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全球料延续降息政策/叶得利

如今,市场人士都一直猜测中国央行何时会再派银弹以刺激经济增长。

回顾中国央行在今年次季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货币政策措施。



问题就在于,中国央行在今年年初投放了大量新的信贷资金,而其在次季不愿采取任何行动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央行此前的货币宽松措施对提振中国经济似乎没有效果。

中国央行此前的货币宽松措施对提振中国经济似乎没有效果。

而且早前的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中国目前的债务问题恶化。

如今面对英国脱欧效应发酵,市场人士对中国央行在第三季可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息等措施的理性预期正在升温。

此外,由于人民币和其他亚洲货币一样,正受到贬值压力,因此,中国央行可能考虑到不得不稳定人民币汇率而实施适当干预。

一般上,中国央行会通过抛售美元、买入人民币进行干预。



但在另一方面,目前许多中国银行已经受到融资成本上升困扰,银行的流动性受到挤压,而人民币贬值导致的资本外流加剧状况,会使整个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发生问题,这是中国央行不会这么快进行任何措施的原因之一。

美联储评估英国脱欧

另外,美联储未来的货币政策也是值得关注,因为美联储近期的种种发言显示该行可能随时升息,关键决定因素是看未来几个月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否受到英国脱欧的影响。

例如,美国劳工部5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叫让人失望,随后加上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欧,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新一轮的动荡。

一般上美国升息的前提,是基于美国国内一系列强劲的就业报告,显示了就业人数以每月约10万人的速度稳定增长、失业率稳定在5%或以下、薪资加速上涨的迹象,以及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的数据。

目前,全球资本市场对于美国可能出现的货币收紧政策担忧,加上英国脱欧导致的亚洲央行将会降息刺激经济,市场资金流向的局面取决于投资者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

资金回流新兴市场

欧美亚地区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股市,有可能还会持续波动一段时间。

目前,中国新常态下的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但同时也面临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的估值过高、消费者通胀和全球贸易疲软带来的种种问题。

数据显示,有部分的市场资金开始回流新兴市场,中国经济放缓和人民币贬值在这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若这些不确定因素能够逐渐明朗化,我们可以预测亚洲股市会再创佳绩。

如今,英国投资界预测英国经济在未来一年将陷入衰退,未来5年的增长将减少0.5%。

但投资者尚需观察英国脱欧对欧元区经济的实际影响,以及对美国和亚洲经济增长带来怎样的温和或极端影响。

长期而言,中国央行若进一步释放刺激性货币政策,加上欧洲和日本央行持续放宽政策,在中长期内全球经济会重新回到正轨上。

现在正是投资者寻找这些热点投资契机的最佳铺路时机。

反应

 

国际财经

彭博调查:经济学家预测 美联储明年只降息三次

(纽约14日讯)接受彭博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本月美联储将连续第三次降息,并下调明年降息次数预期。

市场预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及其同僚下周将降息25基点,如果预期属实,意味着9月以来利率累计下调1个百分点。

明年降息放缓的速度将超过官员们三个月前的预期,由于抗通胀进展较小,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测2025年只会降息三次。

“美国在本月之后进一步降息的理由明显减少,”Scope评级公司的经济学家丹尼斯表示。

“通胀仍然具有粘性,经济和金融市场过热,今年早些时候失业率小幅上升的情况已经逆转,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更多通胀风险”。

预测出现显著变化

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将在1月会议上维持利率不变并在3月再次降息。

根据彭博调查的50位经济学家的预估中值,2025年余下的两次降息将在6月和9月进行。该调查于12月6-11日进行。

对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预测与几个月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当时对劳动力市场疲软的担忧使许多经济学家预测2025年将采取更激进的降息路径。

如果在实现通胀目标方面没有取得更多进展,决策者可能不得不将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以进一步降低通胀。

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官员将小幅提高对2025年通胀的预测,同时继续预计2026年通胀率达到2%。

特朗普影响

物价压力持续存在,以及经济稳健增长可能将政策制定者对中性利率的预估从9月预估的2.9%提高至3%。

虽然经济学家对特朗普上台后会采取什么措施仍存在分歧,但多数预测人士预计2025年降息次数将会减少。

Nationwide首席经济学家凯西·波斯詹契奇表示:“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在明年初维持利率不变,因为他们将评估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的潜在政策变化,并对当时的经济和通胀环境进行评估。”

经济学家认为,利率声明的关键部分不会有太大变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认为美联储官员将维持当前对通胀略高、失业率处于低位的评估结论。

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本次利率会议可能会有异议者,最有可能来自理事米歇尔·鲍曼,其9月时反对大幅降息并表达了对通胀的担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