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美元趋软推动令吉反弹/白文春

法国即将于5月7日举行的总统选举,马克龙及勒庞将一决高下,而普遍预期,亲欧的马克龙胜算较高。

这激励欧元大涨,也相应的拉低了美元。与此同时,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经济扩张政策遭遇挫折,落实各项竞选宣言时却屡次受阻下,投资者对特朗普的期望已大为降低,而美元也因此面临更大下调压力。



结果,自去年12月以来,美元兑各主要货币汇率下跌了约3%。

美元的疲软也导致本区域各国货币相应扬升。

美元的疲软也导致本区域各国货币相应扬升。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正是我们的马币。令吉兑美元汇率去年最低写下4.49后,于上月25日大幅回升至4.36,前后扬升约3%。

其实,令吉回升并非什么重大惊喜。我曾在本栏指出,随着市场已消化美国3月升息的因素,令吉将会获得良好扶持。

特朗普无法顺利推行多项政策,令市场大失所望,拖累了美元下跌,也进一步助长了令吉的涨势。



然而,令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预料有限,因为美国联邦储备局或将在6月14日的下一次会议上进一步升息,除非美国经济今年首季增长率大幅放缓,促使美联储放慢进一步升息的行动。

目前,市场仍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下一次会议中宣布再加息0.25%,将美国基准利率推高至1.25%。

因此,我相信随着美联储6月份会议跫音日近,市场将重燃美国短期内再升息的预期。

不仅如此,市场还预期,若接下来美国的经济数据依然亮丽,美联储还会在9月或12月的会议中再次升息0.25%。

国行升息空间不大

回头看大马,我相信,基于国内需求不强,国家银行升息的空间不大。

尽管3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俗称通胀率)于今年3月按年增长5.1%,创下8年新高,但这主要燃油价格调涨后,物价普遍上扬的成本因素推高。

因此,国行不太可能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压力。

整体上,国行隔夜政策利率今年内预计将企稳于现有的3%水平。

这显示,大马与美国债券殖利率的差距预料将进一步扩大,促使大马债券对外资吸引力欠缺,这也将进一步削减外资在我国固定收入投资工具的投资部位,而这将预料导致令吉面对一些下调压力。

外资于今年3月加速抛售大马固定收入投资工具。今年首两个月,外资沽售总额40亿及70亿令吉的大马固定收入投资,但到了3月,数额大增至260亿令吉。

债券届满令吉承压

外资持有的大马政府债券届满,是外资大举出货的主因之一。今年首季,有一批总额约220亿令吉的大马政府债券到期,其中部分是由外资持有。

此外,国行数据显示,今年8月至11月期间,将有另一批总额约480亿令吉的政府债券将会到期。

尽管我并不确定,这批债券有多少金额是外资持有,以及他们会否在债券届满时悉数出货,但肯定会让令吉面对更大下跌压力。

回溯过去几年,有两大事件导致外资大举抛售我国固定收入投资。

第一次是国际金融海啸期间,外资在大马固定收入投资的持有比重于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的短短一年内剧减 67% 或840亿令吉。

第二次是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之际,美国开始手缓量化宽松及重新升息,外资于2014年7月至15年8月的13个月内,削减大马固定收入投资23%或590亿令吉。

这一次,由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美联储今年3月升息,外资于去年8月至今年3月的短短8个月内出货28%或690亿令吉。

由于特朗普落实政策上屡次遇挫令市场失望,加上美元转弱,未来数月外资料将继续抛售大马债券,但卖压及数额料将较小。

不过,由于上述提及的今年8月至11月另一批大马债券届满,届时外资在今年第三季末至末季季初期间再次大举抛售大马债券,令吉料将再次受压。

无论如何,我不认为,届时令吉面临的卖压不会犹如去年杪般严重。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外好使国内便宜?/胡逸山博士

美国候任(与前任)总统特朗普近日大放矢言,其中就提到假如一些国度尝试以其他货币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交易货币的话,那么他将捧出关税大棒,对彼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以100%的关税。

我之前曾详细谈到,为何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在美国权力分治体系下,可能未能全盘操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形同其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但起码在整体上会寻求偏低的美元币值,以便促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上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来完成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

那为何特朗普一方面不介意美元币值的走低,但另一方面又那么介意美元是否维持作为国际上主要交易货币的独特地位呢?这主要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经济逻辑上的冲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这得从何说起呢?可能先从本地社会说起吧。大家在本地社会生活里,坦白说通常对马币币值的高低走向,有着在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偏颇。

当马币走高时,我们一片欣喜若狂,尤其是如当下般年底学校放假,大家携老扶幼到外国度假时,马币得以兑换更多的当地货币,花起来当然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譬如得以血拼更多的当地商品等。

即便没有出国旅游或送孩子到外国念书(也就必须兑换马币来缴付彼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高币值的马币也意味着进口到本地的商品会显得更为便宜(相同数额的马币得以进口更多商品)。

经济社会微妙偏颇

有钱人买时装、香水等奢侈品会更便宜,但连中低收入群体者购买一般的日常用品、食物等也会更为便宜,因为在本地许多这些商品也是进口的。

所以大家在社会经济认知上,都有一个微妙的偏颇,认为马币币值高就很好,政府就显得有“做事”,有把马币币值往高处推。

反之,如果马币走低,出国旅游时的花费就更高了,孩子的外国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更高,搞不好还要好像当年家长自身在外国念书时般,到当地唐人街的华人餐厅打工、洗碗碟、抛大镬、捧餐送外卖等,我见犹怜,令从小宝贝爱儿爱女的家长们心疼不已。

家长们心想新一代的海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还不如旧一代,而那都是马币低迷所闯出的祸,那当然义愤填膺,大骂政府无能了。

即便未能负担得起孩子出国念书,甚至也没能出国度假的中低收入群体们,也必须忍受马币低迷所带来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必需品的价格的相应上涨,当然也是怨声载道,迁怒于政府为何不设法把马币币值提高了。

急功近利主流文化

在如此的一片马币币值高企好、低迷坏的认知偏颇狂热里,合理马币币值走低的优势,是很难被本地主流社会所欣赏的。

如更低的马币,理论上是能帮助本地的出口商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能卖出去,如此也就更能带动本地的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经济动力的。

当然,极为讽刺的是,撇开高科技产品不说,本地出口虽多,但进口也很多,甚至更多。而低企的马币,虽然会导致进口商品更为昂贵,但也就变相地鼓励本地必须更为迈向自给自足的经济韧性,自己做来自己用,就无需依赖进口了。

但在本地一片急功近利的主流文化思维下,什么长期竞争力、韧性等通常都抛在脑后,而要马上看到“出国钱好使,本地物价低”的成绩了。以后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