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仍指望引领亚太经贸合作/叶得利

至今中美贸易谈判一直在较劲博弈中继续前进,若双方无法在3月1日前达成真正协议,美国政府扬言将把价值2000亿美元(约8140亿令吉)的中国输美产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

其中,市场人士听得最多来自美方的指控,是中国政府不断补贴其本土工业,让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一席位。



美国贸易代表曾抱怨称,如果中国企业继续受到中国政府的补贴,这将取代美国在高科技行业的主导地位,美国的经济前景将被大幅削弱。

其实,早在数年以前有报道指出美国和其他西方经济体,长期以来一直向世界贸易组织抱怨中国在工业补贴方面缺乏透明度,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不公平的优势。

对此,中国政府也长期全盘否认这些指责,坚称中国经济崛起是由于中国多元竞争能力增强有关。

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政府至今仍希望高举捍卫自由贸易的旗帜。

积极推动RCEP



我们可以追溯到去年末,当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新加坡出席第二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中国极力主动地推动RCEP。

但是,据新加坡《联合早报》当时称,RCEP的18个章节的谈判中,目前只完成7个。

实际上RCEP谈判是从2012年开始,其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洲、新西兰和10个东盟成员国,将涵盖全世界45%的人口,全球40%的贸易总额、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一个囊括16国的统一市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贸易协议。

该谈判至今已举行两次领导人会议、14次部长级会议和24轮谈判。

近期大马国际贸易与工业部长就指出,在RCEP的谈判中,超过一半的章节已经定稿,并宣称RCEP参与国正在积极合作的定于2019年内完成所有谈判。

去年由于各方对于一些关键条款无法达成共识,所以各方急症在今年内达成所有RCEP谈判。

RCEP是中国政府欲极力达成的贸易协定,但对于RCEP,一些参与国如印度对中国表示开放也担忧的态度。

首相马哈迪就曾指出,RCEP的签署必须是确保大马和其他参与国都是公平的能从中受益。

而年前被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纸行政命令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A)” 早前则共有12个亚太成员国,唯独没有中国在内。

虽然没有美国的阻拦,RCEP还是比““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展协定”(CPTPP)晚了达成共识。

在日本政府极力倡导之下,去年3月8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签署、并在去年12月30日生效的CPTPP ,就包含了除美国以外(包括大马在内)的11个早前的TPP成员国。

数据显示这个协议是全球首个超大型区域贸易协议,其与北美自贸协定以及欧盟,并构成了当今世界三大区域贸易协定。

关键是,假设美国届时又投入CPTPP的怀抱,中国又将如何主导RCEP的演变与美国博弈,是值得市场关注的。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