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抑制资本外流战略/叶得利

在中国经济放缓、人民币贬值预期加深、股市表现下滑、反腐行动等多方面的忧虑之下,市场资本正在大量流出中国。

有数据显示,2015年从中国境内流出的资本规模高达1兆美元(约4.4兆令吉)以上。



随着中国资本的流出,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局面临的问题是,一是出售部分美元储备撑托人民币,要么就允许人民币贬值。

中国如今拥有大约3.3兆美元(约14.5兆令吉)外汇储备。

虽然人民币的贬值能够协助中国产品的出口,但这样同时会加剧市场人士对人民币贬值的理性预期,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人民币外汇市场波动。

或再卖美国债券

对于中国政府决心支撑人民币汇价,显示出中国政府可能会进一步卖出美国资产,特别是美国国债债券和其他类型债券。



若是这样,随着债券被不断在市场抛售,将推动这些债券的殖利率上扬或波动,但这也会使美联储在管控殖利率方面面临挑战,因为殖利率是美联储引导经济的主要手段。

从中国外汇储备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外流的冲击规模。

上周公布的外汇局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单月下降额创下了历史最大记录,12月外汇储备单月减少1080亿美元(约4746亿令吉),2015年全年外储缩水逾5000亿美元(约2.2兆令吉)。

另外,根据美银美林的估算数据,中国去年出售了2920亿美元(约1.28兆令吉)的美国公债,30亿美元(约132亿令吉)的美国机构债,以及1700亿美元(约7471亿令吉)的非美国资产。

该行目前估计中国持有的美国公司债超过4000亿美元(约1.76兆令吉)。

中国拥有大约3.3兆美元(约14.5兆令吉)外汇储备。

趁低价补充原油储备

近日,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下跌至每桶30美元关口。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在去年12月的原油日进口量已经触及了782万桶的高位纪录,中国进口商趁机利用低油价的机会,补充国内原油战略的储备。

实际上,中国12月原油进口为3319万吨,按月增21.4%,按年增9.3%。

综合来看,去年中国进口原油总为3.355亿吨,日进口量提高了8.8%也创下新纪录。

基本上,有两个因素推动了去年的中国原油进口增长。

一个是中国小型独立提炼厂的生产新需求,这些提炼厂在2015年的下半年,都获准使用进口原油作为来源。

另一个因素就是中国政府在更高层面的战略储备和商业收储。

12月出口增2.3%

目前有将近20家的小型提炼厂获得了使用进口原油的配额,这些厂可以直接进口原油,供应中国各行业需求。

此外,近日出炉的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去年12月的出口增加2.3%,而进口额仅减少4%。

重点是本轮出口额的增加,是自去年6月以来的第一次按年增长,也是去年2月以来增幅最大的一次。

此外,进口额减少4%,则是2015年全年减幅最小的一次。以美元计价的海关数据显示,出口额连续第6个月下降幅度为1.4%。

但是,本轮中国贸易数据变化更多的是人民币调整所导致。

值得关注的是,自去年8月以来,中国央行贬值人民币,并微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来,美元和人民币的两种货币口径下的数据差异已变得更大。

所以,中国贸易数据转换为一种以更弱货币计价的收入,而不是出口量的增幅,导致了中国上月的出口额增长。

因此,中国经济的实际贸易量增长,还要看今年的表现如何。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