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东盟共建蓝色经济区
福建拓双边海洋合作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海洋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与东盟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上联通、海洋环保、海洋人文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合作成绩。

中国和东盟双方都希望把海洋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而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的会晤日益密集,海洋合作已成为政府高层外交的主要议题。

依托厦门大学大马分校建设的中国-东盟海洋学院计划今年进行首批招生。

从1991年中国与东盟启动对话关系开始,到2009年中国和大马签署《马中海洋科技合作协议》,这也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政府间海洋科技合作协议。

提高经济一体化水平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关系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



2010年东盟提出了互联互通的计划,中国也把加强与东盟的海上互联互通作为发展东盟与中国关系、提高双方相互依赖度和经济一体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海上互联互通成为中国与东盟海洋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

中国在2011年设立30亿人民币(约18.8亿令吉)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旨在开拓中国和东盟双方的海上务实合作,积累政治互信,也将双边海洋领域的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海洋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与东盟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上联通、海洋环保、海洋人文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合作成绩。

成外交的主要议题

中国和东盟双方都希望把海洋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而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的会晤日益密集,海洋合作已成为政府高层外交的主要议题。

在去年9月18日至21日举行的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创海洋合作美好蓝图”成为了会议主题。

中国和东盟各国将展开更全面的海洋合作,共建蓝色经济区。

福建加强港口城市基建

2015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

作为海洋大省,福建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自古就有“闽在海中”的说法。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福建将加强沿海港口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区域间的互通互联,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

搭建跨境电商平台

福建也进一步推进跨境通信光缆等网络设施的建设,搭建面向东盟等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以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与东盟国家的信息互联互通,以及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的便利化。

另一方面,福建将继续拓展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以海水养殖、渔业加工、海洋科技和海上旅游等为重点,推动建立一批与东盟国家合作发展的海洋协作园区。

同时,福建也将与东盟等国家共同探讨海洋环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合作路径。

亚洲最大海产交易所

依托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几个项目,包括中国与印尼的海水养殖业合作、中国—东盟渔业产业合作及渔产品交易平台相继在福建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另外,依托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马中两国合办的中国-东盟海洋学院也已经获批。

而作为亚洲最大海产品交易平台,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于2014年11月在福建的福州正式开业。

福建以海水养殖、渔业加工、海洋科技和海上旅游等为重点,推动建立一批与东盟国家合作发展的海洋协作园区。

无可避免触及政治信任危机挑战最大

蔡鹏鸿:海洋合作最大的挑战是信任问题。

当然,未来的海洋合作也会遇到一些挑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研究员蔡鹏鸿指出,海洋合作最大的挑战是信任问题。

未来中国与东盟的海洋合作将会以高层次、多边性、约束性为主要发展方向。

双边关系不可避免的会触及海洋政治要素,包括海上领土争端、域外大国介入等敏感问题,这会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面临政治和军事上的挑战。

共同推进海洋合作

比如,菲律宾将引入美日的军事力量,应付来自中国的“海上安全威胁”。

而菲律宾等国家的行动将导致双边关系出现“信任赤字”,给中国与东盟的海洋合作带来不应有的政治挑战。

其次是单向行动的问题,海洋合作需要中国与东盟双方的共同推进和共同经营,不应该出现单边承办或各自承办的单方向行动。

有时,甚至出现只有一方积极主动、另一方消极被动的情况。这种现象不利于海洋合作的进一步推动。

对策南海问题无损合作

首先应该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东盟海洋合作的新的推动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弘扬的是一种和平、合作、互惠的丝绸之路精神。

南海问题不能影响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的大局及对双方关系战略走向的信心。

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应该积极发挥“桥头堡”和“缓冲器”的作用,为中国和东盟的海洋合作助力。

摒弃单向实现共赢

其次,海洋合作应该成为中国和东盟今后全面合作的新的重要领域。

双方应该重视海洋合作的对接,摒弃单向动作,实现区域发展的共赢。

历史地缘作用不能忽视海洋缔造独特南洋文化

福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有助于中国—东盟的文化交流。弘扬亚洲的海洋文化也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一种现实需求。

东南亚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和睦、共赢为特征的海洋文化交流体系。海洋文化因素对中国与东盟双方关系的历史和地缘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妈祖文化受到广泛认同

