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助减用外劳 供低学历就读
车技课力挽外汇流失

(赛城26日讯)在技职领域逐渐抬头的年代,只要肯学习拼搏,低学历者也可以有“第二次重生的机会”!



为了减少依赖外劳及让更多本地人就业,政府特别通过大马汽车机构(MAI)提供工业主导专业证书课程(IPC),供离校生或低学历者修读,并为他们安排实习和寻求工作机会。

大马汽车机构(MAI)总执行长拿督马达尼说,外劳是我国经济的隐患,许多外劳把在国内赚取的工资大量汇款回祖国,导致大马流失巨额外汇,要解决此隐患就需减少外劳人数,上述课程则是政府遏制这问题的措施之一。

马达尼向《南洋商报》透露,这“量身定制”及取决于行业所需而开办的技术课程欢迎离校生就读,旨在让低学历者重新找到人生方向,工作热忱和目标,只要懂得书写者一律欢迎。

持续进修升级  技术员月薪可逾4千

马达尼指有IPC资格者的月薪介于1500至1800令吉,否则,底薪仅有1000令吉。



他勉励大家别小看技术人员的未来出路,只要有能力,公司肯定会赏识他们且加以栽培。

“一些报读IPC后工作者,获得公司栽培,送他们去日本进修1年,回来后从初级行政人员做起,实得薪水每月有2500至3000令吉,如今有2人已是高级行政人员,实得薪水超过4000令吉。”

为了让更多本地离校生有机会接触IPC,马达尼指大马汽车机构特地下乡介绍课程。

他说,IPC课程专注于提供汽车行业的特定技能,如冲压、注塑、铸造和电子行业,参与者学成后可在汽车供应商公司工作。

从2013年开始的IPC,截至今年7月已培训2万3447人,其中高达87.2%(2万446人)获得工作、7.5%(1759人)继续深造,只有5.3%(1242人)的人选择中途放弃修读IPC。

提到持有IPC证书者即拥有半熟练技能,他指该机构鼓励他们进修以拿到1到5级的“马来西亚技术证书”(Sijil Kemahiran Malaysia, SKM),学生可选择在周末就读黄昏班或夜校,一年后就能完成学业。

“去年约1200人拿到3和4级的大马技术证书,毕业生年龄最大的是56岁,最小是22岁,恰巧两人是父子。”

1600车厂参与转型计划

截至今年7月,约1600家车厂参与“车厂转型计划”(WTP)的9个月课程。

马达尼说,该机构记录显示,参与WTP的车厂业者完成转型计划后,其车厂的销售营业额平均上升了115.1%,并且取得27.4%的额外利润。

他指此转型计划为车厂业者而设,一些IPC毕业生若想自己创业,亦可加入该转型计划:“此计划免费,由政府负责补贴所有费用。”

这课程将提供品格塑造、人力和机械管理、营销和会计管理等培训。

相较于德国和日本等国拥有完善的技术学院或大学,马达尼认为大马似乎缺乏有关汽车技能的技术学院。

他指出,我国有4间技术学院,分别在彭亨、马六甲、玻璃市和柔州峇株巴辖;IPC课程并非要取代技术学院,而是让成绩差无法进大学就读者有机会修学。

外劳薪水低欠专业

要聘请外劳还是本地员工,雇主往往都“往钱看”,员工薪金多寡成了外劳和本地员工的“厮杀战”。

马达尼说,在汽车行业工作的外劳来自孟加拉、尼泊尔和越南,其中孟加拉籍外劳占多数。然而这些外劳毫无技能,只领取最低薪金(西马1000令吉,东马920令吉);至于拥IPC资格的本地员工薪金更高,从1500令吉起跳。

提及由于外劳薪金较低,可能会让有些雇主宁愿选择无技能外劳,舍弃较高薪的本地半熟练或熟练员工,马达尼不违言一些雇主会有此念头,但问题在于外劳因欠缺专业,在职场操作上会存在风险。

“外劳随时可以来了又去,试想像汽车行业需高技能以在生产中执行任务,若你一直更换操作员,可能会生产出有缺陷的组件,导致公司需付出庞大的保证金代价。”

他举例,第二国产车或本田汽车组装线,因汽车组件质量问题而导致生产线停止,该公司会向供应商索赔,而且是以“每分钟赔偿上千令吉”计算。

“若停工留10分钟,每分钟赔2000令吉的话,供应商则须赔偿2万令吉给汽车制造商,这是行业条规。

“生产有缺陷组件对供应商来说需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因此供应商公司需有技能的本地员工,而非来了又走的外劳。”

