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蔡胜华:中美贸易战我国得利
马成中资首选转运据点

近期掀起中美贸易战,促使中资寻求新的发展出路,选择东南亚作为货品转运站。(档案照)

(巴生24日讯)马来西亚第14 届选举之战,对国运是否有利仍不得而知,但近期掀起的中美贸易大战,却使我国坐收渔人之利,促使很多中资寻求新的发展出路,特别是选择东南亚作为货品转运站,而我国更成为首选据点。

大马货运代理联合会会长蔡胜华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历届大选都不会引发商贸市场运作发生大起大落的现象,尤其是进出口方面,这主要是因为由不同政府机关运作,因此更换政府与否,和货运进出口也没有太大关联。



“尽管政府是政策制定者,但就过去经验,不论哪个政党受委托上任,他们的政策也不会一夜之间改变,以致影响商贸活动的运作,这从雪州和槟城可见一斑。”

他说,就算希望联盟推出取消消费税宣言,但一般商家相信消费税取消后,执政者还是会推出新的税务制度,以便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所以也没有特别看重有关政策的影响。

蔡胜华是针对大选期间我国进出口会否有异常的现象时,如此回应。

蔡胜华:中资尝试进入我国设立货物转运据点。

选择投资成本低州属

蔡胜华说,据他观察,国内进口市场出现最大的变化,是中资正积极投石问路,尝试进入我国市场设厂或设立货物转运据点。



“众所周知,中美两个正掀起贸易战争,此外,中资企业也面对本身国内成本高企问题,进而促使他们积极寻找新的发展策略,其中包括设法搬迁到成本低廉的国家去发展抑或寻求新的转运站据点,以便进口商品到美国这个大市场。”

他说,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我国拥有更完善的基建设施、交通发达、成本实惠,以及对外资投资友善的策略等,而成为中资首选要素。

“有关现象在今年1月开始现象就已浮现,这些中资主要选择成本较低的州属作为投资地点,比如靠近巴生港口的地区,如雪州郊区或靠近雪州的森州等,都是他们投资考量地区。”

苏添来:进出口仍将遵循正常的商业周期运作。

苏添来:进出口额减少
季节性工时缩短

大马厂商联合会会长拿督苏添来则坦言,今年截至2月份的进出口额确比去年同期来得少,惟他驳斥这是受到全国大选的影响,反之认为纯粹是因季节性的工作时间缩短所致。

“今年1月份的703亿4000万令吉出口额,比去年同期的718亿令吉略减2%;进口方面,今年1月份的630亿令吉,比去年同期的613亿2000万令吉减少2.8%。

“同样的,截至今年2月份的1285亿令吉的贸易总额(进出口),比去年同期的1316亿7000万令吉,下跌2.4%。”

他接受《南洋商报》记者访问时这样表示。

苏添来说,所有私人领域,特别是工业及制造领域,期间仍照常专注于商业活动,关税局等政府机构,也如常全面操作。

“没有任何理由放缓(进出口)的申请和审批处理工作,而且,通常进出口不会出现异常的现象,所有进出口,仍将遵循正常的商业周期运作。”

谢汉廷:大选不至于撼动商业活动的运作。

谢汉廷:转口货运量增长
进出口异常无关大选

雪州报关与物流公会署理主席拿督谢汉廷不认同市场盛传大选期间,我国进出口有出现异常的现象,包括进出口程序有影响等问题,反倒是近期中美两大国的贸易战,促使转口货运量有增长迹象。

他说,中美两大国贸易口水战虽于3月期间爆发,但是,一些政策早已在推行中,促使中国商家被迫选择到第三国家进行加工及转口。

“有关现象明显在这几个月显现,因此若说我国进出口出现大幅增长迹象,相信更多是来自两大国的贸易战所引发。”

大选宣言不足撼动商家

谢汉廷指出,我国历届大选至今,都未见有进出口出现异动现象的问题,而且商家拟定进出口的策略,主要是基于商业市场的供需增长,相对,对于政党的政治宣言,也只是作一个参考,鲜少会慎重纳入商业策略。

“此次大选,国内商家或许会关注反对党承诺100天取消消费税的课题,不过,有关承诺是否兑现,还只是一个揣测而已,实际不足以撼动商家的策略及运作。”

他指出,商家更不可能为此采取大量或减量进出口的策略,毕竟难保消费税取消后,执政者会否另设其他税收来增加收入等。

“一切言之过早,如果把大选和进出口异常作为联想,未免也有点不可思议。”

政府机构运作如常

谢汉廷表示,一个政局算稳定的国家,在其选举期间,各个行政单位和部门都会继续稳定运作的,比如关税局不会因为大选而特别推出新策略,以影响国家的正常营运的。

他说,如果硬要将大选与政治扯上关系,那么只有外资或许会在大选期间处于观察阶段,按兵不动,但,这还不足以影响国家的进出口量。

“一般投资者或商家所关注的也只是一个国家的政局稳定性而已,以我国作为例子,根本就不存在政局不稳定现象,就算这次大选会出现激烈竞争,也不至于引发不稳定的忧虑,以撼动商业活动的运作。”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商界:勿忧中资涌入抢市场 马中企业可互利共赢

