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曹观友:拥50年半导体基础 槟城可应付美国关税冲击

(槟城13日讯)槟州首长曹观友表示,美国的新关税政策可能会影响槟城的跨国企业,但槟城有能力应对挑战。

他指出,槟城占全球半导体出口约5%,正密切关注美国的政策动态。

“关税调整可能影响就业和投资,但槟城拥有50年的行业基础,足以应对贸易环境的变化。”

他今午在与欧盟驻大马大使拉斐尔达尔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州政府仍坚定致力于将槟城打造为高价值制造和技术创新中心。

盼加强与欧盟合作

他强调,槟城希望加强与欧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挑战,并通过槟城投资机构(InvestPenang)提供有利环境,让欧盟企业在槟城发展、创新并为大马经济做出贡献。

这项活动是由欧盟驻大马代表团与槟州政府、大马欧洲商会及槟城投资机构联办。

会上,槟州首长曹观友和拉斐尔签署合作伙伴协议。共有22名欧盟成员国大使及300余名欧盟和大马企商,以及槟州行政议员与会。

槟多重优势吸引欧企

拉斐尔达尔则指出,欧盟企业在大马已深耕多年,而槟城位于关键贸易区域的核心,具备发展高科技、高技能产业的优势,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吸引了众多欧盟企业和投资者,涵盖电子电气、医疗产品、精密工程、设备制造及航空等前沿行业。”

他透露,2019年至2023年,槟城从欧盟获得近1000亿令吉的制造业投资,占州内制造业总投资的51%。同期,槟城向欧盟出口总额达1400亿令吉。

去年首11个月,大马与欧盟的贸易额同比增长5.2%,达2000亿令吉。

截至2023年,欧盟在大马的投资通过1323个项目创造超过15万3000个就业机会,投资总额达2279亿令吉。

此外,拉斐尔达尔对欧盟与大马重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表示乐观,认为谈判将带来双赢局面。

“无论是市场准入方面或在经商便利方面,将促进新的企业和投资。”

他指出,大马作为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当前经济环境已大幅改善,为谈判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恢复谈判本身已向企业和投资者释放积极信号,展现双方深化贸易关系的决心。

“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这也进一步巩固了大马与欧盟的经济联系,槟城作为贸易枢纽将受益匪浅。”

他补充,欧盟及其成员国随时准备投资高质量项目,推动包容性与永续发展。

视频推荐 :

反应

 

文教

共同点为“Chingay” 柔槟新三大游行齐申遗

(新山18日讯)槟城乔治市世界遗产机构总经理洪敏芝透露,柔佛古庙游神庆典、槟城大旗鼓游行及新加坡状艺大游行的申遗共同点为“Chingay”。

她说,三地代表将于明、后日讨论联合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最后申遗版本,暂定以“Chingay”为核心概念。

洪敏芝今日在新山中华公会举行的《申遗之道:柔佛古庙众神出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研讨会》上指出,许多国家因为发生战乱和纠纷,都无法举办这类文化活动。

“在槟城、新山及新加坡,三地的游行均有不同形式的展现,但三项活动都是全民活动,是‘人民的游行’,这与三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也是人民热情的象征,非常难能可贵。”

出席研讨会者包括大马双城(吉隆坡/新山)申遗筹备委员会执行长张克润、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总司长杨克翔及司长陈美华、新山中华公会华族历史文物馆管委会主席林先强及教育委员会主席蔡承杰、新山福建会馆理事林刚荣、掌管槟州旅游及创意经济的行政议员黄汉伟代表王展浩、新加坡文史工作者黄子明、香港教育大学助理教授罗乐然、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主任白伟权及南方大学学院全球华人学系系主任莫家浩。

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何朝东指出,若一切顺利,3月份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呈申遗表格,预料年底或明年会有初步结果。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将古庙游神提升至世遗的地位,将柔州独有的文化传承到世界各地。”

他说,此次的研讨会邀得本地、新加坡、中国及香港7名学者代表分享申遗心得,有助推动柔佛古庙申遗的工作,并提高填写表格的精准度。

“尽管古庙游神的宗旨主要是传承中华文化,不过友族同胞也开始参与古庙游神,符合昌明政府提倡的亲善和谐理念。”

林家豪:具独特内涵价值
古庙游神足以单独申遗

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林家豪指出,柔佛古庙众神巡游盛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备独特的内涵与价值,完全有资格单独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在研讨会下半场讲解“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非遗空间: 建筑、信仰与身份认同”时说,信仰很难进行申世遗,但却能以民间信俗的名义申世遗。

“古庙游神具备独特的内涵与价值,包括展现新山华社独特治理模式,即五帮共和精神、本土原创神明,以及获得柔佛王室代表出席,象征王室对文化活动的支持与认可。”

来自新加坡的赖启健在讲解“新加坡的联合庙:历史与建筑形式”时,主要分析庙宇建筑的平面结构。

他说,自1970年代开始,新加坡启动总体土地规划,乡民大规模搬迁到组屋后,华人寺庙和宗祠没有同时处置,最终允许几间寺庙共租一片土地建庙,称为“联合庙”。

“从1974年至2012年,新加坡共建设64座联合庙。”

来自中国厦门的研究生则分享马六甲送王船从华族信俗到国家文化,再到跨国遗产的转变过程。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