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郑大禄带领BISON写下传奇

创业的道路向来荆棘满布,如果你是外行人,艰辛的程度更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BISON集团执行董事郑大禄,就属于后面这一类,从不懂到精通,从一无所有到本地第一,堪称创业传奇。

在1996年,月薪5位数的郑大禄,毅然放弃当时被视为“金饭碗”的科技业高职,出来创业,开设一家以售卖报刊为主的便利商店。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郑大禄带领的BISON集团已经站稳脚步,旗下的myNEWS.com品牌,拥有255家分店,近期也通过上市筹资,以便迈向另外一个更高的层次。

然而,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郑大禄是如何从零开始的。

本期《财经周刊》带领读者窥探这家在国内已经成名的便利商店,追溯郑大禄这20年来发展事业的酸甜苦辣。

郑大禄

郑大禄勇敢换跑道创业

我们凡是经过车站、购物广场,或是住家附近,都能够看到myNEWS.com便利店,为客户提供报刊、食物、饮料以及其他用品,发挥极大的便利功能。



创办人郑大禄,当初放弃5位数的月薪,毅然投入卖报刊的行业,他所面对的反对声浪及障碍可想而知。他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56岁的郑大禄,是创建BISON集团的灵魂人物,目前在公司担任执行董事。

郑大禄在1985年,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取得电脑科学学士学位。

这所大学的吉祥物是美洲野牛(Bison),或称犎牛或美洲水牛,它是北美洲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更是全世界最大的野牛之一。

郑大禄描述,当时在校园的任何活动和角落,都可以看到美洲野牛图案出现在活动旗帜或徽章上。

“美洲野牛体型非常强壮,它象征强大和稳健,这也是我用它作为公司名称的原因。”

完成学士课程后,他在1985至1996年投入IT领域,成为银行应用系统和主要框架系统的程式设计员,负责电脑网络和系统支援,也参与发展电脑网络复原计划。

期间,他又回到母校,于1992年完成电脑科学硕士学位。

直到1996年创业前,他在职场上担任生产音响系统设备的相关部门总经理。

创建便利商店的起点,就从位于雪兰莪万达镇,当时新开张的万达购物广场(1 Utama)的一个空置店铺说起。

资金全自掏腰包
我和妻子在万达购物广场发现一间空置的店铺,位置不错,过后我们得知这店铺已有人租用,打算贩卖报刊,然而尽管购物中心已开张,店铺仍还没有开张。”
“在了解这家店铺和租户的状况后,我们有意接手。”
当时的郑大禄的住处和工作地点都在霹雳州,家乡则在爱大华。
“过后我们接到一通电话,得知我们获得了那间店铺的租用权,于是就开始了这门生意。”
可能读者会有疑惑:怎么贸贸然就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原本在科技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郑大禄,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跨越?难道没有考量到资历上的挑战吗?
对于这些问题,郑大禄的回答很简单:“我只是想要创出自己的事业。”
“当时我已计划辞退工作,出来创业,但也没有打算从事需要成本庞大的事业。”
“全部的初始资金,都是自掏腰包,用来支付租金和杂志定金。”

几经波折终见春天
郑大禄是个有故事的人,创业旅程面对来自家庭和事业的重重挑战,几经波折才取得现在的成就。
他也是感性的人,在专访过程中,每当谈及过去身边的至亲给予无条件支持时,郑大禄为了不让男儿泪再落下,而选择不谈。
“就这样,我们决定了开张第一家店铺营业!”
对他来说,是最喜悦不过的画面,心中充满了对未来业务发展的向往。
然而他们的举动,让家人感到疑惑,给予的反应都不怎么好。
试想想,从一个高薪的白领,在90年代领着5位数月薪,投入贩卖报刊的便利店业务,这是多么大的落差,面对的阻碍和质疑无法想象。
“从高薪的专业人士,变成卖报纸的人,不少家人劝阻我,包括我的岳母要求我的妻子,劝我回到原本的领域工作。”
对于来自加拿大百年大学的专才生换跑道,不只是身边的人想不通,连开张后的客户对他也摸不着头脑。
“我还记得在经营第一间店期间,一位时常前来光顾的老客户,在一次光顾完走出店门后,突然间转身回到我的店里,向我说了一句:我觉得你可以做其他比这门更好的生意。”
他继续描述,那位老客户提到,没有多少位华人从事“卖报纸”的生意。
“我猜对方的意思是,华人在经商上比较敏锐,因此,没有华人从事的行业,可能意味着没办法从中获得财富。”
现在看来,那位老客户似乎看走眼了。
即使面对身边任何一个人的负面评价,郑大禄都没有动摇过,反而更坚定的走下去。

