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证监会看情况惩戒/陈金阙

上期说到超过5%的大股东(Substantial Shareholder)的信息披露,感谢《南洋商报》继续跟进和报道更多关于这类的新闻。

广泛的回应是觉得错就是错,不管如何解释,触犯法令,就是触犯法令。



早呈报免遭开刀

虽然有报章提出除了官氏,也有许多大股东一样触犯这条法令,但是你比我错多一点,还是我比他错少一点,并不能成为开脱的理由,关键在于当局要不要秋后算账而已。

当然,如果当事人基于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导致必须延迟呈报,那还情有可原,不过,当事人也应该尽早呈报,以免被当局拿来开刀。

那么,也有人问,到底触犯了这个法令,有什么惩罚?



根据大马1998年证券业(大股东持股报告)条例(Securities Industry(Reporting of Substantial Shareholding) Regulations 1998),任何无法符合上述呈报条例的投资者等于触犯上述条例。

而惩罚方式可以参考证券行业法令第123部分,一旦罪成,罚款不超过100万令吉,或坐牢不超过5年或两者兼施,而违规罚款可至每日5万令吉。

不过,个人觉得证监会也可能看情况而定,施以口头上的谴责,或保持沉默也不一定。

交易显著股权应即时呈报

这里也提一提两宗个案。几年前收购国马集团(KOMARK)显著股权的林氏,在本月宣告完全脱售手上12.5%股权,脱售日为5月12日,呈报日为5月16日。

观察他身为大股东的其他买卖行为(例如奇新(KHEESAN)),通常也在一星期之内完成呈报。

或许有人会解释为这是个人的股票交易行为不大一样,但他的确为私人投资者的呈报行为树立了好榜样。

截稿之前,一位砂拉越朋友致电来畅谈砂州选后局势,谈话中提到大股东呈报股权之事,他对我们的不敏感颇为失笑,叫我去阅读一家公司年报。

这家公司,是现在炒得火热的怡丰国际(VIVOCOM),前身为INSTACOM。如果大家有空,可以去大马交易所网站阅读它的2013和2014年报股东分析一栏。

交易所未出手

在2013年报第77页,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大股东Ngu Sing Hieng的股权为6.67%;2014年报第88页,他不在大股东行列;在第89页,可以看到他的股权减少到4.6%,不再是大股东,不过股票数额不变。

而从2014年5月5日至2015年4月28日公司文告里,我们没有看到他向马交易所作出呈报。

很显然,股额没变,但股权冲淡到5%以下,这是技术问题,但是,他还是应该及早呈报。

结果他没有,交易所不晓得是忽略了,还是保持沉默,也没有出手。

反应

 

名家专栏

金融网红成年轻人新偶像/麦传球

成为网红或意见领袖(KOL)的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显著变化。

最初,个人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建立影响力,围绕一般话题吸引广泛受众。这些早期的网红往往专注于生活方式、娱乐和个人品牌,通过与粉丝的真实互动与内容分享建立连接。

近年来,网络红人的领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网红开始专注于特定的行业。健康、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意见领袖逐渐崛起,他们提供的观点和洞察力,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内容,而是深入到高度专业化的领域。

例如,医学领域的网红,在教育公众健康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分享从心理健康到新治疗方法的见解;而投资领域的网红,则成为引导观众了解股市趋势、投资策略和个人理财建议的关键人物。

这一变化突显了专业化和专长在网红发展的重要性。如今的顶尖网红,不仅仅是有魅力的人物,他们是行业中的可信声音,提供深入的知识和见解,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无论是引导股票投资、分享最新的健康趋势,还是在众多领域提供专业建议,网红已成为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金融领域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交媒体已成为财务建议和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金融网红”(即“Finfluencer”)涌现,他们通过分享投资策略、股票建议和财富增长方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

这些网红中,有些确实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内容,但也有一些缺乏专业资格,可能误导追随者参与高风险投资。对于追求财务独立的年轻人来说,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并做出明智的决定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金融网红的吸引力、潜在风险,并为年轻人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1.金融网红的吸引力

金融网红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内容,和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吸引年轻观众。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包括:

●易于获取:金融网红通过Instagram短视频、TikTok和YouTube教程,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分解为简单易懂的形式。

●激励性内容:许多网红展示成功案例、奢侈品和全球旅行的生活方式,吸引那些渴望财务自由的年轻人。

●同伴影响力: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效应,朋友或熟人追随某位网红时,会鼓励他人效仿。

●信任感: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网红经常以“白手起家”的形象出现,使他们的建议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2.追随金融网红的风险

虽然金融网红的内容容易获取且令人向往,但年轻人必须保持警惕,以下是需要注意的主要风险:

●未验证的资质:许多网红缺乏正式的金融资格或经验,其建议可能具有误导性。

●高风险策略:一些网红推广高投机性投资,如加密货币或杠杆交易,却没有完全披露相关风险。

●利益冲突:网红可能因推广金融产品而获得佣金,导致建议存在潜在偏见。

●“错失恐惧症”(FOMO):网红常通过心理暗示制造紧迫感,诱导追随者做出冲动的财务决策。

●缺乏监管:在马来西亚,尽管证监会监管某些投资平台,但许多网红仍在不受监管的环境下运作,增加了受骗风险。

3.提高年轻人财务素养

为了有效应对财务建议的挑战,年轻人必须优先提高财务素养:

●利用免费资源:例如证监会的“InvestSmart”平台,提供可靠的财务教育工具。

●参加讲座和研讨会:例如AKPK(信贷咨询与管理机构)经常举办面向年轻人的财务教育讲座。

●关注可信来源:优先选择获得认证的财务规划师(CFP)或持牌投资顾问发布的内容。

4.了解监管环境

在马来西亚,证监会在保护投资者免受不受监管的财务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键措施包括:

●牌照要求:提供投资建议的人士,必须持有资本市场服务代表许可证(CMSRL)。

●投资者警报:证监会定期更新未持牌实体和个人名单,提醒公众避免与他们接触。

●社交媒体监控:当局已开始监控社交媒体上的金融网红,以识别潜在违规行为。

然而,监管仍面临挑战,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全球性特征,使得执法更加复杂。年轻人应在投资前,验证任何财务顾问或投资平台的合法性。

5.做出明智财务决策

为了避免陷入财务陷阱,年轻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质疑信息来源:始终核实提供财务建议的网红的资质和背景。

●分析投资产品: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充分了解投资产品的风险、费用和回报。

●寻求专业指导:如果有疑问,咨询持牌财务顾问或机构以获得个性化建议。

●小额起步并分散风险:从可控的投资金额开始,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资产类别,如信托基金、产业投资信托(REIT)或定期存款。

●坚持纪律:避免因“错失恐惧症”或社交媒体趋势而冲动行事,保持长期财务规划。

金融网红无疑已经改变了年轻人获取和参与财务建议的方式。

虽然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灵感,但未验证的建议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带来了巨大风险。

随着数字时代模糊了真实专业知识与营销手段之间的界限,年轻人必须更加谨慎地看待这些现象。

笔者非常高兴看到KOL在金融市场的崛起,并能够吸引并教育年轻人,因为金融素养对于年轻人未来的财务健康至关重要。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