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下半年要过紧日子/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一公布了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数据。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5.09兆人民币(27.05兆令吉),按可比价格计算,按年增长6.3%。



分季度来看,首季按年增长6.4%,次季增长6.2%。

从增速看,上半年经济增长放缓在市场预期之内,但处于中国政府制订的6至6.5%的稳增长目标区间的下半段。

要指出的是,今年次季6.2%的增速是中国27年来(自1992年首季以来)最低的季度经济增速。很显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势头很猛,正在逼近6%的政策目标下限。

按照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下半年经济如果下降至5.8%,将使中国无法达到至少6%的既定目标,因此,中国政府将不会允许季度增长率降至6%以下。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9.9兆人民币(17.94兆令吉),按年增长5.8%,比首季回落0.5个百分点。



其中,民间投资18.03兆人民币(10.82兆令吉),增长5.7%。分领域看,第一领域投资下降0.6%;第二领域投资增长2.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0%;第三领域投资增长7.4%。

房产投资扬11%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按年增长10.4%;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5%。

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发展投资61.61兆人民币(36.97兆令吉),按年增长10.9%,增速比首季回落0.9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的中国民间投资增速只有5.7%,比同期整体投资低了0.1个百分点,比2018年的民间投资增速8.7%更是低了3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在减少,2018年民间投资的占比是62%,而今年上半年只有60.3%,降低了1.7个百分点。

同时,港澳台商投资增长1.1%,回落0.9个百分点;外商投资增长1.2%,回落1.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上半年的投资增长主要靠国企投资和政策性投资来拉动。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势头很猛,正在逼近6%的政策目标下限。

消费增速超GDP

在消费方面,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兆人民币(11.71兆令吉),按年增长8.4%,增速比首季加快0.1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69兆人民币(10.01兆令吉),按年增长8.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3兆人民币(1.7兆令吉),增长9.1%。

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4.82兆人民币(2.89兆令吉),按年增长17.8%,比首季加快2.5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情况则比上述数据略差。可以看到,中国消费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过消费增速已稳定在个位数。

恐波及其他亚洲国

至于出口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按年仅增长3.9%。

其中,出口增长6.1%,进口增长1.4%。进出口相抵,贸易盈余按年扩大41.6%。

进出口增速的显著下滑,显示了中美贸易战及全球贸易环境恶化的效果。

虽然上半年顺差大幅增加,但这主要是由于进口下滑所致,显示出中国经济疲软、内需减少及部分投资移出中国带来供应链转移。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次季经济增长疲软,可能波及亚洲其他地区经济增长。

此外,上半年的工业增速及利润情况也不理想。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值按年增6%,增速比首季回落0.5个百分点。今年首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按年下降2.3%,降幅比首4个月收窄1.1个百分点。

放水政策打折扣

综合来看,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体质”并不算健康,内外压力之下,经济增速放缓趋势非常明显,尤其是贸易战造成的多种影响正在显现,与中国国内经济的结构问题与政策问题“复合”成更大的难题。

中国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可能放弃此前的谨慎尺度,不得不加大刺激力度。

不过,由于政策调整的时间窗口已滞后,放水政策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中国经济政策目标是维持稳定,但实现稳定殊为不易。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营销旺季逼近·业者苦缺人力 商界促速引进更多外劳

独家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20日讯)“还请当局‘高抬贵手’,早日敞开大门让更多的外劳来马工作,好让受影响行业得以应付年终假期和新年旺季的需求和买气!”

尽管政府允准旅游业次领域和油站业者聘请外劳,但明年首季之前将继续冻结其他行业引进新外劳的申请,至今仍饱受人手短缺问题影响的业者疾呼政府,早日解冻这道通令,否则再这样下去,不仅将拖累受影响工商领域的年终与新年营销旺季,还恐将削减大马作为全球供应链主要供应商的地位。

本地工商界领袖指出,人力短缺不但影响企业的日常营运,还对生产进度和整体产能造成了阻力,尤其是在需求旺季,例如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与年终假期,以及2个多月后的农历新年黄金营销档期。

大马厂商联合会总会长丹斯里苏添来说,针对当前的劳动力短缺,包括该联合会在内的许多行业和协会,都希望政府能够关注业界的心声,逐步放开新外劳申请,并优先考虑劳动力需求最紧迫的行业,例如制造业,同时根据实际需求逐案审批。

