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主妇收入只有定存利息
勿把鸡蛋放同一篮子/梁键铭

问: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没有额外收入,唯一收入是定期储蓄,现在银行的利率很低,应该投资什么项目,才能赚取更多的收入?近期读到关于大众银行(PBBANK,1295,主板金融股)的股票在数十年内升值不错,所以我最近也想投资银行股票,不知道适合吗?

yimlai



答:你好,

依照你所写,如果你的收入是定期储蓄,你是否依靠定期储蓄的利息为收入?如是,我相信你的定期储蓄数额也不会小吧?

若你的全部财富都是寄存在定期储蓄户头,如果以个人金融的全面管理和健康理财角度来探讨,即使银行定存利息不低,你也有必要考虑把自己的财富分散到其他资产,以优化本身的财富及人生。

投资工具众多,投资者需要做的最重要一步,始终还是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说到底,我们应该花时间去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投资”看起来是让钱生钱的活动,其实就是为了规划自己的人生,才需要做投资。

我们的人生目标都是需要资金来完成及兑现,因此才需要管理自己的财富,但是基于通货膨胀对财富造成破坏,我们必须找对方法、找对金融工具,来为自己所累积的财富进行投资。

就好像计划自己的旅途一样,我们首先必须清楚明白以下几点:

1.自己想要去哪里?

2.现在在哪里,与目的地距离多遥远?

3.想要快还是慢的时间抵达目的地?

4.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或模式。

5.了解及明白自己是否愿意缴付交通工具的费用?

各金融工具回酬快慢不同须懂掌控投资组合波动

其实不仅是旅游,投资也是一样,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人们也把金融产品称之金融工具,因为这些都是用来协助我们达到人生目标的工具。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与目标有多遥远,就能计算出每一项“交通工具”所需要消耗的时间。

风险低 回酬慢

慢的工具比如现金,固定收入投资工具可以慢而稳地把我们载送到“目的地”,问题是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够抵达而已。

举个例子,今天我有1万令吉,我希望这1万令吉在将来会钱生钱变成10万令吉。

如果我把1万令吉存在按年3.5%回酬的投资工具,风险是蛮低,但是我就需要等66年8个月,这1万令吉才会变成10万令吉,肯定的,我是等不到这一天。

相反,“快”的投资工具,比如股票或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很快达标。

如果把之前的1万令吉投资在按年10%回酬的股票基金,在24年又1个月后,这1万令吉就会变成10万令吉。

当然,比起之前3.5%利息的工具,股票存在许多不明朗因素,而且波动幅度也较大。

为此,我们就必须要懂得如何掌控本身投资组合的波动幅度。

定期存款可以为我们提供资金流动,而且亏钱机会也不高;但是投资目标并不在于赚钱而已,而是希望钱的价值至少可以和通货膨胀达到抗衡的效果,这样,我们的钱才不会“缩水”。

投资失败多人为因素

在之前的一期,我也曾提过,根据一些金融研究,有接近94%的投资回酬都是来自于资产分配,只有4%是基于选股方法及策略,而大部分投资者所相信的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只贡献2%而已。

所以我还是强调,无论你是什么背景、财富或资本大小都好,在把储蓄投放在某种投资产品前,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投资目标或原因、什么时候需要动用到该笔资金。

除了把焦点专注于期待获得什么样的回酬,还必须了解自己愿意承担什么程度的风险。

如果可以了解自己的投资行为就更理想,因为大多数时候,投资失败或亏钱的原因不在于产品,而是投资者自身问题。

清楚涨跌懂得离场

投资回酬大概可分为两种,第一是投资产品的回酬,第二则是投资者获得的回酬,两者表面上代表着同一件事,但是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事。

举个例子,今天你轻易地投资在一个去年表现标青的基金,几个月后,你发现这个基金的表现不如去年。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受情绪影响,你就赶快地离场,虽然说你保住本钱的大部分,但是还是亏损了10%。

投资易受情绪左右

可是,若你知道你所投资的基金是一个属于积极型,并投资在小型股的基金,那么几个月内出现大起大落是在你的预料之内。

而且你也从基金报告内获知该基金净值下跌是因为某些领域的影响、了解基金经理团队的投资策略,也同意该基金报告中的展望,更明白你的投资是属于3至5年的长期投资。综合这些原因,你决定继续留守不离场。

几个月后,由于小型股的表现全面上升,你所持有的基金也同样获益,该基金的全年表现为10%,投资该产品的回酬也就是10%。

同样的产品,不同的投资者,两者的差距可是20%呢!