家人实际行动支持

郑大禄在BISON集团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招股书推介礼致词时,忆起当年创业艰辛阶段,不禁流下眼泪。弟弟郑大文(右)上台安抚哥哥。郑大文也是BISON集团的营运总监。

郑大禄回忆说,家人虽然反对他开店卖报刊,不过,在店铺开张当天,仍然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他的决定,这段往事成为他心中最美好和最感动的回忆。

本月4日,郑大禄在万达酒店(One World Hotel)会议大厅,即第一家分店所处的万达购物广场附近,为BISON集团推介招股书。

他在现场致词时,提到了创业阶段的艰辛。

“各位,让我带你们回到这趟旅程的起点吧。我们夫妇俩以小资本起家,在1996年的圣诞节开张第一间店铺。”

“之所以选择在圣诞节开张,是因为那天为假日,能让更多亲戚过来协助我们……”

说到这里,忆起家人对他的付出,郑大禄忍不住在台上留下泪水,现场一片肃静,而他的弟弟郑大文则赶紧上台安抚哥哥。

然而在擦干泪水后,为了缓和情绪,他没有继续描述,跳过了演讲稿中的这一段:

“……我仍记得在那创业初期,我母亲帮我们照顾小孩,而现已去世的父亲在当时也尽可能过来协助,架起不少货架,而这些货架仍在一些分店中使用。可以说,没有家人的支持,绝对没有今天的成就。”

上市拟筹8868万

郑大禄(左5)携妻子林姣(左6),与公司高层和投行代表一同推介招股书。

BISON集团的主要业务,是在各大商场、公交车站等主要人流社区,开设便利零售商店,贩卖报刊、食品、饮料、香烟产品以及提供客户服务,如支付账单等。 

BISON集团也是国内第二大便利零售商店公司,排在大马7-11控股(SEM,5250,主板贸服股)之后。 

该集团的便利商店数量,占国内市场总数的8.6%,总营业额占国内相关领域总额的6.6%。 

旗下分店品牌包括myNEWS.com、newsplus、MAGBIT、THE FRONT PAGE,合计总分店达255间,其中myNEWS.com就占了223间。 

兼营WHSmith便利商店

BISON集团也在部分国内机场,经营WHSmith便利商店,目前共有8间。 

在所有255间分店中,其中201间设在中马区,雪隆区占其中的197间。 

目前,所有分店都是BISON集团直接拥有和经营。 

BISON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筹集8868万令吉,其中5000万令吉,或占总额的56.4%,将作为未来三年的资本开销,另外3223万令吉或36.3%为营运资本,剩余则为上市开销。 

而在资本开销方面,其中的3555万令吉,将用于增设新分店和提升现有分店。 

而另外的1445万令吉,则是提升公司在全国物流程序和信息技术的能力。

店面成本低加快业务扩展

记者透过BISON集团的招股书,与大马7-11控股在2014年的招股书做比较,发现两者在开设新分店成本方面,出现明显差别。

BISON在招股书中列出,每一间新分店的开张成本介于17万5000至25万,而大马7-11的则是20万令吉至30万令吉。

另外在店面翻新成本中,BISON的是每间约4万令吉,低于大马7-11的10万至15万令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相比大马7-11的规模,BISON旗下的便利店业务规模较小,但在成本低廉的优势上,料能加快业务扩展的步伐。

卖报刊系统化挑战大

谈到从第一间店铺至今的经营历程,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将“卖报刊”的行业系统化。

郑大禄指出:“开始接触这行业后,发现报刊销售领域毫无系统,非常凌乱,因此,系统化是这个领域必须克服的技术问题。”

出版商没标上条码

郑大禄也补充,目前还有不少报刊都没有标上条码(Bar Code),这也是便利商店业者至今面对的难题。

“条码能够为报刊贩卖商家或便利店业者更系统化地处理买卖,然而,有些报刊的出版商,却还未跟上市场的脚步。”

他也批评,有些大型媒体报章和杂志,无法从该刊物出版社中直接购得,这让便利店相关行业极为不便。

拟明年杪增115分店

BISON集团计划在2017年杪前,在国内增设115间新分店,以及放眼在北马或南马增设一个新物流分销中心。 

郑大禄说:“据独立市场研究Smith Zander的数据,在泰国和新加坡,每100万人口中,分别拥有145.2间和162.2间便利商店,这平均数据都比我国的135.1间来得高,因此国内仍有增长空间。” 

