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远见对比美国短视/斯蒂芬罗奇

美国对谁将赢得贸易战命题的关注,忽视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

几个月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江西省时提起了长征这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他在回应与美国不断加剧的经济冲突时说道:“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

在中国,对领导者这类宏大讲话象征意义的解读要比字面解释更为重要。在这个1934年开启长征并最终成就了毛泽东15年后打垮国民党的地方,习近平的提醒凸显出了中国最强大之处:远见。



这种力量在7月初我最近一次访问中国期间展现了出来。在经过一系列广泛会议和讨论后,我们得出了三个结论。每一个都在挑战美国两党对中国的妖魔化。

首先,对中国领导人来说,增长放缓并不是——如许多西方政策制定者认定的那样——恐惧的根源。

虽然从历史角度看最新的GDP报告确实表现疲软:季度增长数字是自1992年采用现行统计报告体制以来最低的,甚至比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时还低。

但是2019年第二季度的6.2%的数字,只是比之前八个季度相对克制的6.7%平均增速相对温和地减少了0.5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2009年第一季度6.6%的增速,其实比之前八个季度12.1%的平均增速骤降了5.5个百分点。无论如何设想,适度放缓都算不上是增长崩溃。



这应该不足为奇。中国人手里有着更多的政策杠杆而非增长阻力。当局在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基础设施支出和其他形式的财政刺激措施方面都有足够的空间,对突发性增长事故的关注度也远不如美国的叙述使人感觉得那样高。

贸易伤不了中国

此外,华盛顿对谁将赢得贸易战这个命题的关注,忽视了中国经济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结构性转变。

相对于十年前占到实际GDP约7.5%的净出口额,2018年时该指标被大幅压缩到仅相当于中国GDP的0.8%。虽然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也无法独善其身,但中国已经比当年更不容易受到贸易冲击的影响。

就算打输了一场贸易战——这依然是个值得商榷的命题——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损害也是微不足道的。

与此同时,5月24日的包商银行破产——也近20年来中国第一次出现这类事件——引发了令人担忧的交易对手风险蔓延式爆破。

这家坏账率超过30%的内蒙古私营中型金融机构,显然是管理腐败的受害者。而一场在中国各大金融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良好协调下的收购看似遏制了直接损失,同时也向那些有违规行为的贷方发出重要的道德风险信号。

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仍然不稳定,对小型银行(包括农村地区银行)也产生溢出效应。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管理贸易风险的能力似乎要比应对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更强。

应对美国有条不紊

从我最近参与的讨论中脱颖而出的第二个结论是,中国在处理外部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美国政治——方面是极富耐心且有条不紊的。

中国官员在制定自身对贸易冲突的战略回应时,并不打算在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下注。虽然大选结果涉及重大利益;但与习近平的长征远景的一致之处在于,中国的领导层准备承受一场持久的冷战式对抗,无论谁当上美国总统。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国高级官员并不赞同美国国内的共识,即美国的2020年后中国政策轨迹将维持现状——无论特朗普是否连任。假使特朗普落败,中国人怀疑美国的外交政策将转向更加多边且以联盟为重点的方式。而他们最大的希望则是美国能恢复自身政策制定过程的一致性。

跟许多美国人一样,中国人也很难应对在关税和制裁方面那些无法预测甚至有点异想天开的变化。即便下任新总统要对中国保持强硬态度,一个连贯且明确表达的美国战略也会更有效地设定辩论框架,并为双方的委屈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方面带来希望。

封杀华为事关重大

第三,华为对中国来说事关重大。这家科技巨头被视为中国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推动自主创新的象征,而后者正是其长期增长和发展愿景的核心。而特朗普政府在华为供应链中“卡脖子”式的遏制中国运动则被视为试图扼杀这类愿景。

毋庸置疑,由于美国向其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芯片,其他组件和软件供应商——诸如AMD、IBM、Marvell、英特尔、谷歌和微软等——施压来挤压华为的供应链,华为因此遭遇了很大压力。据华为管理层表示,该公司今明两年的收入将比预测减少约300亿美元(约1236亿令吉)。

虽然美国高级官员已经发出了关于放宽对华为限制的混合信号,但美国将贸易政策用作武器的做法向中国发出了明确信息:解决其尖端科技企业供应链脆弱性的需求,现已成为首要政策优先事项。

差距加快弥合

西方的传统观点是,中国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芯片和软件行业,以填补美国限制所造成的空白。

但我在七月初采访过的中国人认为,这一差距可以更早被弥合——或许就在两年内。无论如何,特朗普对华为的威胁已成为习近平“自力更生”运动的唤醒铃。美国的扼杀行为也可能会出乎意料地短暂。

中国的远见一再与美国的短期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毋庸置疑,这一点在过去两年半间特朗普的推文推动式政策开局中已经变得越发明显。

一位中国高级政策制定者承认自己每天早上都会浏览特朗普推文。这不奇怪,须知孙子那本古老的《孙子兵法》中已经给出了最绝妙的解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14年来大转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北京9日讯)中国最高领导层计划在2025年放松货币政策并加大财政支出。在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的背景下,北京方面正在为贸易战做准备。

根据官方媒体新华社,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明年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其2011年以来首次显著转变立场。

政治局会议还称,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此外,高层周一还直接承诺“稳住楼市股市”,并首次提到“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促进消费问题获得了更大的重视,包括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内的外国官员曾强调,此事至关重要。

前所未有

澳纽银行高级策略师邢兆鹏称:“本次政治局会议公报的表述是前所未有的。”他说,这预示着强劲的财政扩张和大幅降息。

“政策基调显示出中国应对特朗普威胁的充足信心,”他表示。他指的是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曾誓言对中国出口征收60%的关税。

市场押注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将提振中国经济,离岸人民币扭转跌势,上涨0.1%。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下跌2个基点,至1.938%。亚洲其他货币也受到提振,澳新货币领涨。

中国9月启动的刺激行动已显现了一些稳增长成效,而最新政治局会议公报,则是迄今为止决策者打算加大刺激力度的最清晰信号。

投资者一直在呼唤加大财政支持,这份公报可能会引发对明年提高预算赤字目标并设定乐观增长目标的预期。

12月的政治局会议,会为规模更大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设定议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会规划来年的优先事项,例如年度增长目标。

彭博新闻社上周报道称,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势将于周三召开,其或将提供有关中国政策计划的更多线索。

政策转变

中国上一次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在当时出台了重磅刺激政策以支撑经济。

中国政府曾誓言避免再度采取这种做法,官员们试图在不大幅增加债务的情况下实现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然而,政治局会议公报释放出了这样一个信号:中国政府感受到了支持经济的新紧迫性。

宏观研究机构Exante Data的资深策略师马丁·拉斯姆森称,这在提醒大家,“高层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已经较上个季度大转弯了”。

在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的同时,中国还在与本世纪最持久的通缩作斗争。

周一上午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生产者价格已连续第26个月下降。消费者价格涨幅也缩窄至五个月最小,徘徊在零附近。

价格下跌侵蚀企业利润并促使企业减少投资和降低薪资,从而削弱了经济增长。

赤字空间大

虽然中国央行已经多次下调利率,并为银行提供更多流动性,但当局发现很难刺激借贷增加。

政治局承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但没有直接提及通缩问题。

虽然关于财政政策的最新措辞,并不代表较“积极”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添上“更加”一词,暗示政府支出将增长。

新华社上周五发表社论称,中国明年有比较大的赤字提升空间。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