独家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9日讯)与其担心大量财雄势厚的中国企业进入大马,“卷走”本地人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倒不如思考如何与中资合作,扩大经济蛋糕和分一杯羹,互利共赢。

近期,有关大量中资入驻大马或将带来弊端的说法此起彼落,而副首相拿督斯里法迪拉日前指中国今年在大马的直接投资增长28.8%,投资领域覆盖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等重要领域,更加深了一些本地人的顾虑,担心这股发展态势若蔓延下去,迟早会卷走本地专才和人才,甚至也引发了本地工作岗位被抢走的担忧。

抱持这类悲观论调的市场人士认为,中国企业长期积累的规模优势,在进入大马市场时具备明显成本优势,以工业界的中型企业为例,在中国本土可能达到数亿元的规模,而进入我国后是大规模企业,对本地企业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商界领袖向《南洋商报》指出,我国其实有自身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与其一味悲观和负面的看待中资进驻,倒不如探讨中资带来的各种好处,以及如何与中资合作,共同增长。

政府密切监督市场

他们指出,在任何商业活动中,可能会存在个别不良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但这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企业群体,也不能将其夸大为普遍现象。而且,大马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逐步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融入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通过官联机构推动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帮助本地企业扩大规模与影响力。

自我增值应对外资挑战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表示,与其担心外资包括中国企业的进驻会威胁本地企业,不如思考如何与它们合作。

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他说,作为“地头蛇”,本土企业对本地市场更为了解,而外资企业可能在技术上占优势。这种情况下,合作而非对抗,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对市场的洞察力,与外资企业共同规划和发展市场。”

然而,如果本地企业固守过去20年的产品和模式,不思改变,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孔令龙坦言,我国企业普遍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足,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甚至不到1.5%。许多企业宁愿成为代理商,而不愿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资源,这是一种危险的趋势。

因此,本地企业须加强自我提升,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和价值增值方面。只有通过不断增值,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就只能成为竞争的失败者。

他说,我国是一个自由经济体,但本地消费市场规模有限,加上人口数量不多,因此必须依赖外国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和创造机会。

他说,然而,外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进入,可能会对本地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如果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外国企业的进入确实会带来冲击。但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中资企业,其他外资企业也会有类似的影响。”

他提醒,如果只是被动地担心被取代,而不寻求进步,那问题只会加剧。

“过去也有成功案例表明,与外国企业资源互补、协同合作,可以实现双赢,这是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开放心态,与外资形成友善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提高技能应对人才战争

马来西亚职业培训官协会主席温斯钦提到,随着免签证政策的推行,预计将有更多外国投资者到来。

对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提高自身竞争力,专注于创新和技术升级,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和咨询服务,克服资金、营销和资讯通讯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他说,在人才方面,应持续提高技能,特别是在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劳动力素质

对于在中国企业入驻是否会加剧本地市场竞争?他认为,确实可能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引发竞争。

“但我国政府对外资企业有明确的股权政策和本地参与要求,鼓励本地公民和外国投资者合资,以此确保本地利益。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通常会伴随着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转移,这有助于提高本地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温斯钦指出,政府在提高本地企业和人才竞争力方面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如,通过国家工业 4.0 政策发展由人才、流程和科技驱动的更智能、更强大的制造业。

此外,政府也提供财政援助、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挑战,提高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专注于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旨在缩小技能供求差距,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他也强调,全球化的趋势和无国界经济确实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核心逻辑,未来企业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人才的战争。

“政府需要在教育、签证、税收等方面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发展的环境,确保本地企业和劳动力从中受益。”

“通过加强本地企业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可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鼓励马企拓展海外市场

对于中资大举进驻,优大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博士则抱持较为谨慎的看法。

他形容中国和本地企业的实力对比,如同重量级和轻量级选手在同一擂台竞争,作为“轻量级选手”的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会被“打得体无完肤”,被迫退出市场。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因为它们自身竞争力不足,是‘理所应当’的结果。但事实上,本地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了不平等的影响。”

他说,如果本地企业因此失去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可能导致本地企业完全丧失发展空间,转而只能为外资企业打工。

因此,关于本地企业应保持乐观心态,并积极主动出击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建议,黄锦荣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但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  

“确实可能会有一些本地企业尝试与中国企业合作,尤其是那些并非单纯以马来西亚市场为目标的中国企业。然而,这种合作更多会发生在本地的大型企业与中国的大型企业或央企之间。

“我国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源,能与中国企业展开对等合作。而对于本地的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与大型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较为有限。

差距大易受制于人

“实际上,中小企业在与规模更大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时,往往处于劣势。例如,有些中小企业原本是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但由于双方体量差距较大,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制于人。”

黄锦荣认为,更有效的做法是,政府相关政策应支持企业“走出去”,因为只有拓展海外市场,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才能够真正扩大。

“在更广阔的市场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这对于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尤为关键。”

“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中小企业加大出口力度,逐步融入国际市场。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先从出口入手,通过建立海外市场的标志性节点,逐步提高品牌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接下来,可以通过官联机构的支持,推动企业与不同国家的跨国企业开展合作。通过这种跨国合作的形式,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和资源共享平台,这也是政府长远的方向。”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