而谈到新物流分销中心时,他不愿透露具体位置,但他认为,若比较人口情况和消费水平来看,半岛南部的市场,比北部更有潜在发展空间。

不过,郑大禄并没有打算将南部如柔佛州,作为进军新加坡市场的“跳板”。

他解释,无论在人口结构、营运、员工成本及市场情况,新加坡都和我国不一样,因此,将继续专注发展西马市场。

交通基建欠善 暂不专注东马

相对于西马的拓展计划,BISON集团在东马则相对冷淡,只有2家myNEWS.com在砂拉越经营,另外还有1家WHSmith在沙巴,整个东马就只有3间分店,对公司的营业额贡献和很小。

公司在8年前进驻东马,但至今仍只有3间分店,这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沙巴的机场便利店外,砂拉越的分店都开设在购物商场内,没有在店铺开设;另外还有不能不面对的障碍,就是物流问题。”

郑大禄解释,东马的交通基建不如西马完善,因此,无论在运输时间或资金成本方面,都无法完全控制。

除此之外,不少杂志和报刊的印刷厂都设在西马,若加上运输和其他开销,就能够解释BISON集团为何暂时不把重心放在东马。

灵活选地点开分店

BISON旗下拥有业务发展小组,不断寻找和研究不同的区域,包括针对特定的地方研究人口结构,深入研究当地的生活方式和购买习惯。

谈及选址,就不得不提捷运项目,BISON集团是否有计划在每个车站设立分店?郑大禄不愿透露更多详情,只表示“我们会根据步骤来寻求机会”。

捷运第一路线(MRT1)和第二路线(MRT2),合计共有67个车站,若BISON集团取得人流量高的车站位置开设分店,对业务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增长催化剂。

不过郑大禄补充,捷运车站地点不是公司仅有的发展方针。

“就算没办法在车站内开设分店,那也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在车站旁开设,所以地点的选择,可以是非常灵活的。”

分析员评价不一

尽管成为本地便利店品牌老大之一,然而,分析员对于这家公司的评价不一,打出的合理价格也出现不小的落差。

达证券提出了比IPO价格更低的92仙合理价位,这是依据该投行在2016财年的每股盈利预测4.6仙,以及20倍本益比计算出来。

分析员也提到,给予折价的合理价格,反映出BISON集团在市值以及净资产收益率上,比其他同行低。

该投行也指出,投资BISON集团存在数项风险,包括公司的利润容易被新开张分行所需的成本侵蚀、没有任何派息政策,以及零售领域竞争激烈等。

分析员也认为,若相比国内外便利商店企业,BISON集团的估值偏高。

达证券提到,虽然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对BISON集团以及其他便利商业者来说是利好,但由于目前的令吉对美元疲软,减弱了消费者的信心,因此,短期内料面对业务增长的局限。

另外,英特太平洋研究则乐观看待BISON的展望,预测2016和2017财年的净利,料分别增长23.7%和28.7%,并且将合理价格设在1.29令吉水平。

联昌国际投行研究也“卖花赞花香”(联昌国际投行是该公司上市活动的首席顾问、配售代理及承包商),认为零售便利商行业虽然竞争激烈,但不影响BISON集团在市场上的发展。

“相比起其他的便利商,BISON集团拥有广泛和具有战略性的门店网络,因此,我们没有过分担忧来自小型便利商店的竞争。”

联昌国际投行研究预测2016和2017财年营业额,分别增长22.9%以及28.2%,利息、税务、折旧与摊销前盈利(EBITDA),料分别增长32.6%和31.4%。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线上线下大小通吃 外资电商抢攻零售业

杂货零售“战国时代”(第二篇)

独家报道:李治宏

近期加入杂货零售业战围的不只是本地新业者,还有资金雄厚的外国财团。

不仅如此,就连疫情期间更红火的网购和电商平台零售业者也来抢滩,从线上走入线下,准备大举开设实体店和建立庞大销售网络后,再结合线上线下的优势来个“大小通吃”。

这将是一场集资金、市场定位、专业水平、物流配送网络、一条龙供应链等为一炉,错综复杂又火花四射的战役,而无论是本土或外资,大大小小的杂货零售业者正“磨刀霍霍”,准备在这个“战国时代”中迎接一场硬仗。

