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面向未来:数字经济重要基石
如何应对瓦解的时代

在过去12个月,资讯科技工业一直处于急速变化的情况,主要归因于各种具有巨大干扰性的科技不断出现,并剧烈撼动许多工业现状。



这种现象是如此广泛,如何鉴定具有潜能影响市场的眼前趋势,已成为每个业者迫在眉睫的课题。

雅思敏玛慕致力推动企业朝向数字化。

大马数字经济机构(MDEC)总执行长拿督雅思敏玛慕断言:“企业需要学习与适应,否则就会被淘汰。面向未来,是现今最重要的态度。”

综观过去5年以来应运而生的按需服务(on-demand services),诸如iflix、优步(Uber)、Grabcar、Airbnb以及亚马逊等等,它们在提供人们史无前例全新层次服务的同时,也在挑战现有规范并迫使许多行业面对改变,主流工业的业者如今必须考量,该如何应对这些迅速崛起的异军。

雅思敏玛慕提醒人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即“瓦解”已经是全球不容忽视的一股真正力量,也是给予所有自满怠慢与故步自封企业的一记警钟。

“瓦解”(disruption),目前是创新者之间的流行用语,它的意思还包括干扰、中断、破坏等等,虽然这些都并非新科技被发明的本意,但却能适当地形容新科技对传统工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大马数字经济机构扮演提升国人对于大数据的接纳,并让国内企业了解,这并不是一件昂贵、繁复的事情,中小企业也能够从中受惠。

培养数字化天性

企业营运融入科技元素

雅思敏玛慕表示,“面向未来”涵盖非常广泛的层面,但主要是奠基于“培养数字化的天性”,亦即亲身参与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这是必要的因素,它让企业对于眼前及未来的瓦解所造成的变化,保持高度警觉与弹性。

培养这样的天性和生活方式,能唤起许多人对数字趋势的兴趣,甚至能立即激发他们的转型灵感,计划如何在企业营运方面融入更多科技元素,为下一波的瓦解浪潮做好充分准备。

“因此,当企业家们在绞尽脑汁学习与思考该如何面向未来时,他们应该先培养数字化的天性,这一点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她解释,数字化的天性超越一般配置新科技或营运现代化的部署,只有当更多人了解及感受到数字化的需求时,这些部署才能真正发挥功效。企业家及员工不仅要从商业角度看待数字化,还必须把数字化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企业需亲身参与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科技持续改变游戏规则

瓦解是无可避免过程

正当这个世界在努力迎接数字世纪所带来前所未有的急速变化时,很明显地,一场由科技占据舞台中央的革命也在上演着。

科技已经并持续改变着全部游戏规则,同时也在展示“瓦解就是新常态”这个事实。

一旦更多企业理解到这个事实,他们的下一步就是考虑面对未来,准备迎接这股瓦解的力量可能搬上台面的各种变数。

雅思敏玛慕说:“首先他们必须思考,瓦解的力量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她指出,当消费者跟随趋势改变时,企业必须准备好参与一场永无休止的革命游戏,敏捷地吸收与理解新事物,并且要习惯于急速的转型过程。

如果他们不愿意,他们就不可能跟得上时代,这道理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因为瓦解的力量并不会挑选对象,而且会对互相关连的工业造成骨牌效应。

瓦解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过程,从它过去几年的演进看来,今天更是势不可挡。事实上,说它影响领域有限的论述已被推翻,许多业界领袖都明确指出,数字转型是多个社会经济领域持续成长的主要因素。

“谁要往前走,就得有此觉悟——惧怕已不是选项,你要嘛就成为瓦解者,否则就等着被瓦解。”

全球都在朝工业4.0迈进,运用人机协同走向智慧生产。

五大趋势引领数字经济

多功能是生存王牌

随着工业化4.0全面展开,企业不能再瞻前顾后,因为更新的发明会一直涌现,并持续撼动现有的局面。工业趋势包括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扩增实境、移动配备及电子商务已经突破障碍,正在把整个世界数字化。

上述五大趋势是促进数字经济的领头羊,人们绝不能视若无睹,企业必须跟其中一项因素挂勾,或最好是囊括全部,以确保公司的科技经得起未来的考验,并承受得住世界目前翻天覆地的转变。

雅思敏玛慕感慨道:“面对诸如优步、Airbnb及阿里巴巴这些趋势,世界还没做好准备。本土初创公司如Tripda和Hermo已推出共享汽车和共享美容空间的服务,成为瓦解者,再一次证明打倒你的人不一定是同行竞争者。使用前卫科技非常重要,企业应该致力由内至外,在每一个层面推动数字化转型。”

她强调,各行各业的领袖以及政府机构都有责任发展数字经济,把马来西亚打造成一个高收入知识经济国。有鉴于此,大马数字经济机构扮演先驱角色,以推动各界人士往这个方向迈进。

“特别是作为大马经济支柱的中小企业,更是任重道远,大马数字经济机构亦对它们寄予厚望,相信它们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去面对瓦解的景观。近年来电子商务活动的频繁尤其明显,我们期待中小企业的出口在2020年增长至30%。”

雅思敏玛慕总结道:“无论如何,多功能性将是生存的王牌,今天如此,未来也将如此。”

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扩增实境等,这些技术正是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

数字经济如何瓦解传统生意?

