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11月出口增14.4%超预期
上半年可增10至15%

(吉隆坡5日讯)我国11月出口年增14.4%,高于市场预期。经济学家看好,今年上半年的出口有望保持双位数增长,增幅介于10%至15%;惟下半年则会因为去年比较基础高,而走缓至10%之下。



国际贸易与工业部(MITI)今天宣布,我国去年11月出口按年增长14.4%,达835亿令吉,超越市场所预期的13.9%,也是自去年3月以来,最高的单月出口额。

进口则扬15.2%,报735.5亿令吉。当月贸易盈余为99.5亿令吉,是我国连续第241个月录得贸易盈余。

我国的进口增幅持续超越出口,艾芬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陈秋隆认为,这反映出出口稳健的情况。

“随着出口复苏,进口也会重拾动力,因为我们需要进口更多半成品。”

陈秋隆接受《南洋商报》电访时表示,最新的出口数据符合预期,其中,电子电器持续交出稳健表现,他相信势头能够持续。



下半年料开始走缓

“电子电器的出口亮眼,主要归功于半导体的需求走高。”

展望今年,陈秋隆相信上半年的出口表现仍能保住双位数增长,但下半年会开始走缓。

他解释,去年下半年的比较基础高,将导致今年下半年的出口表现,从去年同期的逾20%,降至10%以下。

陈秋隆将今年全年的出口预测设在7%。

180106a0501_noresize

内需走强足以缓冲

眼见今年出口会放缓,市场也不免担忧会冲击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惟陈秋隆大派定心丸指,强劲的内需将缓冲出口走缓的影响。

他说,出口仍会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动力,但内需的贡献料更胜一筹。

“2018年财政预算案中,政府推出许多刺激消费的举措,如派发一马援助金、降低个人所得税、推出大型基建工程等,均将支撑经济增长。”

回顾去年,出口表现亮眼,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净利,旗下雇员的收入也将随之提升,进而刺激消费。

首11个月超越前年

根据贸工部文告,去年11月的总贸易增长14.8%,达1570.5亿令吉,主要由我国与东盟、欧盟、中国、香港、韩国、美国和台湾的贸易所推动。

按月而言,总贸易额则是走高1.9%。至于出口和进口,则分别扬升1.5%和2.4%。

累计去年首11个月,总贸易额按年扩大20.8%,达1.622兆令吉。其中,进口扬升20.4%,达8560.5亿令吉;进口则企于7660.7亿令吉,增幅为21.2%。

期间,我国录得899.8亿令吉的贸易盈余,按年增加13.6%。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首11个月的总贸易额、出口、进口和贸易盈余数据,都已经超越2016年全年的表现。

制造品涨18.2%贡献最大

去年11月,制造品的出口涨18.2%,或106.3亿令吉,报689.8亿令吉,占总出口额的82.6%之多。

这主要归功于电子电器产品和化学产品的出口贡献,两者共占总制造品出口的55%比重。

除了加工食品和珠宝之外,制造品旗下的子领域全数录得增长。

另外,矿品出口则是萎缩0.9%,写70.4亿令吉,占总出口8.4%。

根据文告,这是因为含金属矿石、金属废料和石油的出口滑落。不过,液化天然气的出口则是扬升7.5%。

至于农产品出口也是跌2.5%,写67.3亿令吉,占总出口的8.1%,归咎于棕油出口减少2.1%。

反应

 

灼见

解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魏开星

即将过去的2024年,世界局势纷乱,大国竞争加剧,东欧及中东战争未见停火的迹象;国际经贸层面,自由贸易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逆全球化势力有增无减,人为破坏产业链的行为被冠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名头。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未卷入任何一场战争,却被西方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美欧等资本主义国家恨不得以“脱钩断链”对中国加以围堵与扼杀,置中国死地而后快。尤其是,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前夜,美国担心在人工智能等引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域被中国赶超,对半导体、高制程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进行百般限制;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无人机等出口新产品,加征高额关税。

加上,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房地产作为过去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优胜劣汰;同时,内需不振与私人投资乏力并存。2024年中国经济正是在此种状况下,艰难前行。将近年底,全年经济的大局已定,今年的经济增长离年初制定的5%增长目标,意料存在不小的差距。

提前因应 超前部署

正是在除旧迎新的前夕,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会议强调,明年要维持经济稳定成长,维持就业、物价整体稳定,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成长及经济成长同步。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整合、协同配合。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项目债券发行使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中共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广受外界瞩目,是因为它是中国最高的经济决策。

面对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及孤立主义,动不动挥舞“关税大棒”,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因应?如何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形下,通过提振内需与消费及激发私人投资热情,达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目标?为此,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将如何配合?凡是种种,都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获得解答。

直面问题 正视困难

首先,会议直面问题,正视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包括: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那么,解决问题及克服困难的有利因素在哪?在于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在正视不利与有利条件后,关键要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其次,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根据内需不足及接近通缩的状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别于近年来的财政及货币政策,代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又一次政策转向。财政政策宽松意味着中央财政将更多地投入资源,以刺激经济;其中一方面是提高财政赤字率,明年全年有望安排赤字率在4%至4.5%,这意味着赤字规模将达到约5.5万亿元。

由于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因此这一提升幅度并不会带来过大的风险。而货币政策宽松有其可能性与必要性。可能性是通缩状况不担心通货膨胀,必要性除了注入更多流动性外,让人民币适当贬值,正是应对特朗普加征关税的需要。

“楼股”齐鸣 繁荣稳定

最后,稳楼市、稳股市。中国房地产供应过剩,楼市飙升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是,楼市也不能长期低迷,“稳定”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股市的兴旺更是盘活资金、企业融资、风险投资及财富效应的要件,一潭死水的股市不可能与繁荣经济相匹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