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尽管过去多年来,我们见证了一些零售业者退出市场,也有一些外资零售集团来了又走,但仍有不少外资零售钜子对大马市场“垂涎三尺”。

远的不说,去年疫情爆发至今进场的海外零售业者可不少,近期就有至少2大集团的登陆备受各方关注。

KK Mart集团业务营运控管高级经理李沾升就指出,除了至今已经开设2间分店的韩国CU,去年底刚完成收购英国特易购(Tesco)大马和泰国业务的泰国零售业巨擘卜蜂集团(中国称正大集团),是另一家来势汹汹,实力强劲的外资大户。

卜蜂集团已将大马74间特易购易名为莲花-特易购,让这家霸级市场以全新面貌出击。

以家畜业起家,如今业务已遍布零售、电信、产业发展、金融等多个领域,涉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聘雇20万名员工的卜蜂集团,在泰国拥有1万3000间7-Eleven、134间万客隆霸级卖场、1900间莲花-特易购霸级超市和1700间快捷莲花-特易购便利店。

李沾升早前接受《南洋商报》线上专访时说,卜蜂集团目前在大马杂货零售市场独缺的一个板块是便利店,但也许不久后的将来,泰国快捷莲花-特易购便利店就会登陆大马,加入原已竞争激烈的便利店战围。

这家巨无霸夹着上下游一条龙供应链杀入我国零售业,所带来的冲击之大可想而知,本地零售业的竞争可说愈加激烈,未来业者之间的激战或是“血花四溅”。

一年开80店速度惊人

李沾升说,另一类“新对手”是从线上走入线下的杂货零售业者,例如过去4年专注在网购平台的Potboy,今年开始开设实体店,更一口气开设多间分店。

“Potboy凭着线上建立的强大实力和供应商网络,已有很强的议价能力。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实力,一年要开50至80间分店都没问题。

“另一个从线上进入线下的个案是PandaMart。该公司去年开了32间店面,但不是开放给客户消费的门市生意,而是让那些Food Panda的送餐和送货员到那些店面取货。”

他形容:“这种关门做生意的例子才‘恐怖’,而且它们今年还要开设36间店面,持续的在扩张。”

他指出,这类业者一般以很便宜的价格取胜,但为何可以这么便宜?这是因为他们已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与众多供应商维持密切的关系,甚至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些产品。

“这类业者的某些物品甚至可以亏本来卖,因为其策略是要先抢下市场占有率。可是我们却不能像他们低价来卖。

他坦言,最近几个月看到KK Mart周遭,新的杂货零售店铺左边开一间、右边开一间,已开始感受到竞争压力。

“这多少一定影响我们的生意。但当然,新业者是慢慢的侵蚀,而非一下子吞掉我们的业绩”。

挨过经济衰退更强大

新业者当然都知道杂货零售市场原本已是竞争非常激烈的“红海”,但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针对这点,《南洋商报》找来了最近引入韩国著名连锁便利店CU的MYNEWS控股(MYNEWS,5275,主板消费股),请该公司创办人兼集团总执行长郑大禄现身说法。

郑大禄接受本报书面专访时直言,大马零售业的竞争确实非常激烈,但myNEWS.com非但没有退避,反而选择在疫情期间勇往直前,继续扩张。

他说:“没错,杂货零售业确实竞争非常激烈,便利店领域尤甚。不仅有更多新业者到来抢滩,原有业者也变得更积极扩充业务。

“但当情况因经济下行或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肆虐,而变得有点失控及无法预测时,我们都勇于面对和接受挑战。

“事实上,打从我们成立25年来,我们经历过多次的经济衰退,而每一次我们非但没有被击倒,反而变得更强大。

“在当前的冠病疫情中,我们有3条路可以走,但必须从3选1:

1 缩小营运规模及退居一旁静观其变,以确保万无一失;

2 保持现状并坚持下去,直到局势恢复正常;

3 重新定位以实现长期增长,并为疫后的快速复苏做好准备。

“我们选择了第三条路,即重新定位及为复苏做准备,而我们坚信,自己已作出了正确的抉择。”

他续称,首先,该集团在疫情爆发后即进行内部调整,并重新规划原有的业务。

其次,在疫情中期,集团踏出了果敢的一步,将韩国超人气连锁便利商店CU引进大马。

冒险投资没“误入歧途”

