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在地感恩不靠外援/胡逸山博士

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上任后明显地走向闭关政策的方向,上周本栏开始探讨美国在经济上(以至政治上)的孤立主义之源起。

不知大家知晓美国在每年近年底时的感恩节吗?



这个美国独有的节日,对美国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圣诞节还重要,也是一个家人挚友团聚的好日子。

感恩节起源于当年主要来自英国,也有一些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清教徒们,在登陆北美后开始建立一个又一个的“驻扎地”。

当时还不能说是殖民地,因为还不是有英国官方管制、特许或赞助的,在很大程度上如前述反而是为了逃避英国官方的压迫而漂洋过海来建设的。

他们在周边耕种、畜牧等来过着彼等认为符合彼等特别清廉、又清高,而且朴素的生活。

在当时的北美洲,主要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这些清教徒们的驻扎地,当然也算是“侵占”了印第安人的地盘。



然而,这些清教徒们爱好和平的态度(起码当时当地是如此),竟也促使彼等与印第安原住民的和睦相处,未有太多太大的冲突。

有一年,清教徒们的农作物歉收,几乎面临严峻的饥荒考验。

而英国方面先别说官方不管这些“叛逆”的清教徒们的死活,在当时相对当下的落后通讯与运输能力,要把饥荒的讯息转达到英国就不容易了,更从何谈起要英国方面组织庞大的越洋济救行动呢?

所以,请教推们压根儿不能期望来自祖家的援助来渡过这歉收的难关。

眼看这些北美新移民们就要活生生地被饿死了,其实在旁早已窥视多时的印第安人,却选择不乘机发动攻击,乘新移民们因为饥荒羸弱而把他们杀个清光、或赶离北美新大陆。

反之,印第安人从自身相对还可以的收成里,凑成大批大批的粮食,直行运到新移民们的驻扎地闸前来敲门救济。

受宠若惊而又饿了肚子多时的清教徒们,也顾不得什么猜忌,而欣然接受印第安人的救济。清教徒们与彼等的印第安“及时雨”友人们共享美食的画面,也成为日后美国艺术作品的其中一个重要题材。

自力更生最重要

清教徒们对印第安友人的心存感激,也就演变成美国之后的感恩节的来源。感恩节的典型节庆食品,如烤火鸡、蔓越莓酱、玉米棒等,也都起源于当时的动植物收成。

也就从那时候起,美国人开始认为,得以在美洲自力更生最为重要,要依靠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援助,即便是来自宗主英国的,也还是不切实际。

美国孤立主义的种子,也许也在那时开始在彼等的心田里被播下了。

反应

 

财经

脱英离欧塑造美国之本/胡逸山

要更为基本地理解为何美国不时“爆发”与踏入在国际政治上的孤立主义,以至伴随之而来的经济上的闭关主义,就如当下的特朗普政府看来向着这方向越走越远般,可能还是要略为理解北美洲的近代历史与美国的建国史的。

我们常谓“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然而说得更贴切点,出生于意大利日诺亚的哥伦布当年率领西班牙的船队“发现”的主要是中美洲的一些岛屿,而不是北美洲大陆。



而且西班牙过后陆续占领的殖民地,主要也是在中南美洲,而不是后来更为蓬勃发展的北美洲。

在约500年前,英国出现了一批所谓的清教徒(Puritans)。

这批人来源于之前德国的马丁路德牧师所旋起而在欧洲开始盛行的宗教改革,力图否定天主教教会在人与神之间“中介”的“神圣”地位以及教会更为世俗的无上政治、经济与社会势力。

但他们在宗教实践上可谓极为“原教旨”,如在生活上力求回归千年经典里圣贤们一心向主的朴素与虔诚程度。

这些清教徒们一方面当然不肯受制于罗马的天主教教皇,但另一方面也不肯尊奉之前英皇亨利八世脱离天主教而创立的英国国教会。



弃英国赴麻省

在英国,这批清教徒在宗教高于一切的那个年代当然也就受到英国官方某种程度上的宗教迫害,要强迫彼等改奉英国国教。

彼等因此而萌生去意,要寻找一片得以让彼等自由信仰的乐土。

然而,彼等在欧洲大陆的同信们其实在欧洲各国也多多少少面对相似的被天主教与主流新教“两面夹攻”的窟境。

在这种两头不到岸的凄惨现实,首批如此的英国清教徒,毅然选择投奔怒海,乘坐“五月花号”横越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来到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也称麻省),在当地建立了根据地。

特朗普政府在经济上的闭关主义,看来越走越远。

奠定移民国家特征

这是为近代北美洲殖民史的开端,也奠定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特征。

自此,北美洲成为英国与欧洲各地不只是清教徒们,而是更广泛的(非天主教)新教徒们移居的理想地。

所以,一面虔诚侍主、一面努力奋斗(当然也包括赚钱)的所谓新教道德(Protestant ethics),也就成为后来美国的主流思维。

而英国当局也还是很机灵的,一看到在北美大陆上有了些主要还是英国移民的大小聚落(说是市镇可能太“沉重”,因为还没如此成型),便也毫不客气地越洋过来,把后者重整了一下。

这包括从荷兰人手里把纽约“弄”过来等,赫然在北美大陆上搞出约十三个殖民地来!这一来也就埋下了以后美国独立战争的种子。

胡逸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