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大马商家需补充配套设施
数贸区助降出口成本

马中投资乍暖还寒 (系列5)

DFTZ平台可助大马中小企通过电子商务交易等服务,减少出口的成本。(档案照)

基本的马中双边贸易趋势显示,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制造品出口,已不具比较优势。数字自由贸易区(DFTZ)会否成为大马中小企突破瓶颈的机遇,仍要看自己的实力,而当前的马中贸易关系,平添许多未知数。



另外,全球化后,出口商不能再像市井粗汉上街头买火腿一样,出口成章或脏,须入“箱”随俗,人家的进口规矩要跟足;尤其在吃下肚子的食品和与健康相关的产品方面,因涉生命,尤其严格,各种认证要领足。

新加坡尤索夫依萨研究院(ISEAS)高级研究员谭小燕博士指出,DFTZ减低进出口交易或贸易成本,但首先大马出口商需要补充的设施属于DFTZ的配套设施,包括马来西亚出口目的地的清关。

此外,大马出口商也须遵守上述进口国的条规制度。由于不同进口国的要求尚未整合到流程中,因此,大马中小企须在出口前,获得大马和进口国的许可证。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通过一系列的服务,减轻从中国出口的成本,包括金融、物流及合并跨境服务,比如清关、外汇及税务回扣等全面的出口服务。

简而言之——DFTZ平台可助大马中小企通过使用电子商务交易、电子呈报系统、后勤服务、贸易协调、金融和货币等服务,大幅度减少出口的成本。



解决出口中国系统

谭小燕说,电子商务是动态的,制造领域的中小企参与电子商务,可达到全面或完整的服务,比如医疗和消费物品。

传统物流模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程序才能送到终端,但DFTZ则是提供一个共用的大平台,解决整个复杂流程,从接订单后,从取货、包装、清关、通关、运输,直至货物抵达终端,即订货者手中。

换言之,中小企不必各自投资或找专人“自行摸索”,而是利用现成平台,将繁杂的后勤程序交给专业平台处理,节省时间、人力和成本。

“能搭上阿里巴巴的数字贸易这条船,等同解决了出口到中国的物流和运输系统。”

谭小燕:大马对中国制造品出口,已不具比较优势。

谭小燕:属国外消费

进口对出口具税收优势

谭小燕指出,进口对出口具有税收优势,因为属于在外国消费,所以不受销售税影响。政府在2017年财政预算案中已将进口商品的微量价值,从500令吉提高至800令吉(除了香烟、烟草和含酒精饮料),以鼓励电子商务交易。

她说,基本的马中双边贸易趋势显示,大马对中国的制造品出口,已不具比较优势。

“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生产商原本就有庞大的内需市场,这是大马不可能出现或做到的。换言之,中国可以20%至30%的低成本生产,比大马制造的产品更具价格优势。

出口品须投资品牌市场

“所以,DFTZ提供新机遇给中小企,但网络上的竞争却非常激烈,在关税和价格竞争上,大马中小企须做好准备才能继续增长。

“另外,出口中国或他国的产品,除了产品革新,也须投资品牌和市场。以简单的Ox White白衬衫为例,产品本身并非独一无二,但却具价格和质量优势,最大关键就在于大量的营销策略。”

长期评估中小企DFTZ表现

了解失败原因更重要

讲就天下无敌,做或有心无力,虽然数据显示参与DFTZ的中小企反应不俗,但必须关注会否出现一贯的“起步昂扬,后劲不足”。

谭小燕认为,评估和跟进中小企和DFTZ的表现是必须的长期动作,尤其参与DFTZ及接受有关奖掖的中小企。

“需关注它们的动向,比如一年后是否仍活跃、成长中,或已被淘汰?

“还有就是他们是否有通过这平台进行进出口?出口到哪?是否第一次?有没进口?从哪进口?为什么进口?是否已开拓海外市场?怎开拓?若没有,为何无法扩张市场?从政策上来说,了解‘失败’原因比成功因素更重要,尤其是已获奖掖的参与者。”

她强调,这平台不是魔术毯,中小企须做好功课,具备资源和条件,那是这趟改革列车的车票。

没所谓先上车、后补票。

食品出口增加值比重较高

整体而言,自2000年以来,马来西亚出口中国的出口总额国内增加值持续下滑,而相对于其他制成品,食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比重相对较高。

中国渐增国内出口外资投入

经合组织/世贸组织增加值贸易数据显示,比起其他东亚国家或区域, 比如台湾、日本、韩国及美国,增值贸易(TiVA)数据也显示一股普遍趋势,即来自中国渐增加的国内出口外资投入。

181125A0402_noresize

甘佳谊:网络和科技是电子商务必须有的两大技术。

甘佳谊:内容是品牌关键策略

国大马来西亚与国际研究所(IKMAS)高级研究员兼助理教授甘佳谊博士则从市场营销策略进一步解说,电子服务或数字贸易平台是远超人们所想象的后勤服务。

他强调,如今是重视“内容”发展的时代,一家公司如何创造或推动产品和品牌,“内容”是关键策略。

以Ox White为例,除了强调产品品质,其实更多的投资是在于创造一个“宣传器”,即利用网络,设立本身的宣传平台,向市场昭告“我们是哪里来的?”、“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我们的品牌故事”等等——网路、科技、内容,是中小企尤其进出口商在电子商务时代不可或缺的“技术”,影响力和效果超乎想象。