针对外界有人认为,CU的路线其实和MYNEWS控股的主要业务myNEWS连锁便利店并不吻合,郑大禄坦承这是一项“冒险”的投资,但强调该集团没有“误入歧途”。

“我们冒险展开这项投资,其实是意图让自己在疫后的长期前景和增长方面,处于比疫前更好的一个位置。

“对于myNEWS.com来说,我们一直在本身最擅长的行业内营运,这也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业务。

“与市场看法相反的是,我们没有“误入歧途”,我们仍坚守零售便利店的本位。”

郑大禄强调,将CU引入大马,只是向大马消费者推荐韩国流行品牌和概念,而该集团的业务性质保持不变,即零售便利。

“通过将CU添加到我们的品牌行列(目前包括myNEWS,myNEWS SUPERVALUE和WHSmith),我们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新的购物体验。 CU与我们的使命,即始终让不同领域客户满意的使命相辅相成。

“创新是面对竞争、加快增长及赶超该零售领域领先国家的必要条件。

“获利能力的复苏也许是循序渐进的,但请允许我借用美国总统拜登的竞选口号:‘我们仍会坚定不移地重建’。”

日韩便利店各擅胜场

一些市场人士指CU 等同于日本的全家便利店(Family Mart),营运模式和市场定位大同小异,针对这点,获得CU大马专营权的MYNEWS控股怎么说?

郑大禄表示,对普通人来说,所有便利店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当然,它们有某些方面总有许多相似之处。

CU和全家的市场定位及细分雷同,两者都是以食品为主的营运模式,两者都是国际品牌的连锁便利店。然而,CU和全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正好在于它们各自售卖的产品。

“全家是源自日本的连锁便利店,CU 则是韩国家喻户晓的便利店品牌,顾名思义,这本身就告诉你,两者之间有哪些区别。

如马泰东炎与叻沙

“其实,就好比大家拿泰国和马来西亚来比较一样,泰国的东炎(Tomyam)面和大马的咖厘叻沙面一样,都是汤底味道辛辣的一碗面,两者的主食都是面条,但两者却是截然不同的美食。

“同样的,CU的韩式关东煮(Kimchi fishcake odeng)是辣的,全家便利店的关东煮(Tomyam Oden)也是,但两者其实一样吗?

“接着是品牌。一个直接来自韩国,另一个是来自日本。那些哈韩族和韩剧迷就会告诉你,他们有多么的喜爱曾经在韩国亲眼目睹,或从电视荧幕中看到的CU颜色。CU是一个独特而杰出的品牌。”

再下来是概念。

“诚如我上述所言,所有便利店都有许多共同点。然而,各家便利店在概念上也有许多不同点和独到之处。

“以CU为例,从店面的装潢设计和产品摆设,以至所使用的器材设备,CU都与众不同。CU的器材是设备、食谱到食材料理的准备工夫都是独特的韩式风格。

“凭借其高端的品牌形象、优质的产品和广泛的韩国新鲜食品,CU吸引了众多客户,包括具有高消费能力且挑剔讲究的消费者。”

优质有趣产品吸客

和其他新的零售业者相比,CU 的主要区别又包括哪些? 它具备哪些独特的优势?

郑大禄强调,CU是一家韩国风格的便利店,随着CU大马首两间分行已新张营业,大马首次出现真正的韩式便利店,而且CU可不是一般普通的便利店。

“CU是韩国最大的连锁便利店集团,目前约有1万5000间分店,它是韩国人和外国游客必到之处,也经常出现在韩剧的画面中。”

他指出,CU通过每天新鲜而有趣的产品分类,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感。

“它以食物为中心,是享受优质产品和有价值服务,来展开和结束美好一天,令人有愉快体验的地方。除了简单的日常必需品和服务之外,这里也是消费者可以购买,或堂食早餐、午餐和晚餐的地方。

“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平台,可为那些想在自己家附近找到韩国风情的人们,提供有趣的购物体验。

“我们已先后于2021年4月1日及5月10日,分别在雪州八打灵再也万达购物广场(1-Utama)的Center Point及蒲种公主城开设了第一和第二家分店,第三间分店将于6月底在IOI City Mall开业。我们相信,无论疫情情况如何,对客户、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责任,始终是我们的首要考量。”

根据资料,CU营运商韩国BGF零售有限公司创立于2012年,主要迎合韩国当地的消费模式,以“韩式便利商店”业务模式运作,并针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不断为顾客带来新的愉悦体验,从而提高顾客的生活质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