提到资讯科技、数字经济对传统生意的影响,用“瓦解”一词来形容是非常贴切的,因为它意味着许多千百年以来的主流观念或“真理”,都被彻底颠覆,过去是对的,今天变成错的。

最好的例子是,就在不到20年前,还有人认为“商业竞争只存在于同行之间”,以及“资讯科技的崛起只是电脑同业(微软与苹果)之间的事情”。

但是自从智能手机诞生,并且致力强调其附带的拍照功能之后,相机制造商才发现有能力摧毁自己的最大敌人不是同业,而是智能手机。同时,手机看视频,也对电视台、电影片商造成一定的冲击。

共享经济——瓦解新浪潮

共享经济,是继智能手机之后,更严重瓦解传统生意模式的新一波浪潮,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优步: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德士司机”,而且更方便廉宜,严重打击德士行业。

二、Airbnb:让“每个人的家都能成为酒店”,而且面对全球市场,影响酒店行业。

三、淘宝:“你可以在这里买到任何东西”,以后人们再也不必出门去购物了。

四、iflix:每月付区区几令吉,可在手机观看无数热门电影,不止电影院,连卫星电视也受波及。

新兴的数字经济,彻底改变现代人的消费行为。

反应

 

名家专栏

美国科技盲点/Project Syndicate

作者:杨颂(伦敦商学院教授)、张湖月(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学教授)

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一股影响全球科技政策的强大力量,而这在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特朗普即将二度执掌白宫之际,他对美国科技未来的愿景也变得越发清晰。

在国内,特朗普承诺将推行全面的放松管制议程并制定旨在促进国内科技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在国外,他的政府似乎准备加倍实施激进限制措施以防止本国技术落入中国手中。

但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伟愿景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创新周期对于技术进步至关重要。

美国正在规划的道路可能会催生一个由各类平庸产品(比如吸引眼球的社交媒体应用)主导的技术生态系统,而无法培育出可以推动生产力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变革性发明。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破坏”这一概念并指出了这一过程的三个关键阶段。首先是创新——突破性的理念或方法。

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一阶段包括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的神经网络的发展,以及最近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的transformer架构。

随后是颠覆性理念演变为市场成熟产品的商业化阶段。这是ChatGPT等工具(基于大型语言模型构建的应用程序)出现并面向普通消费者开放的阶段。最后是扩散阶段,在这一阶段新技术变得无处不在,重塑行业和日常生活。

目前为止关于技术监管的讨论往往集中在这一过程的后两个阶段——因为这些阶段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往往忽略了发明的早期阶段。

制定法规利大于弊

虽说为确保安全、保障数据隐私和保护知识产权而制定的法规,可能会增加推广成本并减缓产品推出速度。但这些监管措施不太可能会在创意逐步成型的发明阶段扼杀创新。

当然,发现下一个商业爆款(比如ChatGPT)的前景可能确实会刺激未来的发明,而广泛的运用也有助于完善这些技术。但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这种反馈可能非常有限。

以开发流行聊天机器人的Character.AI公司为例。虽然该产品确实能帮助普及那些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服务,但对推动发明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最近该公司甚至放弃了构建专属大语言模型的计划,这表明其重点仍然放在普及而非突破性发明上。

在这种情况下,制定法规以确保创新物能在是安全、道德且负责任的状态下进入市场很可能利大于弊。最近发生的悲剧是一名14岁男孩在与Character.AI聊天机器人长时间互动后自杀身亡,这凸显了制定保障措施的紧迫性,尤其是当年轻用户易于获取此类服务之时。

宽松的技术监管也会产生一项隐性成本:它可能会为了通过大规模传播快速盈利而将资源转移到科学发现之外。

这种动态助长了如今那些四处泛滥且主导市场的成瘾性社交媒体应用,并留下了从青少年成瘾到政治两极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社会弊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对美国科技行业的系统性失灵敲响了警钟。然而尽管大科技企业的CEO们在国会听证会上信誓旦旦,还有一系列法案承诺要进行全面改革,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到目前为止联邦政府为遏制大型科技企业而采取的最引人注目举措是围绕TikTok展开的,其形式是通过一项法案要求该app在直接被查禁和其中国所有者撤资之间二选一。

技术人才拒之门外

在数据隐私领域,迄今最重要的措施是发布一项行政命令限制向“受关注国家”(最主要的是中国)传输大量敏感数据。

与此同时,美国当局日益将审查重点转向国内以杜绝间谍活动。

如今已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因为过度针对华裔科学家而引发了恐慌,导致人才外流。

更糟糕的是,美国还对与中国“军民融合”计划有关的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实施了广泛的签证禁令。虽然该政策表面上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但却将大量技术人才拒之门外。

这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科技政策的核心矛盾:监管不足和过度并存。

一方面美国政策制定者未能实施各类基本产品安全和数据隐私保障措施——精心设计的监管可以在这些领域降低风险并营造有利于尖端创新的竞争环境。

另一方面,他们对处于科学发现前沿的在美研究人员采取了激进甚至惩罚性的立场,实际上就是对发明本身进行了监管。

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再明显不过了:为了在竞争中压倒中国,美国却有可能扼杀自身取得下一次突破性技术成果的潜力。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