马达尼提到,在我国汽车行业,将近70万名职场员工中,约有12万人为外劳,占总数的18%。而在汽车供应商领域内,外劳主要集中在汽车零件和供应的社区。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令吉起伏不定 核心盈利才是硬道理/张培铭

马股第三季度的财报旺季落幕,而在本次财报季当中讨论度最高的课题,就是外汇亏损。众所周知,马币兑美元在7-9月创下过去50年以来最佳的单季涨幅,累积上涨13%。

然而,这段期间也导致许多出口导向的行业,如科技、手套、制造业等公司的股价都遭遇滑铁卢,主要是市场在反映即将公布的外汇亏损。

反之,持有大量外币债务,特别是美元债务的公司如国家能源(TENAGA),壹必投集团(CAPITALA),云顶大马(GENM)以及云顶(GENTING)等,都在第三季度录得大量的外汇盈利。

在市场上,外汇的盈亏会被投资者在分析报告时当作“水份”,因为外汇的波动并不是管理层所能控制的宏观因素。通过排除外汇对公司财务的影响,投资者就能看到公司的核心盈利。

打个比方,国能交出6年新高的单季盈利,但是当中却包含高达11.2亿令吉l的外汇盈利。在核心营运利润低于预期并按年下滑的背景下,公司的股价在业绩公布隔天就下跌2.3%。

手持美金资产的反噬?

来到第四季度,马币兑美元按季贬值7-8%,这也会导致出口导向公司在来临公布的财报会有外汇盈利,而持有外币债务的公司很有可能也会回吐之前“水份”,导致盈利按季走跌。

2014-2015年期间,大马因为1MDB丑闻导致外资撤离。当时,马币兑美元从2013年的3.28兑1美元,贬值至2015年4.30,两年的跌幅高达31%。而这段期间,家私木材、科技、手套以及相关出口公司等都流入大量的外汇,大部分企业也因此成为净现金公司。

过去9年,马币兑美元长期在4.00-4.40之间波动,市场也不认为马币短期内会突破4.00的心理关卡。因此,大部分出口公司的管理层都选择持有美元资产。

举例,台湾联友(FPI)在2023的年报显示公司拥有1.105亿令吉的美元应收账款,以及价值相等于3.3亿令吉的美元现金,美元资产的总和为4.41亿令吉。

然而,在负债端,公司的美元应付账款只有区区的2600万令吉,扣除后公司的净美元资产高达4.15亿令吉。

通过计算,在7-9月,马币单季下跌13% 的背景下,台湾联友账面上的美元资产预计缩水5400万令吉(4.15亿x13 %)。而公司在11月末公布的财报显示出1810万令吉的净亏损,主要是当中有5470万令吉的外汇亏损所致,与笔者在上方的计算吻合。

除了台湾联友,其余拥有大量美元净资产的出口公司如国油石化(PCHEM)、正齐科技(MI)、杜甫科技(DUFU)以及利兴工业(LIIHEN)等都因为持有大量美元资产,而导致在本季度出现净亏损的局面。

为何不做对冲?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上市公司都选择不要进行外汇对冲(Hedging)?

这主要是因为汇率的波动非常难去预测,有时对冲错方向反而会弄巧反拙。假设公司把马币兑美元以4.20兑1美元的价格对冲至年底,但因为某些宏观因素导致马币走贬至4.70,这会让公司蒙受大量的对冲亏损,而这个部分会被更高的外币收入部分抵消。

在马股上市公司当中,有做美元对冲的公司包括贺特佳(HARTA)、高产柅品工业(KOSSAN)、腾达科技(PENTA)以及宇琦科技(UCHITEC)等,但这些公司也无法做到完美的对冲。

外汇波动难以抓莫,产品质量及需求更加重要。

马币在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前提下,短期兑美元走强的机会并不高。因此,明年2月出口导向公司所公布的财报会出现外汇盈利。

然而,笔者认为,与其去预测马币未来的走势,市场对公司产品的需求才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即使下个季度出口公司有账面上的外汇盈利,但收入和核心盈利还是下滑,投资者也不见得会买单。

下半年的马币就好像骑过山车,兑美元的汇率大起大落,这对进出口商都不是好事。假设马币未来可以循循渐进地走强,企业才能有效的做好风险规划,也能避开风险。

外汇红利对公司而言是短暂的激情,产品的品质以及口碑才能让公司走得更长远。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