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特朗普正扼杀美元吗?/本杰明科恩

圣芭芭拉—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元一直被视为金融界的终极避风港。没有任何一种其他货币能够为积累的财富提供如此程度的安全和流动性。在此前的危机时期,惊慌失措的投资者和审慎的央行都竭尽全力囤积美元计价资产,包括美国国债。这一幕可能不会再发生了。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混乱的管理严重损害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自从在数以百万计的幽灵人群(phantom crowd)面前宣誓就职以来,特朗普向一个又一个政府开火,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和德国等盟友。



最近,他又与朝鲜独裁者金正恩交上了火,将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

美元即将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全球投资者会继续把钱放在一个领导人以“火与怒”的威胁公然挑衅隐秘王国的国家,还是会转向别处寻找金融避难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元的安全性还从未受到如此怀疑。战后时期,美国巨大而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人们提供无与伦比的流动性。并且美国还拥有支配性军事实力,因此也能够确保地缘政治安全。



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适合提供能满足全球金融体系需求的安全而灵活的投资级资产。2012年5月,纽约投资策略师凯西·琼斯(Kathy A. Jones)对《纽约时报》说,“当人们担心时,所有的路都指向美国国债。”

“特朗普动力”效应逐渐褪去,对美元的信念也随之疲软。

市场恐慌美元受宠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所有人都知道金融危机和随后额衰退肇始于美国,并且指责美国导致了全球经济几乎崩溃。但是,哪怕在危机最严重的时期,资本仍然蜂拥涌入美国市场,使得美联储和财政部能够实施应对措施。

光是在2008年的最后三个月,美国资产购买量就高达5000亿美元(约2.14兆令吉)——比前九个月的购买量提高了三倍。美元没有贬值,反而升值了。美国国债市场成为极少数仍然能够平稳运行的金融部门之一。即便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因为2011年年中美国政府短暂地关门而调低美国国债的评级,外部投资者仍然不断地买入美元。

十年前美元需求激增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完全是拜恐慌所赐:没人知道情况会坏到什么程度。今天美国和朝鲜之间不断升级的冲突也是如此。但历史会重演吗?投资者会再次涌向美元吗?

简单的答案是:未必。几个月来,市场一直在表明对特朗普的不信任。目前,对新危机的担心可能加速资本逃离美元,到时候,美国将不得不在潜在的军事冲突之外面对一场美元危机。

美元危机在去年11月特朗普出人意料赢得大选胜利后的几周里似乎可能性渺茫。事实上,到去年年底,人们预期特朗普上台后将出现大规模去监管、减税和以基础设施支出和增加眼看已经“耗竭”的军事支出为形式的财政刺激,由此导致的资本流入使得美元升值到十年多来前所未有的高度。投资者们相信,经济增长肯定会有所改善。

特朗普效应渐褪

但随着如今特朗普政府深陷各种丑闻,选举后的“特朗普动力”效应逐渐褪去,对美元的信念也随之疲软。

在特朗普执政的前200天里,美元贬值了近10%。

特朗普一直在发毫无意义的推特,而投资者一直在其他市场——从瑞士到日本——寻找其他安全港。

这一趋势在美国最近与朝鲜的冲突升级之前就已经出现,但一直没有掀起大动静。

现在,这个小波澜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洪水,给美元造成永久性伤害。

当然,特朗普政府可能正希望看到美元贬值,让其他资产来充当全球安全港的角色。但这样的算盘可谓毫无历史的长远眼光,也非常危险。

美元以其价值储存功能广受欢迎,这给了美国“嚣张的特权”。

当投资者和央行将财富换成美国国债和美国资产时,美国政府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花钱维系其在全世界的安全承诺,并为其贸易和预算赤字融资。

特朗普把他的交易手段带到了政治中,他似乎更关注拥有全球储备货币的成本,而不是优势。

但如果他必须担心资本外逃的话,就无从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而如果他必须调和负面的海外市场情绪的话,他就无法落实他的国内日程。

如果美国牺牲掉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伟大”就是无稽之谈。如果特朗普在测试美元方面走得太远,很有可能会追悔莫及。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www.project-syndicate.org

本杰明·科恩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外好使国内便宜?/胡逸山博士

美国候任(与前任)总统特朗普近日大放矢言,其中就提到假如一些国度尝试以其他货币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交易货币的话,那么他将捧出关税大棒,对彼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以100%的关税。

我之前曾详细谈到,为何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在美国权力分治体系下,可能未能全盘操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形同其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但起码在整体上会寻求偏低的美元币值,以便促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上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来完成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

那为何特朗普一方面不介意美元币值的走低,但另一方面又那么介意美元是否维持作为国际上主要交易货币的独特地位呢?这主要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经济逻辑上的冲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这得从何说起呢?可能先从本地社会说起吧。大家在本地社会生活里,坦白说通常对马币币值的高低走向,有着在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偏颇。

当马币走高时,我们一片欣喜若狂,尤其是如当下般年底学校放假,大家携老扶幼到外国度假时,马币得以兑换更多的当地货币,花起来当然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譬如得以血拼更多的当地商品等。

即便没有出国旅游或送孩子到外国念书(也就必须兑换马币来缴付彼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高币值的马币也意味着进口到本地的商品会显得更为便宜(相同数额的马币得以进口更多商品)。

经济社会微妙偏颇

有钱人买时装、香水等奢侈品会更便宜,但连中低收入群体者购买一般的日常用品、食物等也会更为便宜,因为在本地许多这些商品也是进口的。

所以大家在社会经济认知上,都有一个微妙的偏颇,认为马币币值高就很好,政府就显得有“做事”,有把马币币值往高处推。

反之,如果马币走低,出国旅游时的花费就更高了,孩子的外国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更高,搞不好还要好像当年家长自身在外国念书时般,到当地唐人街的华人餐厅打工、洗碗碟、抛大镬、捧餐送外卖等,我见犹怜,令从小宝贝爱儿爱女的家长们心疼不已。

家长们心想新一代的海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还不如旧一代,而那都是马币低迷所闯出的祸,那当然义愤填膺,大骂政府无能了。

即便未能负担得起孩子出国念书,甚至也没能出国度假的中低收入群体们,也必须忍受马币低迷所带来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必需品的价格的相应上涨,当然也是怨声载道,迁怒于政府为何不设法把马币币值提高了。

急功近利主流文化

在如此的一片马币币值高企好、低迷坏的认知偏颇狂热里,合理马币币值走低的优势,是很难被本地主流社会所欣赏的。

如更低的马币,理论上是能帮助本地的出口商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能卖出去,如此也就更能带动本地的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经济动力的。

当然,极为讽刺的是,撇开高科技产品不说,本地出口虽多,但进口也很多,甚至更多。而低企的马币,虽然会导致进口商品更为昂贵,但也就变相地鼓励本地必须更为迈向自给自足的经济韧性,自己做来自己用,就无需依赖进口了。

但在本地一片急功近利的主流文化思维下,什么长期竞争力、韧性等通常都抛在脑后,而要马上看到“出国钱好使,本地物价低”的成绩了。以后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