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金融失衡群魔乱舞/杨名万

天底下竟然有这样“好”的投资,每个月保证回酬20%,五个月回本,十个月翻倍。

这样高的回酬率,跟经营俗称“大耳窿”高利贷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真的能每月持久派给如此高回利,大耳窿恐怕都会改行,去搞这玩意了。



这么天方夜谭的玩意,如果还叫做“投资”,有“世界最成功投资家”之称的股神巴菲特,恐怕得让位。让给这位开创这门路的大马年轻人了。

所以,我们不叫这玩意“投资”,而称之为“金钱游戏”。一种随音乐转动,人人都得迅速将到手“东西“往外送”,在音乐停止时,谁刚好接手谁就遭殃的玩意。

这里说的是最近闹得热烘烘的“解救普通人JJPTR投资计划”。

在所谓外汇户口遭骇客攻击,损失庞大崩盘而被逼暂停派利的消息传出后,意味音乐已经开始出现停止转动迹象。

骨牌效应开始



只要音乐一停,类似的金钱游戏也会出现骨牌效应,接二连三,我们就会知道这地下“金钱游戏”活动有多庞大。

从报章上得悉,除了闹得最轰动的JJPTR外,还有RICHWAY,CYL,SVI的类似金钱游戏活动,这些几乎都是以外汇交易作幌子,指称所收集的资金都是用以进行外汇交易,同时都能通过这外汇交易取得庞大收益,让大家每月可以获得超高回酬。

外汇赚巨利这幌子作用不小,令吉汇率近年变动是最大原因,尤其是令吉从2013年初处于每美元兑3.03左右,跌至2014年初每美元兑3.30左右,2015年初更降至每美元兑3.60令吉,并且于2015年下半年就猛泻至穿过每美元兑4令吉关键水平。

自那时起,令吉就一直处于这水平以下,2016年四月尝试翻身,只是于4月份短暂摆脱每美元兑4令吉而至3.90水平以外,就从来没有翻身摆脱4令吉的机会。

从2015年8月份跌穿4令吉至今,我国货币汇率已经处于每美元兑4令吉久达21个月,这是令吉处于这偏低水平历来最久的记录。

令吉走贬炒汇成诱因

这么久的偏低汇率,对于国人来说,不可能完全没有冲击,至少大家都知道令吉汇率下跌,入口不便宜,旅游贵了,那些有孩子在海外读书的家长们负担加重了,令吉汇率跌得快,不管本身是不是真的受到实质影响,都会听到在国内赚令吉很吃亏。

这心态本来就不平衡,令吉兑新加坡元大幅度下跌,在邻国赚新加坡元,兑换令吉,每一元可换超过3令吉,对于在大马境内赚钱,同时也在大马花钱的国人,那心态更不容易平衡。

在这情况下,类似“解救普通人”金钱游戏就很容易引起注意,更何况他们打着“外汇交易”幌子,更容易说服因令吉汇率下跌受到冲击,或因此而心理不平衡的一群。

当然,这只是表面因素,令吉汇率低落只是构成“金融失衡”的其中一个因素。

“解救普通人JJPTR投资计划”最近闹得热烘烘。

游资乱窜易成目标

如果根据国家银行前总裁丹斯里洁蒂博士看法,在实质存款利率长期处负数状态时,国家银行就须关注潜在“金融失衡”风险,因此国行调高利率,很多时候是为了确保实质存款利率保持正数,多过抑制通货膨胀。

如果以长期处于负实质利率作为“金融失衡”标准,则我国实质存款利率真正处于负数是在今年1月开始,当时通胀率3.2%,3个月平均定期存款利率仅2.92%,实质利率逆转至负0.28%,2月份和3月份情况更明显,这两个月的通胀率已经分别达到4.5%和5.1%,实质利率分别为负1.58%和负2.18%。

若我们再深入探讨,去年全年通胀率虽然仅2.1%,但却是在汽油价格下跌掩护下的表面低通胀率。政府在低汽油价格造成低通胀率环境中,曾经将一些统制品补贴挪除,静悄悄埋下一些通货膨胀因子。

其实,在家庭负债冒升后,银行于2013年开始谨慎处理房屋与汽车贷款,当年银行贷款申请总额8166亿令吉,获得批准的只有3963亿,批准率太低,这情况一直保持,并成功将家庭贷款压下。这间接造成“金融失衡”状态,人们有余钱,却无法贷款购买房屋汽车,存入银行利息又不高,很容易就会掉入金钱游戏圈套。

政府高官不能将全部责任推到个人贪念,就一了百了,国行政策也须负起部分责任。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外好使国内便宜?/胡逸山博士

美国候任(与前任)总统特朗普近日大放矢言,其中就提到假如一些国度尝试以其他货币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交易货币的话,那么他将捧出关税大棒,对彼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以100%的关税。

我之前曾详细谈到,为何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在美国权力分治体系下,可能未能全盘操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形同其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但起码在整体上会寻求偏低的美元币值,以便促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上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来完成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

那为何特朗普一方面不介意美元币值的走低,但另一方面又那么介意美元是否维持作为国际上主要交易货币的独特地位呢?这主要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经济逻辑上的冲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这得从何说起呢?可能先从本地社会说起吧。大家在本地社会生活里,坦白说通常对马币币值的高低走向,有着在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偏颇。

当马币走高时,我们一片欣喜若狂,尤其是如当下般年底学校放假,大家携老扶幼到外国度假时,马币得以兑换更多的当地货币,花起来当然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譬如得以血拼更多的当地商品等。

即便没有出国旅游或送孩子到外国念书(也就必须兑换马币来缴付彼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高币值的马币也意味着进口到本地的商品会显得更为便宜(相同数额的马币得以进口更多商品)。

经济社会微妙偏颇

有钱人买时装、香水等奢侈品会更便宜,但连中低收入群体者购买一般的日常用品、食物等也会更为便宜,因为在本地许多这些商品也是进口的。

所以大家在社会经济认知上,都有一个微妙的偏颇,认为马币币值高就很好,政府就显得有“做事”,有把马币币值往高处推。

反之,如果马币走低,出国旅游时的花费就更高了,孩子的外国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更高,搞不好还要好像当年家长自身在外国念书时般,到当地唐人街的华人餐厅打工、洗碗碟、抛大镬、捧餐送外卖等,我见犹怜,令从小宝贝爱儿爱女的家长们心疼不已。

家长们心想新一代的海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还不如旧一代,而那都是马币低迷所闯出的祸,那当然义愤填膺,大骂政府无能了。

即便未能负担得起孩子出国念书,甚至也没能出国度假的中低收入群体们,也必须忍受马币低迷所带来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必需品的价格的相应上涨,当然也是怨声载道,迁怒于政府为何不设法把马币币值提高了。

急功近利主流文化

在如此的一片马币币值高企好、低迷坏的认知偏颇狂热里,合理马币币值走低的优势,是很难被本地主流社会所欣赏的。

如更低的马币,理论上是能帮助本地的出口商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能卖出去,如此也就更能带动本地的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经济动力的。

当然,极为讽刺的是,撇开高科技产品不说,本地出口虽多,但进口也很多,甚至更多。而低企的马币,虽然会导致进口商品更为昂贵,但也就变相地鼓励本地必须更为迈向自给自足的经济韧性,自己做来自己用,就无需依赖进口了。

但在本地一片急功近利的主流文化思维下,什么长期竞争力、韧性等通常都抛在脑后,而要马上看到“出国钱好使,本地物价低”的成绩了。以后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