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向并购天王学管理/黄云浩

从事服装业的表弟不久前传了一个关于柳井正的新闻。谁是柳井正?日本迅销集团的总裁。什么迅销?在各大购物中心都有其踪迹的“优衣库”(UNIQLO)就是迅销集团里头主要的公司。



那则新闻说到柳井正很喜欢读传奇企业和商人的传记。这些传记里记载的商业案例研究,成为柳井正的准商业经验。其中有谈到他很喜欢《季宁谈管理》一书。这本书让他读了一遍又一遍。

岀自好奇,笔者很有兴趣想知道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能让这位以服装业称霸日本成为首富的柳井正读了又读。

终于在电子湾找到一本二手书,花了些时间来阅读。这一看不得了,原来这位季宁先生 (Harold Geneen)在60、70年代可算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他所掌舵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简称ITT)的18年里(1959-1977),就曾经创下连续58个季度(14年半)的盈利增长。

而且在他管理的18个年头里,做了约350项在80个不同国家的收购合并计划。



此外,ITT在巅峰时期,列位美国财富500 (Fortune 500) 第9大公司,只排在当时的6大石油公司,以及通用电气(GE)与IBM之后。

不说不知,岀现在马来西亚七十年代的“集团”(Conglomerate)一词的风潮由来(个中代表有昵称 “阿妹”的马联集团(MUI Group)),也是因为季宁带起的并购风。

另外,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 一词,也是因为ITT 在他努力扩张之下,在全球八十多个国家投资有成而成的词。

当然在此书里头,季宁也分享了集团风潮、跨国公司这些词语背后的原因。为何他会走上以收购合并各式各类的生意来壮大这条路?

收购壮大

原因是因为那时的ITT在美国本土的盈利贡献少过15%。

另外85%的盈利暴露了ITT在其他国家所面对的主权风险,尤其是像ITT这类控制电话网的公司。

所以,我们才了解到为什么某些政府在电信公司股权里拥有所谓的“黄金股权”(golden share),以提防有人通过控制电话网这类战略资产,进行破坏国家的勾当。

因此,季宁希望可以将美国本土的盈利贡献提升到50%。可惜,ITT 所处的行业(电话设备)没办法给到这方面的增长,所以收购是达到目标唯一方法。

当年被ITT并购的生意,包括了AVIS 租车服务、Sheraton酒店集团、个人信贷公司、面包制造、化学原产品等等。

全部行业虽然都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治军甚严的季宁带领下,ITT这庞然大物依然在很长的时间里的每个季度持续增长。

人才决定公司长远成败

这里头有着什么样的管理经验,可以让我们借鉴?

第一点,季宁认为管理层是最重要的。

身为管理层的一名经理,必须持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叫做情感承诺。

有此信仰的经理,不管在意识还是潜意识里,他都将管理当为已任,全力以赴,如果他认定那些事必须要做,可不计较时间上的付出。

第二,本身也是hardwork(勤干)信徒的季宁,不相信休息。他举例,同样资质的专业经理,一个一天做8小时,另外一个一天12小时。

15年过后,那个一天做12小时的已经比那位一天做8小时的累积岀多7年有余的经验,无形中加快他的成长。

管理层必需管理

只有勤干才能让人在千变万化的生意世界里站稳。对季宁来说,工作是一件能够令人感觉愉快的事。成功克服困难的喜悦,更是笔墨难于形容。

第三,一家公司的表现可以走多远,全看它的管理层对生意的管理态度。

一间公司的总裁,如果在管理上假手于人,所做的事只是为了达到更高的个人名声效益,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在管理上有所松懈。

因此,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管理层必需管理”(Management must manage)。他也用球队的胜负来比喻一间公司管理层的好坏。

一个好的球队,不可能每场球赛都会赢球。但是如果他能在10场比赛中赢得8场,该球队就会被公认为好的球队了。公司管理层的道理也是如此。

此书除了结集他过去管理ITT 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更多时候参杂了他对人性的透彻了解。

对他而言,人才是决定一家公司长远成败的主要因素。商业模式、护城河,这些一切都需要优秀的管理层,没日没夜不停地想进步并超越竞争对手。这些人不多,因为没有多少人会想牺牲自己的时间在工作上。

最后,正如季宁所总结的,“所有的管理,包括一个人对生命的管理就这一句:决定你想做什么,然后开始做。”

不管什么东西,都是做了才有,不是有了才做。投资也是一样。

反应

 

名家专栏

重审战略闯出活路/拿督刘明

友人是某网红的铁粉,他说网红群里的粉丝,大都数都怨声载道,投诉市道很差,生意难做。

当然他们不是唯一诉苦的群众,我们身边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的中小企业主多的是,但政府却告诉我们,马来西亚的2024第二季年经济增长率竟然高达5.9%,全年有可能达至5%!