中国和东盟的海洋文化相互借鉴共存共荣了数千年,它不仅产生了以晒盐制盐、捕捞养殖的渔盐经济,而且还缔造了海外华人独特的南洋文化。

福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地域特色鲜明的妈祖文化、船政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洋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在东南亚等地区也得到广泛认同。

历史和文化是重要的合作纽带,福建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区域和节点,形成了一条与沿线国家连绵不断的文化纽带。

深化教育文化交流

目前,围绕教育人才、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福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展开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

在教育方面,依托厦门大学大马分校建设的中国-东盟海洋学院计划今年进行首批招生。

未来福建将推进与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孔子学院建设,促进与东盟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

2014年6月,“福建省东盟政府官员研修班”在福州开班,首期研修班共有大马、柬埔寨等8个国家的19名政府官员参加。

2014年9月第二期研修班则有自印尼、泰国等9个国家的21名政府官员参加培训。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福建各地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加强遗产价值研究,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福州、漳州、泉州也已经开始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人文品牌再度扬起

此外,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也在福建成功举办,比如,2014年3月在厦门举办的第四届南洋文化节,2015年2月在泉州举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等。

未来,福建将继续深化与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包括集中力量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联展、“海上丝绸之路友好之船”路线巡航等人文交流活动等。

因此,利用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密切的人文关系,福建一系列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人文品牌,必将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风帆再度扬起,为世界所瞩目。

结论

闽籍华商机遇更多福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产物,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为“核心区”,福建将在互联互通、海洋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为中国—东盟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而闽籍华商及相关华团也可配合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机制迎来更多的商业与发展机会。

反应

 

财经

中国红色资金5大忧虑

大马经济转型中与安邦智库(系列)
报道:连惠慧博士、董驰博士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国对于东盟国家的投资,固然有很多的积极意义,东盟国家也对中国的投资具有强烈的需求,但是,一些消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1. 环境破坏

当中国与东盟在环保领域的合作日趋见多时,一些中国的投资项目也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一些中国的私营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时,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比如,一些中国企业将大片的原始森林烧掉来种植橡胶油棕;一些中国企业长期非法在缅甸境内伐木,很多山头从郁郁葱葱的美景,变成了光秃秃的“秃头山”。

有的企业在东盟地区非法开采黄金、锡、钨等矿产,却连最基本的防护措施都没有,直接用化学药剂提炼,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

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将对当地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也将对东盟与中国的关系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2. 产品竞争

当来自中国的产品源源不断的走进东盟国家时,相关行业的企业就会面临更多的竞争,而竞争失败的企业将会面临倒闭。

例如,在拥有600万总人口的寮国,有来自中国湖南省邵阳市的5万多人在那经商贸易。原本很多在寮国村镇的小卖部,是当地商人经商投资的,但是中国的湖南人来了以后,由于中国的日用商品物美价廉,导致当地人经营的商铺大量的关闭,很多人怨声载道,并引发了当地的一些抵制中国商品的抗议活动。

当地人认为,正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和不断合作,才给他们带来了损害,他们希望政府可以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多支持本地企业。

马来西亚前副首相慕尤丁,也在今年初指责中国企业进入马来西亚市场,抢走了本地人的饭碗。

他认为,马来人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条件,而首相纳吉引入大量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最终将抢走本地企业或商家的机会。

碧桂园积极投资马来西亚的新山项目。

3. 就业歧视

2016年6月,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主席弗兰基指出,2016年第1季度,中国对印尼投资达4.64亿美元(20.42亿令吉),共涉及339项工程项目,创造就业10167人次。

然而,在这高昂的新增就业人群中,华裔人口所占比重最多。由于语言等先天因素,在东盟国家投资的中国企业更青睐于吸收当地华裔或中国留学生作为企业员工,因而来自其他族群的抱怨越来越多,纷纷指责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就业机会却没有提高多少。

因而,一些反对派则趁机怂恿敏感种族的情绪,组织游行和抗议活动来抵制中国的投资,这给了执政当局不小的压力,处理起来也是如履薄冰。

4. 国家主权引担忧

以马来西亚为例,2016年11月初,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7天的访问,期间签下价值1480多亿令吉的经贸、军事大单,让美国人惊呼东南亚国家纷纷倒向中国。