苏添来:人力短缺员工倦怠

应允企业申请新外劳

苏添来今日接受《南洋商报》采访时表示,由于人力短缺,现有员工被迫承担更多工作,导致倦怠和效率下降。

他提醒,要是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削弱大马作为可靠供应商的角色与声誉。

“鉴于制造业对马来西亚经济的重要性,政府应允许企业申请新外劳或替换离职或失联的员工,确保持续营运,同时帮助企业完成订单,并扩大产能。”

政府昨日宣布,同意为迎接2026年大马旅游年,允许旅游业次领域如酒店、餐厅、脚底按摩和水疗中心等相关行业聘请外劳,同时重新开放让油站业者有条件聘请外劳,以解决这些关键领域短期内的人力短缺问题。

针对这点,大马厂商联合会总会长丹斯里苏添来指出,政府允许油站业者聘请外劳,是为了解决当前人力短缺问题的实际举措,但这也牵引出更现实的问题,即如何确保各关键行业,包括制造业,有足够的人力支持日常营运和长期发展。

“除了努力通过提升本地人才技能、推动自动化、鼓励创新及创造吸引力更强的工作环境,以减少对外劳依赖的同时,短期内的劳动力需求仍需及时解决。”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在这方面,他认为,需要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的紧密配合推动本地人才发展,如强化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让课程更贴合行业需求,特别是在制造业等高需求领域。

“目前制造业正经历数字化转型,专注于提高生产力和永续性。因此,必须确保本地员工能获得持续培训,掌握自动化、数字化及新兴技术的相关技能。

“同时,政府应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鼓励企业投资本地人才的培养和留任。”

通过实习吸引更多年轻人

苏添来也提到,可通过实习计划、学校合作及推广行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相关行业。

“有些行业因工作性质特殊、高劳动力或本地人兴趣不足,仍需依赖外劳,尤其是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如电子组装、食品加工和纺织生产等。这些领域短期至中期内可能无法完全摆脱对外劳的需求,但通过提升生产力、推动自动化和重塑行业形象,逐步减少依赖是努力的方向。”

无论如何,他强调,外劳并不是本地劳动力的替代品,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种植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岗位,推动经济增长。外劳的加入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让本地人才能够专注于更高价值和更具战略性的岗位,促进创新和经济竞争力。”

他说,在本地人不愿参与的工作领域,外劳的存在保障了这些行业的正常运作,避免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尽管外劳在部分领域不可或缺,但他们的角色是辅助劳动力,而不是取代本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相关政策应以负责任和永续的方式把外劳融入社会发展。”

谢秉益:外劳政策应更灵活

马来西亚商务酒店协会署理总会长兼柔佛州分会主席谢秉益指出,开放酒店业聘请外劳是好事,但外劳政策上更应展现更多灵活性,优化政策流程。

他说,政策上朝夕令改,并且行政过程的繁文缛节,往往让雇主感到很无奈。

“政府需要更关注的是,必须提升行政效率。”

谢秉益说,实际上自去年3月政府暂停外劳申请以来,至今已超过一年,但人力短缺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而业者仍然无法提交新申请。

他说,旅游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许多次领域面对严重的人力短缺问题,本地劳动力对3D(危险、肮脏、困难)或服务性质的工作兴趣不高,外劳的加入可以填补这些空缺。

“当然,在招聘员工过程,我们还是会优先以本地员工为主。”

伍安琪:应专注培养本地人才

马中旅游文化促进商会(MICA)会长拿督伍安琪博士说,虽然政府如今允许旅游业聘请外劳缓和短缺,但业界更应专注如何培养本地人才,并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便在竞争中不落下风,才是长远之计。

毕竟,人才的培养与留存才是旅游业永续发展的基石。

“我国的旅游业确实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游客的到来,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基层劳动力,从清洁工到酒店服务员,每一个岗位的角色都举足轻重。”

她说,为了应对人力资源的挑战,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

例如,在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已广泛应用于酒店服务,机器人能够送上客人所需的物品,不但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在香港,酒店的清洁服务变得更加人性化,客人可以选择是否需要每日打扫,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伍安琪说,我国甚至可以考虑延长退休年龄,善用这些资深人员的丰富经验,将他们转化为推行和辅助旅游业的资产。

“其实聘用外劳作为人力资源的辅助并不是大问题,如日本因老龄化问题,该国的旅游服务中引入更多高素质的外国员工,不但能提供优质服务,还能丰富文化交流。”

“我们迎来的是国际游客市场,目前更应关注的是,培养出足以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