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包装打造爆品!/拿督刘明
我每次到中国或台湾,那里的朋友一定会以包装精美的中国茶叶当伴手礼送我,而我从来就不去注意这茶叶的品牌是什么,因为包装虽然美轮美奂,但几乎都千篇一律!
更何况我们喝茶,从来就不理什么品牌,只认茶的种类如铁观音、大红袍、普洱等等。
中国人是喝茶的鼻祖,但千百年来茶这行业一直都是品类多品牌少,没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代表性茶品牌。不像英式红茶,至少有一些叫得出名字的品牌如立顿、Boh tea等等。
2018年,中国茶叶国内消费总额达到2661亿人民币(1569.99亿令吉),但行业内营收超过1亿人民币(5900万令吉)以上的企业,不超过20家。
很多悠久历史的传统老字号制茶企业,也因为行业的局限性难以形成规模。整体而言,中国茶品类和场地品牌还真不少,却严重缺乏具代表性的茶品牌。

小罐茶跳脱传统
2014年就有人看到了这个商机,把中国茶当一个品牌来经营。这人来头不小,他曾经先后打造如背背佳、8848钛金手机,销售额都在10亿人民币(5.9亿令吉)以上。他叫杜国楹,如今财富累积已超过10亿人民币。
杜国楹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茶叶从农产品升级为快消品(我们俗称的fmcg),让喝茶变得简单,就像我们喝星巴克咖啡一样。
当然我相信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时间、方法不对,让理想不疾而终!
他“用创新理念,以极具创造性的手法整合中国茶行业优势资源,联合六大茶类的八位制茶大师,坚持原产地原料,坚持大师工艺,大师监制,独创小罐保鲜技术,共同打造大师级的中国茶!”
这品牌就叫“小罐茶”,它脱离了一般茶叶的传统锡纸的小包装,而改用类似我们平时喝咖啡的咖啡胶囊,只是他把塑料胶囊改为吕罐,比我们熟悉的咖啡胶囊更高级抢眼!
他的“一罐一泡”让出差或旅行,还是朋友们相约见面,随时都可以泡个好茶,非常方便。
这种非常“潮”的喝茶体验,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埋单,因为小罐茶提升了喝茶的层次。
5星级购买体验
同时,杜国楹把卖茶的门店叫茶库,标杆红酒的酒库。
茶库展示产品的方式也像展示雪茄或红酒一样,让买茶的顾客享受5星级的购买体验,理所当然也让产品价格和销售倍增!
茶库有类似品尝红酒的吧台,在那里品尝一杯我们从小非常熟悉的茶饮料,就恍如品尝一杯香浓的红酒一般浪漫!
小罐茶价格当然不便宜,我算了一下,入门配套一盒有10罐要价480人民币(283.2令吉)。一罐重4克够冲一泡,也就是48人民币(28.32令吉)一杯!
小罐茶就这样攻入那些想喝好茶的消费者心智,并制造了年收入超过20亿人民币(11.8亿令吉)的大企业!