我没有质疑政府的经济数据,但人民无感的确是个事实。

我不肯定政府知不知道民间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疾苦,因为在最近的经济预算案当中,蛮多措施的确加重中小企业主的负担,比如最低薪资从1500令吉,增加到1700令吉、老板必须为外劳员工缴付公积金,还有大部分中小企业老板都会中招的T15族群被取消各种津贴。

中小企业的老板们深受百上加斤之苦。

赛道拥挤雪上加霜

现今的市场情绪差劲,购兴欠缺,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突然涌入了大量的外来竞争者,让我国这个又小又拥挤的赛道雪上加霜。

在赢者全拿的逻辑里,国内的消费尤其是线上购物,超过半数都流入外国人口袋,我估计一年至少有200亿马币之多。

既然消费已经严重流出海外,国内的流动资金当然枯干啦!

马来西亚政府美其名推崇自由贸易,政府不理也不知如何处理,相信我,这种事情会日愈严重,现在是中下企业被取代,不久后连一些上市企业也将面对龙卷风灾害,其实有些从事大型机械贸易的上市企业,已经因为外国企业的削价竞争而面临严重亏损!

今天这篇文章,不想再深聊这个课题,因为以我一己之力,只会沦为纸上谈兵,甚至招惹有心人士的恶意攻击,今天我想借着这个专栏,和大家探讨我的一些浅见,就是如何利用战略来突破现在这个困境!

大敌当前生死存亡

网上有句话很火,“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句话是小米雷军说的。

所谓战略,简单粗暴来说,就是拟定企业未来要走的方向。

今天我国的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不是微观的战术失误,而是不可控的宏观环境造成的。

生死存亡、大敌当前,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公司的战略。

1:先节流后开源

首先,假如你的公司是因为外来者削价而面临亏损或赚幅断崖式下跌,我劝你尽快节流开源,狠下心来削减开支甚至精简员工。

先活下来!

不要抱着侥幸心理

不要抱着市场不久会回温,春天就降临的侥幸心理。

因为你若抱着这种中奖的想法拖得越久,你的亏损就越大。

这是我惨痛的经验之谈,我们必须静极思动,减压后,思路清晰,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公司精简后,好好策划开源的方案。

想想什么是公司的专业,和你个人特别擅长的事。

其实假如你的专业做到极致,你也许能找出同行想做却做不到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便宜没好货,但如何做到不牺牲品质的情况底下,做出相对便宜的产品,让你的受众埋单?

我的意思是用二流的品质,卖四流的价格,这也是优衣库的经营策略。

我们对包袋的专业,让我看到这一个痛点!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举措,极度竞争分散了我们的市场份额,我们也只能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而我个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人脉比较广,所以在开拓新领域的选择就比一般人多,执行起来也比较轻松和有绩效。

转换赛道,也许是一个选择。

2:借力

朋友从事餐饮业多年,疫情后励精图治非常努力地追回失地,他开拓新品牌和扩展新品类,并希望筹募资金在短期内把公司上市。

他问我的看法。

我说公司有上市的梦想绝对是好事,但假如能借助外力,把获利能力提升,让公司更“性感”,募资就比较轻松。

我这位老友擅长烹调食物,众所周知开餐厅是一个非常繁杂的生意,举凡装潢、食材、厨师每一样都劳师动众、费心费力。

我建议他借助外力,和一些擅长调配饮料的人合作,开发一些饮料让盈利最大化,因为饮料的利润,比食物高得多,而且赚得更轻松。

竞争激烈的市场有一个特点(我不想说“好处”),就是总会有人为了生存而想尽办法研究出新的东西,所以花一些时间心思,你能找出一些爆品来跨界合作达到双赢!我身边这类人多的是!

3:打造爆品

朋友开了一家健康食品公司,也许是生意模式不够成熟,又或者产品推广不力,经营得非常吃力。

我曾经在我过去的专栏提及,最有效的生意模式其实是抄袭,不过,不能像强国企业那样原封不动地山寨。

最高招的抄袭,其实是似曾相识,但又说不出所以然,因为我们抄的是它的精髓。

我建议他参考一个同行的生意模式,就是提供有兴趣创业的社会大众一个生意机会,公司负责产品开发和销售培训,包括如何利用社媒推广业务,代理只需专心销售,成交后的产品寄送均由公司负责,代理员几乎零风险,零库存,唯一的费用是推广。

但公司必须打造一款爆品来引流,而爆品也能够参考世界各地同业的畅销产品,现在的生物科技非常厉害,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任何产品,都能被制造出来!

所以,打造一款“signature product”(标杆产品),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最核心的要素。

突破一点,带动全面!

4:制造双赢

我认识一位年轻第二代,家族从事代理各国不同品牌水泵。这种生意的模式是重资产、重库存。

他担心中资来势汹汹,库存很快就不值钱,问我怎办?

我问他是不是需要很大的仓库,才能容纳这些各种机械设备?

他说场地和租金的确是一个头疼问题。

我向他提供一个双赢模式:

找出他的几个核心代理谈合作,他提供产品,对方负责展厅、租金和销售人员,而他也把佣金提成增加,以激励代理们的团队。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反正他的产品放在仓库也是闲着,没法带给他任何价值,更何况仓库的租金也不便宜。

我提供他这个一石二鸟的方法,他执行了6个月,昨天和他吃饭,他说几乎每一个参与的代理都赚钱,大家开心的不得了!他的存货也出得很快,一举两得!

朋友说你那么多想法和点子,不如改行做企业顾问?

我说耍耍小聪明我还行,做咕噜(Guru)我真的没有那个能耐!

退堂!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