这些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投资时,我们都容易受到情绪左右。

虽然今天我们根据以往的表现,可以计算到某家公司的股票提供吸引人的回酬,但是股票价格随时会受到市场需求与供应影响,有时候会大起大落,有时候会有一些小动荡,有情绪的投资者都会受到这些价格波动影响。

些微失利就离场

“低卖高买”反成常态

我们常常都听说有关“低买高卖”的讲法,但是有多少个人可以做到呢?

通常发生的现象反而是“低卖高买”,这些都是介于投资者往往被情绪左右决定,阻碍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做出对的决定。

金融行为学就有讲解到这种行为,投资者都喜欢投资的工具升值(或赚钱),但是我们对投资工具价格下跌(或亏钱)的反应更大。

产品回酬高于实际获得

举个例子,如果股票上升10%,我们或只会觉得舒服,还不会出现异常兴奋的心情;但是如果股票下调5%,我们则可能坐立不安,而选择立刻离场。

虽然说了解投资产品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但是要了解自身的情绪及行为上的偏差,才是真正更不容易和更关键的事。

正是因为这行为上的偏差,我们难免会发现投资产品所提供的回酬,其实都会比投资者所获得的回酬高出不少。

这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往往我们投资的产品都不是导致亏损的主因,而是我们的投资行为和受情绪影响,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致。

因此,深入了解自己的投资目标、期限、投资策略,以及风险,可让我们做出较为客观的决定。

追踪分析公司再买股

至于你问道是否应该买银行股,我认为投资股票的基本,就是投资者其实是投资在某间公司的生意、业绩及行业前景。

因此,你必须确定自己了解某个行业,然后在投资以后,继续监管该公司的表现、业绩,以及这家公司所面对的竞争来决定未来前景。

须长期定时监管

如果公司管理层及业绩表现都不理想,投资者就必须决定自己接下来的动作及应变是什么。

说到底,投资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投资者把资本投进去后,还必须长期定时做监管工作。

可以为你提供20%回酬的股票,其实也有能力让你亏损20%,千万别以过往的佳绩或一些贴士,就把自己的未来拿来当赌注。

最后,也许你也可以考虑优先投资在自己的身上,提升本身对于正确的理财管理或投资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保护财富之余,也可以通过正确管理方式为财富增值,或为自己增加一技之长。

也许在无心插柳的情形下,你会找到一些新的创新点子,转换为一门为你提供现金流,甚至把你的财富带到另一境界的工具也说不定呢!

免责声明:

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有关产品购买或咨询,视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或联络本身的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

反应

 

财经

拜访老人院后有感/梁键铭

上周有幸和几位同事到外坡走走,在彭亨州直凉镇拜访一家深得人心的叁娘善心老人院,及收集该院的情况。

这是因为我们正筹备在5月中,公司全马各州同事将到该院探访及捐献物品。这家创办于2004年的慈善中心与众不同,规模也相当的大。根据该院负责人说,该院是由3位热心公益及对无家可归老人有怜悯心的妇女所成立。



起先,院长收留了一位无家可归的老人,并安置在电器店屋楼上的房间以便有安身之处,之后收留者渐多,再加上在楼上煮食担心会引起火患,于是就萌起了开办老人院的念头。

当时,院长捐出一块地,为老人院提供一个基本条件,发展至今已有15年。

我们应该提早做好准备,以便有一个比较接近理想的黄金岁月。

老人院目前住着219位长者,若包括已经离院的两百多位,以及离世的三百多位老人,从创办至今,共收留过超过800位老人,对社会的贡献可想而知。

基于这是非营利机构,老人如果通过审核后获得收留,是不须缴费,直至百年归老,这也意味着老人院的营运是依靠社会及大众善心来维持。

叁娘善心老人院在2012年设立临终关怀中心,让行动不便及患有残缺的老人,可以获得悉心照顾,该院也设有一个精神病患看护大楼,收留及看护患有精神病的老人家,并定期带老人到医院进行心理及物理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老人院也设有一所洗肾中心,从2007年到现在,获得热心人士捐助20多部洗肾机。

悲惨晚年令人深思

由于洗肾机需由专人操作,院方也聘请护士,每日提供两班制为患者服务。

我们也看到,有些健康老人仍可自由走动、有的需依靠拐杖走动、也有些卧病在床,无法生活自理、有些更受肾病或精神病困扰,不禁令人伤感。

我也想到当我年老时,晚年将会如何度过?若还健康,能照顾自己就好,但如果是因为患病而无法照料自己,那是一种怎样的人生?