品类爆品专家胡隽老师非常推崇小罐茶的商业模式,我们让他点评小罐茶有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胡隽老师点评:3点值得学习
小罐茶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主要有3点:
借鉴1:识别增长动力
传统增长认为,产品需求是推动增长的关键,所以为了增长,会推出更多新品推动增长,但这是错的。
随着选择暴增,顾客常常不知道选哪个,重点来了:真正的增长动力来自降低顾客决策成本,简化选择就是降低决策成本的重要方式之一(注:更多降低决策成本方式会在后续点评分享)。
对于茶叶产品来说,顾客面对各种复杂难懂的茶种,不知道选哪个茶好,小罐茶用一个小罐子,让人记得住,简单直观的选到好茶。
用简化选择推动增长,不只在小罐茶,从苹果的ipod、ipad到Costco的精选超市、都没有推出更多产品,而是简化选择实现良好增长。
借鉴2:包装开创新品类
不少老板说的品类是行业品类,却不是顾客能接受的心智品类,比如家电是行业品类,但没有人会说:去买家电!但会说:去买空调!这就是顾客的心智品类,因此,我们要从顾客心智角度来开创新品类。
包装是创新品类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罐茶用小罐开创高档商务茶新品类、燕之屋用碗装开创即食燕窝新品类、遇见小面用红碗开创重庆小面新品类。
各行业都有用包装开创新品类的战略机遇,但如果违背顾客心智,花大钱去创新设计,比如HTC不做手机后,转型推出VR眼镜,结果销售不理想甚至亏损出局。
借鉴3:找到场景落地
在开创新品类后,找到符合品类的应用场景是深入人心、做大品类的重要运营之一。
比如小罐茶作为高端商务茶找到接待贵客这个重要场景,提出“贵客到,小罐茶”的消费主张,让顾客在接待贵客时,会快速激发购买需求,首选小罐茶,从而提高这个品类的消费频次。
而我们看到不少品牌,忽视给自身品类寻找应用场景来扩大消费,反而延伸产品线,比如上个星期本栏提及的“凡客诚品”,不去深挖衬衫的应用场景,却胡乱延伸产品线,从家居到化妆品都做,白白错失了持续增长大好局面。
喝茶虽养生 容器要注意 1包装增罹癌及心血管风险
(台北23日讯)台湾胸腔暨重症医师黄轩表示,研究发现,塑胶制品产生的塑胶微粒广泛存在于食物、饮水,并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与癌症发生率,要避免除建议少喝瓶装水少吃贝类外,也要避免使用尼龙、PET制成的高级茶包,以免释出塑胶微粒到茶水中,改用散装茶叶或无漂白的纸质茶包,会相对安全。
黄轩在脸书粉专PO文指出,已有许多科学证据显示,塑胶微粒对健康的风险,包括影响消化、内分泌、免疫系统,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与癌症发生风险,该如何避免吃进太多塑胶微粒?建议可做到以下6点。
■避免使用塑胶瓶装水:研究显示,瓶装水中的塑胶微粒含量远高于自来水,一项研究发现,每罐瓶装水平均含有数千颗塑胶微颗粒,建议改用玻璃瓶、不锈钢水瓶或滤水系统,少喝瓶装水。
■慎选奶瓶与儿童餐具:研究指出,婴儿用塑胶奶瓶,在高温沖泡配方奶时,会释放大量塑胶微粒,尤其是聚丙烯(PP)材质,建议优先选择玻璃奶瓶或硅胶奶瓶,避免用塑胶瓶长时间存放热饮。
■加热不用塑胶容器:研究发现,微波加热塑胶餐盒会导致更多塑胶微粒释放,特别是PP、PET、PS材质,建议改用陶瓷、玻璃或不锈钢容器来存放与加热食物,减少塑胶接触高温的机会。
■选择不含塑胶的茶包:近年研究显示,一些高级茶包,例如尼龙、PET制成的透明茶袋,会释放大量塑胶微粒到茶水中,选择散装茶叶或使用无漂白纸质茶包,减少塑胶溶出风险。
■减少吃海鲜,特别是贝类:研究指出,贝类例如牡蛎、蛤蜊、淡菜,可能是塑胶微粒的高风险来源,因为它们会过滤并累积环境中的塑胶微粒,建议适量摄取,并选择较低污染风险的鱼类。
■使用过滤系统:自来水也可能含有塑胶微粒,部分高效滤水器,例如活性碳滤芯、逆渗透滤水系统 RO,可有效去除水中的塑胶微粒。
黄轩指出,玻璃是他最推荐使用的容器,因为化学性质稳定,不会释放微塑料;不锈钢容器耐热、安全,但需避免酸性饮品长时间存放,避免金属溶出;陶瓷容器适合热食与饮品,但需确认是否使用无铅釉料;至于硅胶容器比塑胶安全,但仍需选择食品级硅胶,避免劣质产品。
新闻来源:中时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