而在2016年10月份,中国电建集团承建的马来西亚皇京港深水码头举行了奠基仪式,标志着马来西亚雄心勃勃的“马六甲第一港”计划正式起步。

马六甲皇京港项目(Melaka Gateway)是一个大型的填海综合发展项目,属于马来西亚国家级二号工程,由三个人造岛和一个自然岛屿组成,占地1366英亩,总投入400亿令吉。

预计其深水港项目于2019年完成时,将超越新加坡成为马六甲海峡上最大的港口,而全部配套工程将于2025年竣工。

然而,皇京港项目的合理性却让人质疑。虽然马来西亚政府表示,其最重要的巴生港口到2020年将达到满额,因此需要一个新的港口;但是,马来西亚其实没有必要在西海岸建立新港口,因为现有设施的额度尚未达到极限。

而巴生港的两个运营商,西港控股(WPRTS,5246,主板贸服股)和马矿业(MMCCORP,2194,主板贸服股),也提出了使港口吞吐量翻番的扩建计划。

军事活动增

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军事目的的担忧。皇京港项目使得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有过节的新加坡,感受到了巨大威胁。

新加坡媒体也多次质疑中国在马六甲港口计划的战略意图。

一些新加坡媒体认为,近年来中国在马来西亚的军事活动正在明显增加。

2015年9月,中国海陆空三军都参加了在马六甲海峡的大型军演。

此外,中国还获得了皇京港附近一些人造岛屿的土地所有权和99年的特许经营权,以及靠近中国南沙群岛的马来西亚沙巴州亚庇市的一处原油港口使用权。

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公众对国家主权的担忧,一些组织甚至指责马来西亚政府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卖国行为,应该引起马来西亚国民的警惕。

5. 冲击大马房产

近年来,来自中国的大型房地产公司,如碧桂园、富力地产、绿地集团等,纷纷在马来西亚开展了一系列房地产项目,修建了大量的住宅。

因而,房地产市场承载了大量的供给压力,过多的住房供给,造成了马来西亚当地房地产市场的滑坡和房价的下跌。

目前,碧桂园与马来西亚柔佛州投资部门于2013年合作开发的金海湾项目的全部9539套公寓已经售罄。

另外,绿地集团正在距市中心约20分钟的陈厝港128英亩的土地上建造办公楼、公寓和商场。广州的富力地产则开始在公主湾修建约3000套住宅。

一次建数千套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碧桂园投资了马来西亚的新山项目。新山位于亚洲大陆南端,是一个面积相当于新加坡3倍的极富魅力的特别经济区。

碧桂园将这个毗邻新加坡的新山市,比喻成为下一个类似于中国深圳的特区。新山项目是环绕新山市的马来西亚伊斯干达特区约60个项目中最大的一个,预计将新建住宅约50万套。

大量房屋的开工建设,导致去年马来西亚柔佛州住房销售额缩水近三分之一,一些开发商提供20%甚至更高的折扣,也不能扭转销售的颓势。

据马来西亚房地产咨询公司WTW提供的数据,去年新山市高层公寓均价下跌了10%。

马来西亚房地产中介师协会(MIEA)前会长西华认为,中国的地产商们一次建好数千套房,吓坏了消费者和本地的房地产商。

依区约半房产恐空置

更大的问题是,这么多房子,究竟谁会来买?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东盟国家经济增速普遍减缓。而马来西亚今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甚至放缓至2%。

去年马来西亚全国住宅销售额下降近11%,柔佛州降幅则高达32%。

西华估计,照此趋势将来依斯干达约一半的房产将会空置,而中国房地产商大量的新建住宅,未来将如何消化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总结

作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在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对于东盟国家的投资,除了拉动当地GDP增长和增加就业率之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环境以及教育合作等方面都有重要积极意义。

但是,一些消极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问题和相关产品的竞争、就业歧视、房地产行业的冲击以及对国家主权的担忧,这些问题都值得东盟国家政府和广大学者以及企业家们深思。

东盟国家应该扬长避短,正确、合理的利用来自中国的投资,以期对本国人民带来最大的福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