“比如做网销的人,除了产品要具高品质,还有什么更重要?就是网站、网页或专页的内容发展。网站须有互动性、有趣,而时下市场最广泛和普遍使用的管道,就是面子书和Instagram等等。这些用于内容发展的工具,是推广或提升产品销量的重要管道和工具。”

181125A0403_noresize

相关新闻:

【独家】借镜中国高速发展 数贸区助中小企腾飞

【独家】马中企业财力悬殊难竞争 自强才能与世界接轨

【独家】数据显示持续增长 中资没威胁建筑商

【独家】政商牵制·因势利导 马中经贸内忧外患

反应

 

国际财经

全面整合国内外电商业务 阿里巴巴成立电商事业群

(北京22日讯)阿里宣布全面整合国内外电商业务,蒋凡“回归”掌舵。

11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发布全员邮件,宣布成立阿里电商事业群,任命蒋凡担任CEO,向吴泳铭汇报。

新的电商事业群将全面整合淘宝天猫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及1688、闲鱼等电商业务,形成覆盖国内外全产业链的业务集群。

阿里方面表示,此次成立新的电商事业群,是吴泳铭作为阿里集团CEO,面向未来在电商领域如何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做出的新思考和新行动。

全员信同时指出,为确保对核心战略方向的支持和保障,财务线和法务线将实行集团统一管理。各业务板块的财务和法务Leader,分别实线汇报给集团首席财务官徐宏和集团首席法务官俞思瑛。

去年9月,吴泳铭出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之后明确了“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重心,做出战略取舍,聚焦核心业务,并兼任淘天集团和云智能集团CEO,推进管理团队年轻化,对组织阵型、业务策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据悉,85后的蒋凡曾是阿里巴巴高层中最年轻的管理者之一。他在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并在同一年加入谷歌中国,当时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也是谷歌中国的员工。2007年,黄峥先一步从谷歌离职创业,蒋凡则在2010年4月创办移动开发者服务平台友盟。2013年,阿里巴巴以8000万美元收购友盟,蒋凡进入阿里巴巴工作。

从2014年开始,蒋凡着手推进手机淘宝App的功能研发。2017年7月11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五新执行委员会”,蒋凡位列其中,同年12月出任淘宝总裁。2019年3月,蒋凡兼任天猫总裁,2019年4月19日,任天猫法定代表人以及董事长兼总经理。在2019年6月,阿里巴巴向美国SEC递交的2019财年年报中,阿里巴巴公布了最新的38位合伙人名单,蒋凡首次被列入阿里合伙人当中。同年12月,阿里巴巴进行新一轮组织架构大调整中,蒋凡在淘宝天猫总裁的职责基础上,又代表阿里巴巴集团分管阿里妈妈事业群。2020年4月,蒋凡因个人家庭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严重舆论危机,除名阿里合伙人。

2021年12月,阿里分别设立“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蒋凡作为集团总裁,代表阿里巴巴集团分管海外数字商业板块,从大淘宝离开。2023年3月,阿里宣布“1+6+N”的调整,蒋凡任国际数字商业集团CEO。

蒋凡再被重用的信号,从去年就已显露。2023年7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3财年年报,其中关于合伙人的变动引发关注,除菜鸟集团CEO万霖为新增合伙人外,曾遭除名的蒋凡重新回到合伙人之列,这意味着蒋凡回到阿里核心层。

一位阿里人士表示,过去一年,吴泳铭重新梳理了集团业务优先级,明确聚焦核心业务做坚决取舍,他也带领淘宝天猫稳固市场领导地位,阿里整合国内和海外电商,正当其时,也是情理之中。

上述人士表示,阿里在过去一年已经做了不少国内电商和海外电商融合的尝试,既有供给端的从服饰到全行业的全面整合,也有消费者端的包邮、英文版等体验的提升。这一系列尝试背后,淘宝负责招商供给、阿里海外负责消费者运营,验证了融合能带来更多新增量。比如,今年7月,淘宝推出“大服饰全球包邮计划”,带领服饰商家率先走向出海,并投入10亿把中国香港打造成了包邮区。9月,淘宝还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推出了英文版。

11月15日发布的阿里巴巴最新一期财报显示,2024双11淘宝天猫GMV强劲增长,买家数量创历史新高,88VIP会员规模达到4600万;阿里云收入增长持续加速,AI相关收入连续五个季度三位数增长;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强劲增长29%;本地生活集团与大文娱集团则大幅收窄亏损。

据悉,随着这一轮调整,阿里巴巴聚焦核心业务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吴泳铭表示,电商业务和AI科技是集团最关键的发展方向。AI方面,阿里将持续加大投入,推动以AI为动力的生产力革命,完善AI基础设施和配套支撑体系,坚持开源开放,在toB和toC领域持续的投入AI的产品研发,把握住AI时代的机遇。

新闻来源:澎湃新闻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