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退休校长打造养蜂园
冀筹资金穷乡授知识

新加坡目前只有3名养蜂人,张振雄是其中硕果仅存的一人。”

(新加坡18日讯)3年前到印度和缅甸旅行,亲眼见证养蜂业如何助人脱困,59岁小学副校长回国后申请提早退休,一手打造自己的养蜂园,希望通过开办讲座和售卖蜂蜜来筹措资金,有朝一日到国外传播养蜂知识。

这个名为“奇艺蜂园”的教育中心,位于义顺卡迪地铁站旁的甘榜校园,由张振雄(59岁)于去年12月创办。



拥有37年教育经验的他,20岁起开始执教,从普通教师升上体育部主任,离职前是柏盛小学的副校长。

记者日前走访奇艺蜂园,张振雄骄傲地说:“这是我现在的学校。”

3年前,张振雄到印度和缅甸旅行,目睹一些乡村地区的穷困潦倒,并得知当地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通过向人民传授养蜂技术,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印度和缅甸的许多村民和农夫,虽然辛苦劳作,但只赚取微薄收入。试想想,如果他们懂得一些养蜂技术、好好照料蜂窝,所采集的蜂蜜能助他们填补家用。”

因此,张振雄希望到缅甸开设养蜂培训中心,但他必须为此筹措资金,因此在2016年底毅然离开教育界,亲手打造自己的养蜂园。在蜂园里,张振雄既是养蜂人,也是学校校长、老师、校工和园丁。他除了售卖蜜糖,也向访客讲解有关蜜蜂和蜜糖的知识,希望消除人们对蜜蜂的误解乃至恐惧。



被螫伤无过敏反高兴

到澳洲学习养蜂技术,却在“拯救”蜂巢时被蜜蜂螫伤,张振雄不但不生气,反而为自己没有出现过敏反应而高兴。

张振雄受访时坦言,自己原本毫无养蜂经验,除了向知名养蜂人廖永祥学习,他也写信给了许多养蜂人,希望他们能传授技巧。

幸运的是,来自澳洲布里斯班的两名养蜂人愿意倾囊相授,邀请他过去“见习”。

“我还记得,其中一位养蜂人的家就位于布里斯班中央商业区,而他竟然在后院里养了两个蜂窝。这让我意识到,在城市环境内养蜂并非不可能。”

在澳洲,即使是布里斯班植物园这类公共场所也能见到蜂窝。张振雄说:“他们会竖起告示提醒人们避免接近,但除此之外,人类和蜜蜂是和平共处的。”

在澳洲学习期间,张振雄也担任助理,协助养蜂人“拯救”蜂窝,即将野生蜂窝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他说:“过程中,我虽然被蜜蜂叮了几下,却感到高兴,因为我没有出现过敏反应,证明我的体质适合当个养蜂人。”

反应

 

优生活

【品味速读】养蜂让房产更易出售?

整理|吴梅珍 

如果你正苦恼家有蜜蜂筑巢,正烦恼、千方百计要铲除,请你动手慢一点,因你可能不小心铲除了一个“当今潮流”。没想到吧,真是颠覆三观,城市养蜂成了部分“豪宅”的附属品。

刚开始,城市养蜂只出现在酒店和办公室,如台北W饭店、美国希尔顿饭店(Hilton)以自产的蜂蜜入肴、化妆品集团欧莱雅(Loreal)、保险公司安盛集团(AXA)等。他们效仿巴黎都市屋顶养蜂公司Apiterra,以创造企业的绿色文化。

吸引高收入住户

后来,养蜂文化逐渐进化成房地产业者吸引高收入住户的最新策略。例如曼哈顿炮台公园区内待售的新住宅大楼The Solaire,就与养蜂服务公司Best Bees合作,主打屋顶上的蜜蜂花园。

The Solaire销售总监Aaron Goed宣称:“蜜蜂花园,让住户感受到个人化特色,以及绿色空间建立的特殊自然连结。”。

知名房地产企业杜斯特集团(Durst Organization)旗下住宅大楼The Helena,140坪的屋顶上,设有7个蜂箱,甚至请来专业养蜂人为住户采收,把蜂蜜装在罐子里。 

城市养蜂逐渐盛行除了人们可以吃到自产的蜂蜜,另一个原因是,蜜蜂是最重要的授粉昆虫,地球表面上六成以上花卉植物,几乎都靠它授粉,园区有蜂巢可引来鸟类丰富生态圈,增加植物开花,也可美化环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