层次的诈骗手法中,诈骗者可能先向受害者账户转入小额资金,然后发送钓鱼电邮,谎称该笔交易涉及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制造恐慌,进而操控受害者。”

艾玛拉欣提醒,一旦怀疑自己的二维码被人盗用或篡改,第一时间应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并修改密码,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千万不要点击来临不明的链接来下载银行应用程式。

“尤其是社交媒体或Whatsapp传来的版本,因为里面可能藏有窃取信息的恶意程序,必须要通过官方渠道来下载。”

她认为,虽然目前已经有法律保障用户权益,但关系到网络安全的事情还是靠自己来维护。

“启用双重验证、了解银行私隐设置、定期检查账户动态,都是用户能做的基本防护。”

她呼吁公众在享受二维码支付带来的便利之余,也别忘了留个心眼,毕竟便利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扫码前多留意,陌生信息不要点,才能真正安心使用这些科技工具。

成消费新常态

尽管存在一定风险,但二维码支付在我国,尤其是开斋月市集上,已经成为摊贩与消费者的‘新常态’。

22岁的实习生阿米尔表示,他已经很少带现金出门,因为几乎每个摊位都能扫码付款,不需要担心商家有没有给他找零钱。不过,有时候因为网络太慢,会造成交易延迟的问题,尤其在等待确认付款的时候,会觉得尴尬。

52岁的糕点摊贩再娜阿都拉说,近两三年来,二维码支付的使用量明显上升,现在大多数顾客都倾向扫码,所以她本身已经开始习惯无现金交易方式。

她坦言,她与其他摊贩一开始都不太放心使用二维码支付,但后来配备了语音播报的二维码收款设备,交易一完成就有提示声,就安心多了。

 

 
 

 

反应

 

财经新闻

卡巴斯基:盗用户信息或金钱 小心二维码欺诈

(新加坡25日讯)小心二维码“使诈”!

从银行服务、交换联系方式到订购食物,大马人已习惯了使用二维码。

然而,随着二维码使用日益增加,网络安全公司卡巴斯基(Kaspersky)就警告大马人,要小心这威胁力日益变大的二维码欺诈。

据卡巴斯基首席安全研究员(GReAT)努欣莎芭说,二维码欺骗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威胁形式,蓄意者生成的欺诈性二维码,来危害用户的网络安全。

“这种二维码欺诈是指有效代码被转换成虚假代码,这可能会窃取用户的信息或金钱,或导致威胁他们安全的其他并发症。”

她今日出席在滨海湾金沙主办的2025年亚洲GITEX科技展览会上,向马新社如此表示。

她说,随着二维码在大马的使用增多后,被许多侵略者视为有机可乘。

根据新加坡资料分析机构“DataReportal”的2025年数字报告,大马在二维码使用率方面位居中国之后,排名第二,有66.1%人口在使用二维码上非常活跃。

努欣说,二维码欺诈最常见的是侵略者以假二维码来替换公共场所的合法二维码,来诱骗无防备的用户去扫描。

“意图不轨的二维码通常会被放置在广告牌或海报上的原始代码上,并将受害者转移到侵略者的网站。”

同时,卡巴斯基安全代表奥列戈罗贝表示,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使用经过认证的安全软件来保护自己,这些软件可以检测到可疑活动,包括意图不轨的二维码。

“侵略者使用各种算法模仿原始网站的结构,将用户转移到虚假网站。好的安全解决方案能检测到并加以阻止。”

努欣建议用户在公共场所扫描二维码时要更加警惕,并时常验证其来源。

“例如,如果广告牌或墙壁上有未知的二维码贴纸,那就不安全。或者,如果你刚认识的人给你二维码联系你,那也是一个危险信号。了解二维码的来源,扫描前先问其出处,以及其去处。”

武吉阿曼商业罪案调查局的近期报告显示,今年首季全马共发生了1万2110起网络诈骗案件,损失额达5亿7370万令吉,而去年10至12月期间共发生1万715起案件,损失额达5亿1990万令吉。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