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半数无法完成订单
84%厂商缺劳工阻生产

劳工短缺,厂商被迫提高成本开销来支付加班费给劳工赶工。(档案照)

(八打灵再也20日讯)马来西亚厂商联合会(FMM)最新调查报告显示,84%厂商面对人力资源短缺的困境,有半数受访者坦言,由于人手不足,他们无法完成现有的订单。“若此情况持续,将会打击我国的经济,况且我国经济在国内外需求减少下,已承受巨大的压力。”

大马厂商联合会在昨日的文告要求政府重新检讨目前的外劳政策,协助本地厂商渡过难关。



该联合会说,鉴于劳工短缺,厂商被迫提高成本开销来支付加班费给劳工赶工,甚至必须把工厂的部分作业外包,在国外生产。

没非法劳工无从漂白

受访的公司中,146 家公司在今年需要1万3270名新劳工来应付公司的业务需求,同时迭换不合适和填补已返国的外劳空缺。

调查显示,由于本地雇员一直无法满足该领域的需求,促使厂商对外劳的持续性依赖,导致面对如今的困境。

“虽然一些公司在内政部冻结引入新外劳前,已成功获得内政部批准部分外劳的需求,或发出外劳入境签证,可是一半以上的公司申诉,他们没法选择引进新外劳。”



与此同时,该联合会指出,这段时间内,那些遣返外劳的雇主亦无法雇获新外劳来替代已被遣返的外劳的空缺。

“大部分厂商无法善用内政部的非法外劳重聘计划,因为没有非法劳工就职。”换句话说,要漂白也无从漂起。

根据调查,只有35%受访的厂商会寻求自动化系统来解决他们人手短缺问题,其余受访者若非已自动化,也已在自动化系统上投入高投资成本,以节省劳工开销。

新闻背景
冻结引入外劳反弹大

内政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宣布从今年3月13日起冻结引入新外劳,迄今,此政策已引起各界域的反弹声浪,纷纷要求检讨外劳政策。

本月11日,大马家具总会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反映家具业劳工短缺的困境。冻结引进新外劳的政策导致急需2万7635名外劳的大马家具业面临严重危机,因劳工短缺问题长期无法解决下,已经有14家家具工厂倒闭,面对1920万令吉的亏损。 

大马家具总会总会长蔡春才说,许多工厂也因此缩小营运规模,把生产线迁移到泰国、印尼和越南等人力充足的国家设厂投资。 

长期面对外劳短缺的蔬果领域也苦不堪言,下个月大批外劳回国更加剧该领域劳工短缺的困境。

马来西亚果农总会长韩学习曾表示,国内果农业者面对天气干旱及外劳短缺双重打击,果农人力短缺达30%,随着许多外劳将于5月陆续回国,人力短缺可能达40%。

反应

 

财经新闻

雇联:劳动力短缺恶化 应速解除聘外劳冻结令

(吉隆坡11日讯)大马雇主联合会(MEF)主席拿督赛胡申博士指出,目前劳动力短缺的情况正在恶化并危及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因此,政府需要快速解除聘请新外劳申请的冻结令以缓解情况。

他说,农业和种植业面临约23万名工人的短缺,建筑业为30万,制造业为20万,服务业为10万。

内政部长拿督斯里赛弗丁上月19日宣布,政府决定维持对新外劳申请的冻结政策至明年首季。

赛胡申提醒,如果继续冻结引进新外劳,国内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只会加剧。

“3D工作”仍难请到人

他接受《太阳报》访问时说:“想象一下,我们以前可以更换工作许可到期或选择返回自己国家的外国劳工。但现在不行了。

“虽然我们支持政府通过自动化、机械化、提升和再培训当地劳工的政策,以改善工作流程,通过加强技术和职业教育及培训和再培训,但事实仍然是,国人人并不热衷于从事肮脏、危险和困难(3D)的工作。”

他说,即使是“清洁”行业,如电子和电器,也难以吸引足够多的本地员工,更不用说涉及体力劳动和恶劣天气条件的3D工作了。

赛胡申指出,今年第三季失业率为3.2%,涉及约53万个人。

“如果国人不改变想法,无论其他领域如何改进,都无法吸引他们从事3D工作。”

他强调,外劳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显著,并援引世界银行的数据,该数据表明,外国体力或“低技能”劳工净增长10%可以将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提高多达1.1%,或1948亿令吉。

“如果没有外劳填补人力空缺,企业和国家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新加坡了解这点,因此允许雇主灵活聘用外籍劳工。

免经济遭更大损害

赛胡申指出 ,大马雇主联合会支持特别开放让柔佛雇主聘请外劳解决外劳短缺问题,以缓解经济压力,推动州内GDP增长;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高阶工作岗位则可通过人工智能和最新技术提高竞争力。

“否则,提高工资将导致柔佛州酒店和服务业成本增加,利润空间本已缩小,这种做法难以实现。”

他认为,此时对外劳政策进行争论毫无实效。

“3D行业迫切需要劳工,我们不能等到政策制定者‘醒悟’。政府必须立即解除外劳招聘冻结令,以免国家经济遭受更大损害。”

各大领域员工短缺人数:

建筑业:30万

农业与种植业:23万

制造业:20万

服务业:10万

资料来源:雇主联合会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