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借镜中国1200亿市场
东盟外卖业潜力大

懒得在家里烹饪,外食是个好选择。要是连出外觅食都不愿,难道只能和快熟面相伴吗?



为了满足现代人“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即指挥一切”的需求,科技的发达也催生了线上订餐外卖的行业。

在中国,阿里巴巴集团的“饿了么”,以及腾讯的“美团点评”,可说是外卖业的两大龙头,在2017年共送了总值2000亿人民币(1200亿令吉)的餐点,是2011年时的10倍!

相较于中国,东盟的外卖服务还处于萌芽期,潜力无限。在2013至2017年间,东盟外卖业务以31%的年均复增率扩张,市场放眼未来7年内,该领域还能增长4倍至80亿美元(333亿令吉)。

特别是大马,不论是市场渗透率抑或是扩张速度,皆慢于东盟其他国家,当中的潜能还未被激发。



弹指间食物送上门

线上外卖订单激增50%

如果你对外卖的印象,还停留在只限快餐,那就有点落伍了。

网络使用率提高,也激励线上订餐外卖这行业百花齐放。

越来越多外卖公司“横空出世”,用户可通过手机应用程式或网上平台,选择所在地点附近的餐厅,然后再由外卖公司将餐点送到你面前。

别小觑这些外卖行业,在中国,外卖巨头之一的美团点评还在香港交易所挂牌,市值曾一度超过4000亿港元(2080亿令吉)。

在东盟,这个行业才刚刚崛起,似乎还有许多商机待发挥……

线上订餐外卖是传统餐饮业的福音吗?

汉堡、炸鸡、披萨等快餐店好多年前就开始外卖服务。对传统餐厅来说,他们的财力无法达到这样的规模。自然而然,当有消费者“懒得出门”时,他们的生意就被提供外卖服务的快餐店给抢了。

因此,外卖公司的出现,有助将这类消费者重新导向传统餐厅,甚至可以说,是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生意。

为什么?因为科技的发达让人们生活更便利,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用快速、不耗费时间和体力的方式,享受最后的成果。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在2015年,27%的外卖订单是通过线上订购,这个比例预计会在今年增加到50%以上。

美国最大的外卖公司Grunhub的营业额,从2012年的8200万美元(3亿4112万令吉),在5年内增加8倍,至2017年的6亿8300万美元(28亿4128万令吉)。用户人数也从5万人,扩大至1450万人。

蔡学敏:大马外卖业增速缓慢。

催生云端厨房虚拟餐厅

马银行金英证券行经济学家蔡学敏团队在报告中指出,除了龙头老大营收倍增,美国也可见更多传统餐厅和快餐连锁店,将餐厅用餐规模缩小,反而扩建一个专门让外卖员工等待和领取食物的区域。

不仅如此,也有越来越多“云端厨房”或“虚拟餐厅”面市,他们没有桌椅,只有一个厨房,特别为外卖服务准备食物。

而麦当劳也在去年8月宣布,将会耗资60亿美元(249亿6000万令吉),重新设计美国的店面。

190121biao3-1_noresize

中国两大巨头争霸  

餐点总值激增10倍

单是美国这大国就有如此的惊人增长表现,那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外卖行业又是如何呢?

在中国的两大科技巨头,战场不仅是在电子商务行业,近年也扩大至外卖行业,阿里巴巴旗下有“饿了么”,腾讯则支持“美团点评”。

中国外卖业的优势,不仅是有庞大的消费人口,还有许多从乡下转到城市的农民工人,每趟外送的薪资仅7人民币(约4.3令吉)。

此外,根据iiMedia研究公司的数据,在2017年时,所送的餐点总值高达2000亿人民币(1200亿令吉),比2011年多10倍。

另外,也有官方数据显示,整体食品销售额在过去5年来持稳在10%,但网上订餐的增长率却接近40%。

两者之间激励的竞争,消费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像是“饿了么”在去年夏天推出30亿人民币(18亿令吉)的消费者补贴活动;美团点评在2017年给出的折扣则高达42亿美元(25.2亿令吉)。

泰菲当龙头 大马增长慢

东盟的人口超过6亿人,虽比不上中国,但也几乎多过美国1倍。东盟的外卖服务,有潜能超越美国的规模吗?

