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稻农协会:不足应对高成本 稻米收购底价应增至1800元

(吉隆坡13日讯)大马稻农协会(PeSAWAH)指政府调高稻米收购底价至每公吨1500令吉,仍不足以应对成本上涨,特别是在柴油补贴取消及种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稻农的生产压力持续增加。

该协会主席阿都拉昔约表示,收购底价应提高至1800令吉,才能合理反映柴油价格上涨、种子成本增加,以及稻农面对的生活成本压力和生产挑战。

“此次调整未能满足稻农的期望,也无法真正缓解农民的困境。”

该会今日发文告,如此表示。

农业及粮食安全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布今日宣布,政府将稻米收购底价从1300令吉调高至1500令吉,并从本月16日起生效,以提升稻农收入;这次调整已考虑到劳工薪资、农业投入(如肥料和农药)等成本。

尽管这是政府两年内第二次上调稻米收购底价,但稻农协会认为,这项援助仍不足以抵消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

提两大建议

因此,协会提出两项具体建议,希望政府采取行动进一步扶持稻农,包括:

1)额外提供每公吨300令吉的稻米价格补贴,作为对1500令吉收购底价的补充,以缓解生产成本压力;

2)将合法稻种的受管制价格从58令吉降至35令吉,以反映当前市场状况,并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

阿都拉昔约指出,35令吉是2024年3月前的原始种子价格,当时政府提高种子价格的理由是市场上的稻米收购价(非政府规定的底价)已达1700令吉。

早在上个月,该协会就曾在布城发起集会,要求政府将稻米收购底价调高至1800令吉,强调农业生产成本,包括农机租赁费用不断上升,使稻农面临更大经济压力。

视频推荐 :

反应

 

言论

善用荒置土地增粮产/南洋社论

天然资源及环境永续部长聂纳兹米宣布,该部打算在联邦土地及矿务局(JKPTG)管辖的联邦土地上打造社区农园。这个“昌明社区繁荣”计划下的建议,获得居民的积极反馈。

这名部长考虑使用联邦土地及矿务局管辖的土地,即尚未开发用于建设学校的联邦土地,来建设农园或采取一些其他替代方案,为公众提供便利。

“昌明社区繁荣”计划是一项新的政策,旨在向符合资格的社区提供5万至10万令吉资金,以刺激社区层面的经济活动,提升人民收入。

部长希望政府提供的小额拨款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协助社区农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社区农园涉及小额拨款,惠及的是社区人民的收入,是小众受惠的计划。其实,我国并不缺乏耕地,只要政府拟定长远计划,善用土地资源,推动大规模的农粮种植,不但增加人民的收入改善生活,还可调控通货膨胀,维护食品安全。

中总2022年的会讯披露,我国共有810万公顷农业地,截至2020年,有5.5%实际农业地(约45万公顷)是用作种植农业食品,包括蔬菜、水果和其他市场农作物等。另外,大约590万公顷土地是用作种植油棕树,以及110万公顷用作种植橡胶树。

农业及粮食安全部也披露,在大马半岛及纳闽联邦直辖区,有约1万4098.26公顷可用来种稻米的农耕地,却被私人地主荒置。根据以3.768吨的亩均产量计算,这些土地若被耕种,估计每年可生产5万3122公吨稻米。

每年进口778亿粮食

2022年,国内荒置农地及稻米可耕地达10万3563公顷。

马来西亚天然资源丰富,但在粮食供应方面却始终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每年都在进口大量食品。截至2024年10月,我国进口的粮食高达778亿令吉。

我国约30%白米需要从外国入口,最大的来源国是中国,约91.3亿令吉、泰国占65.7亿令吉,其他国家有阿根廷(56.8亿令吉)、印度(55亿令吉)和巴西(49.2亿令吉)。过去6年,我国的食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2018年的186亿令吉增至2024年的331亿令吉。

由于食品需求大量依赖进口,我国很容易受到全球粮食供应所引发的各种冲击,包括因食品起价引起的通货膨胀。

咖啡、可可、茶叶和香料的进口额高达182.6亿令吉,占总进口额23%,谷物和谷物食品的进口额也高达118.6亿令吉。此外,蔬菜和肉类的进口额分别是67.3亿令吉和64亿令吉。

粮食增产策略成效微

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农粮部设法制定策略增加粮食的产量,但都无法取得成果。除了一些本地无法种植或生产的粮食以外,气候不适宜、经济效益低、土地和劳动力限制等诸多因素,挫折了农粮部的计划。粮食进口非但无法减少,反而呈现上升的趋势。

我国有许多政府保留地、官联公司或私人界的闲置地段,可以善加利用,通过合法的租赁或与有需要的耕农合作,引进科技、推动粮农种植。只要政府抱持鼓励农耕并提供实际支持,农民可以放心投入资源与种植,土地发挥应有的利用价值,农民收入获改善,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可获得较有效的保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