目前,叁娘老人院正考量收留老人的准则,是否要至少60岁、无依无靠、没有子女、或被子女抛弃,才算符合条件。

当然,在某些情况,比如中央医院无法收留该老人,或“无人认领”,该院也会把老人接送回来,据说有时救护车送来时,老人们可能是全身都插满管子的悲惨情况。

理财须保持纪律
勿随意动用存款

必须注意,户头内的存款,到了一定的年份时,虽然应该会累积到2万令吉,然而,实际上户头里面未必有这笔钱。

因为我们随时可以提款,这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原因,而这比起其他外来因素来说更可悲,这是因为自己缺乏纪律、规划、准备,所埋下的恶果。

chart 01 180430_noresize

勿依赖公司福利

一般上,如果你在约30或40岁时,应该都会有医药保险,但是,仍然要确定医药保险可以保到至少70岁或以上,否则,在70岁后就自动取消,就等于安全网被没收掉。
如果今天你还依赖公司所提供的医药保险,那么,也是时候想一想这样的期望是否安全且实际。

毕竟公司可能随时会收回福利,又或者自己日后换工而失去的安全网。

活在当下或规划未来?

研究显示,我们基本上都是会倾向于活在当下或有短视的本性,因此,很多人都有可能把未来的自己及今天的自己看成两个不同的人。

做决定时,这样的一个倾向,会导致我们比较重视短期的愉快和享乐,甚至对未来造成不方便或牺牲都不会察觉。

当我把今天和未来的自己当作两个不同人来看待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私地偏向自己的需要,忽视了第三者的感受和需求,问题是到我们将来后悔当初没有考虑周全和做好准备时,可能已经太迟了。

当然,除了金钱以外,另一个相当重要和关键的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否则有多少财富也是徒然。

在我们忙于工作及享乐时,也需注意保养和维持健康,别把工作当成没时间做运动的借口,饮食方面也要均衡,如此,才算得上一个比较完整的退休规划,毕竟规划的灵魂和中心,始终都是以自己为主。

别想着养儿防老

另外,如果你还保有“养儿防老”的概念,或把孩子当作退休规划的核心部分,我会建议你把这想法放到最后,如果有就是“花红”,如果没有获得儿女的照顾或他们缺乏能力,那么 ,至少我们也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和准备,可以应对变化和日后的生活挑战,以便有一个比较接近理想的黄金岁月。

若你有任何理财投资疑难杂症,请联络笔者以便能在此为你解答。

chart 180430_noresize

及早准备安享晚年

如果到我年迈时,患有长期疾病,就需要不少金钱来维持晚年。

如果没有做好妥善的准备,或者做了准备也被疾病及医药费“杀个措手不及”,可能会发生活着有苦难言、死去也没有尊严的问题。

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只是一心认为中央医院或国立医疗所可以成为我们医药费的后盾,那么,这个后盾也并非永久和获得担保的。

国立医疗机构始终是由国家为人民所设,因此,很多时候会出现床位不够的情况。
这时,医院可能就被逼寻找像叁娘老人院的机构来收留一些患病老人,以便腾出床位给其他病人。

另外,未来的钱和今天的钱相比只会贬值,今天一种治疗需要1万令吉,假设医疗费用的通胀率是1年约12%,6年后、费用就会变成将近2万令吉、12年后就会变成约4万令吉、18年后就会涨至约8万令吉。

如果,今天我把1万令吉放在1年回酬4%的存款户头,6年后结款也只有不足1万3000令吉,在第12年时,会累积到1万6000令吉,在第18年时,按照这样的增长率应该变成约2万令吉而已。

看来,在第一天算起,这两笔账不管怎么算,都没有机会划上等号。

免责声明

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理财,投资或产品购买意见。因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取得建议或者联络自己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