在东盟,著名的外卖公司有Deliveroo、Foodpanda、GrabFood和Go-Food。

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东盟5国的网络订餐在2013至2017年,取得31%的年均复增。

而谷歌和淡马锡控股的研究报告则提到,预计东盟的网络订餐外卖领域,可从去年的20亿美元(83亿令吉),以4倍增速,扩大至2025年的80亿美元(333亿令吉)。

蔡学敏指出,泰国和菲律宾是东盟最大的市场,而我国则是增速最缓慢的国家。

在2017年,菲律宾的渗透率最高,网上订餐占总食品销售的5.5%,新加坡以3.5%紧追在后,第三是3.2%的泰国,大马为1.8%,人口最多的印尼,渗透率却是最低,仅有0.5%。这远远低于中国的10.2%。

外卖市场逐个看:

■泰国:线上下齐蓬勃

以营业额来算,泰国的龙头为Foodpanda,其他主要业者还有Line Man和Grab Food。

预计去年的网上订餐市场达到10亿美元(42亿令吉),几乎是2015年的翻倍。

不止是餐厅,连街头摊位、餐车等,也加入网络订餐外卖的行列,成功扩大商机。而且,传统食品领域没有受到太大干扰,在2020年前,至少还有7座新购物广场将建成。蓬勃的旅游领域,相信亦可支撑线下食品销售。

■菲律宾:千禧代是关键

有三分之一人口是精通数码的千禧一代,菲律宾的网上订餐外卖市场发展得极为迅速。同时,快餐店如Jollibee、麦当劳和Shakey’s Pizza的销售表现,都有爆炸性的增长。

据经营Shakey’s Pizza的Metro Retail Stores集团提供的数据,高收入人口集中的市中心,生意特别好,但二、三线城市的销售增长,依旧仰赖餐厅用餐的客户。

■狮城:催生周边行业

去年,新加坡的网络订餐外卖领域营业额预计年增28%,至1亿6400万美元(6亿8224万令吉)。

外卖服务极受欢迎,也催生仅做外卖业务的“厨房式”商家,如Deliveroo Editons,完全没有用餐区域,而是为一些餐厅提供准备食物的设备和储藏空间。

主要业者之间激烈的竞争,不断降低最低消费和送餐费用。Deliveroo近期在一些社区取消12新元(36.48令吉)的低消费门槛;Foodpanda还将送餐费用减至1.99新元(6.05令吉)。

不过,当地最大的挑战是送餐和劳动成本太高,在非高峰期时,需要承担较高的物流费用。Foodpanda每个月需要上百万的订单,以及每小时平均送出2.5至3份订单,才能有利可图。而且,送餐者通常是兼职,人手也是一个问题。

■大马:专属线上促销

餐饮业的潜能非常大,很多快餐店都开始推出专属于线上订餐的促销活动。像是肯德基和麦当劳,有针对使用手机应用程式消费者的促销,借此激励消费者多多采用线上订餐。

无论如何,大马消费者还是比较喜欢外出用餐,在2017年占了总销售的70%,外带为26%,送餐仅有2.7%。

而且,小贩中心继续主导着餐饮业,占总销售额的34%。

FoodPanda是大马主要的外卖业者之一。

■印尼/越南:本土业者更强

在印尼和越南,本土业者的生意模式比国际业者更道地,因此是市场的主导者。

印尼Go-Jek的子公司Go-Food就是其一,借助旗下摩多和计程车,以及电子钱包Go-Pay的优势,快速地打入市场。这也让Foodpanda在2016年决定撤出印尼。

越南也是相同的情况,Foopanda无法抵抗Vietnammm和Eat.vn的竞争,而在2015年将越南子公司售给Vietnammm。

中国快熟面销量跌16%

谁是输家?

在网上订餐外卖行业崛起之际,也造成快速消费品(FMCG)市场受到极大的威胁。

举例来说,外卖市场蓬勃的中国,快熟面销售量却从2013年的460亿包,跌了16%,至2017年的390亿包。

这是因为,这些网络订餐平台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在东盟,因为外卖市场渗透率还算低,对快熟面市场的影响还不大。

大马雀巢(NESTLE,4707,主板消费股)的“Maggi”牌快熟面,仍取得约10%的销售增长。

独家报道:谢静雯

反应

 

国际财经

强心针争取一点时间 中国还需更多经济刺激

【彭博评论】

先是喝了一口茶定定神。然后,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公布了几十年来最有魄力的政策行动之一。

他与其他金融高层官员周二在一个罕见的高级别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一系列宽松措施,包括降息、向银行提供更多现金、加码刺激购房以及研究股市平准基金。市场观察人士期待了数周的这些措施,对濒临通缩旋涡边缘的中国经济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针。

中国和香港市场应声飙升,沪深300指数创下2020年7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美国股指期货走高,欧洲股市也告涨,依赖中国市场的板块——包括汽车和奢侈品制造商——“当仁不让”。

市场对这通政策猛轰的反应表明,这位在哈佛和剑桥大学待过的技术官僚为中国经济争取到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然而,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国家主席习近平想让规模约18兆美元的中国经济摆脱楼市滑坡、消费者价格疲软和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引发的长期低迷局面,那么,这些措施只是个“首付”。

不足以解决问题

“我认为这还不足以解决中国走向通缩漩涡背后的根本问题,”Pantheon宏观经济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邓肯·怀利称。他补充说,中国需要的是“从根本上重构经济、带来消费增长的一揽子改革”。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周二的新闻发布会是在48小时前仓促安排的,政府高层的焦虑情绪这几周来有所加剧。

知情人士补充说,随着今年可能实现不了增长目标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清晰,高层决策者举行了几次计划外的闭门会议来讨论经济问题。

其中一人说,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至少一个沿海大省——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官员警告称,该省将难以实现本地生产总值(GDP)目标。

态度已转变

中共最高领导人的迅速转变出乎了许多官员的意料,他们几个月来一直在等待对他们起草的重振经济政策建议的反馈意见。不愿具名讨论未公开事项的监管官员称,上周他们突然收到了要求提供更多信息的指令,一些人因此在周二的新闻发布会前加班加点工作。

这些努力似乎得到了回报。潘功胜等官员暂时改变了围绕中国经济的叙事。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在一系列糟糕的数据拉响了通缩警报后,最近几周,从高盛集团到瑞银集团的多家银行下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

彭博经济研究等机构目前预计,中国政府今年会实现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但多数经济学家也同意,中国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避免陷入根深蒂固的日本式通缩。现在还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仍然是推动中国14亿人增加消费的连贯战略。

“中国有很多问题是受需求或信心驱动,”Timefolio资产管理的投资组合经理尼格尔白(译音)表示。“总体而言,我不认为这些措施能起到作用,因为中国的问题很复杂。不存在灵丹妙药。”

球在财政部脚下

在中国央行采取了超出预期的行动后,现在市场焦点转向了财政部。未来几天可能会有更多财政措施出台,因为在从下周二开始的一周国庆长假前,中央政治局将召开会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尽管面临来自美国和其他地方——要求刺激消费、削减经济对制造业的依赖——的压力,但中国领导人不愿向居民派发现金。发钱是很多国家刺激需求的常用政策处方,但中国担心形成一个其负担不起的福利社会,而且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官员们怀疑大多数人拿了钱也不会去花。

这使得市场寄望于筹措更多资金购买待售房屋、增加社会福利支出以及进一步帮助消费者家电换新。财政部还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发行更多债券来增加基础设施支出。

中国内部还在辩论,是否要打破将财政赤字与GDP之比保持在3%左右或以下、主权债务与GDP之比低于60%的不成文规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称,政府应该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大举”增加财政支出。社科院隶属于中国国务院。

徐奇渊称,虽然扩张性政策有副作用,但我们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即如果不采取或推迟采取扩张性政策,副作用会更糟;中国不应该受到美国和欧洲的过时财政学说的束缚。

如何看待私企崛起

中国官员希望所有财政措施都能提振私营部门信心。但中国政府过去几年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恰恰起了相反的效果,其中包括整顿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谴责金融从业人员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

近几个月,至少三名来自不同证券公司的顶级投资银行家,以及英国制药商阿斯利康的五名现任和前任雇员被拘。对高管安全的担忧、美中紧张局势加剧以及经济被陷入困境的房地产行业拖累,现在让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

当被问及刺激措施的影响时,贝莱德亚太房地产主管和首席投资官哈米什·麦唐纳表示:“感觉我们距离真正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很远。”

“我想看到离岸资本聚焦这个市场,而且想看到国内资本也在买入,”他说。“而现在这两个类别里都没有很多买家。”

在周二的新闻发布会上,潘功胜和其他官员没有跨出货币政策领域,也没有提到“通缩”一词。

展现透明度

不过,央行行长在电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重要的货币政策举措、提供一些前瞻指引并接受记者提问,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的操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几任行长在职时,中国央行通常会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以宣布重大货币政策决定。有时附带的新闻稿会给出一些背景信息,来源则是一位不点出名字的“相关官员”。

在一些投资者看来,周二展现出的透明度,表明中国政府迫切希望遏制股市的大跌——自2021年见顶以来,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市值蒸发了逾6兆美元(约24.73兆令吉)。

瑞联银行驻香港的北亚股票咨询主管琳达林(译音)称,为支撑股市,中国央行充当坚定流动性来源的明确方向以及提供资金,令市场感到意外。

“中国资本市场应该能享受一段甜蜜的流动性蜜月期,”她补充道。“中国正在为解决更深层次的增长问题争取时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