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教育改革 教师摸索
KSSR为难了所有人?

1983年就制订的小学新课程(Kurikulum Baru Sekolah Rendah, KBSR)和2011年的小学标准课程(KSSR)的内容完全不同,当中,老师在改革教育上就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需要积极正面接受新制度,但实行了5年了,部分老师仍在改革教育这片天地上“摸索”。

老师的角色转换,从教导者,变成引导者,令部分老师无所适从。

据本报探析,老师们要进行评估、考试教学等,教学方案过于广,老师们也被逼在很有限的时间内上有关革新课程,回到学校就得实行,无形中变成了压力,因此部分老师对新制度持着负面的看法。



长期以来老师已习惯扮演着课程教学活动主导者的角色——如何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如何运用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令不少老师一时难以在这扩大了的教学空间自由运作;理论上接受,却仍习惯于依据教学大纲来解剖教材及实施教学。

要学习太多种语文

李爱莉、锺秀清、梁秋月和陈莹莹老师认为,KSSR不适合施行在大马教育制度里,因为学生要学习的语文太多,除了母语之外,还要学习第二语言国语以及第三语言英文。

他们认为,在华小,要学生掌握3种语言是一种学习压力,能读、能写已经不容易了,但新制度却还要教导她们进行三语分析、创造的能力,对小学生的思维程度来说,是不容易的事情。

中国、台湾是走单一语言制度,新加坡也只是走双语制度,跟大马的情况不同,在课程上加高思维教育当然行得通。



“所谓的高思维题目,难度就犹如中学课程,当一些学生不能掌握阅读、理解的能力时,就要进行教育思考,这对年纪还幼小的学生,程度未免太高了。”

自从KBSR改制成KSSR之后,老师备课的时间增多了,还要时时被教育部命令上有关KSSR的训导课程。

另外,因为KSSR的施教方式已经更换,以单元方式教学,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因节数受限制,时间根本都不够用。

“原本以活泼教学,却变成在赶课程。”

他们说,另外一边,也要让学生做作业,尤其是小六评估考试的作业,这不但令老师在教学之余,还要担忧学生考得好不好。

“面对新课程、家长以及校方所赋予的责任,我们承受的压力也很大。”

上网填写评估

此外,还要进行校本评估的工作,其中包括文件处理以及上网填写评估,繁琐无比。教育部规定小学老师必须将每名学生的每月的评估分数记录在文件上之外,还要输入考试局网站。但是该网站速度慢,或时时出现网站瘫痪,使到输入评估困难重重,老师们大吐苦水。

他们说,大马的老师除了教主科,也要教副科,令老师实在忙得透不过气。

理解文长篇,且要以问答题的方式回答。
在小六评估考试中增加了英文试卷二,加重了学生以及老师的负担。
李爱莉(左起)、锺秀清、梁秋月和陈莹莹老师对KSSR,持着不认同的看法。

学生不够时间掌握第二语言

华小英文老师李瑄容认为,英文毕竟不是华小学生的第一母语,学生掌握的少,有些学生一个字都不懂,还有语法,连造句都成问题。

英文语法需要学习,介词、语法难于掌握,毕竟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无法跟着课程走、听写、语法、文学等,这对学生来说,真的太难了! 她说,掌握语文的能力就是多阅读,所以学生的心态也很重要,尤其是第二语言——英文和国语常造成学生的心里障碍,一旦学生没有兴趣,就会觉得很难。

家长多难督促

“我们在教学上,学生肯定会遇到看不懂的生字,老师需要时间教学,一些学习慢的就跟不上,也很吃力。加上很多学生不懂得自动自发,老师的确是感到‘拉牛上树’。

“至于成绩好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家长有在旁边督促,可是现代家庭多是双薪家庭,一些家长也没时间照顾到孩子。而一些家长自己都掌握不来,或家长不认识英文,如何教导孩子练习?更何况,今年增加多一张英文试卷二,学生必须多考一科,我们真的教到非常吃力。”

赶着课程忙考试

华小国语老师阿兹拉指出,KSSR单元多,教学内容丰富,可是时间却不足,导致老师为了赶课程,一方面又要教导学生应付考试,“我认为KSSR已‘本末倒置’了”。 “原本,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快乐,在课程上,欣赏语文的美、慢慢学习篇章中的含义,可是因为考试,许多时候我们似乎都在赶着课程,因为还要教学生如何进行考试作答。”

他也指出,KSSR除了讲究思考之外,比较起KBSR,书写方面的确少了,反而是鼓励学生多发言,并注重学生思考。

语文不好难发言

“我认为它的确是拥有好的教育方向。尤其在培养学生勇于发言这方面看到了效果,学生也比较勇于提出学习上的看法,但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依然不敢发言。” 他继说,国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因为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尤其在教导华小学生时,一些面对国语的困难,加上词汇、生字、语法都掌握不来,要他们书写且高思维作答,更是难上加难,学生都很难过。尤其是在马来诗歌(班敦)考试时,很多学生都选择放弃,因为不懂作答。”

阿兹拉(左)和李瑄容都认为,英文和国文是华小学生第二语言,由于程度提高,学生很多都跟不上。
李明义认为新课程的概念是好的,但落实起来却相当吃力,课程还需要改善。

教学时间不够!

       小六评估考试的作业题目,很多资料都需要学生自己寻找,还有老师引导,他们需要上网去寻找、懂得分辨、学习思考,课程是跟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他们的未来是非常好的教育理念。

这项教育革命,仍有部分老师持中立的看法,认为课程目的是好的,只是一些地方仍有待改进。

活灵活学教学法

华文老师李明义表示,KSSR课程中,主要采用活灵活学的教学法,一方面可提升学生教育的课程,特别是在思考上,另一方面能摆脱填鸭式教育。

“其所推广的教育,能让学生终身受用,也对学生日后的人生很有帮助,让学生学有所用,让学习的理论能实践在生活上,而不再只是书面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以往很多考试优秀的学生,出来社会未必能够成大器。但是KSSR的灵活度,相信经过一番训练后的学生,日后都能自由发挥所学所用。

“如果学生聪明,喜欢发言,这无疑比起语文较弱的学生而言,聪明的学生在KSSR的受益度更大,而且我认为,高思维题目原本都应该这样立题,用转弯的方式,用反方向的方式提问,其实并不难。”

需大量阅读篇章

他指出,一、二、三级学生需要识字1000多个字,因为在这个年龄层次,识字期很强,可以大量吸收字眼,帮助他们识字,多阅读。

由于需要学生识字,在字形、字义,识字,老师更要教导得越清楚。

“新课程中,需大量阅读篇章,学生念久了,就会习惯阅读篇章。”

他坦白说,现代学生生活环境条件好,比较没有“刻苦耐劳”精神,至于是否跟得上程度与否,要视孩子本身个性和心态。

至于施行KSSR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时间不够!“例如华文节每个星期只有10节,不够,我建议取消一些无谓的课程,例如道德教育,因为在语文科篇章中都已经有教导道德教育了。”

林雯艳老师认为,老师还需要渡过适应期。

为未来改革

      “新教育制度需要让老师、家长一段时间适应,才能见到新制度的好处。”林雯艳老师认为。 她坦言,的确是还有老师还不能够接受该新教育制度,在观念上无法改变时,就无法教好学生。

“如果老师本身都认为课程很难,那么在教书时,当然会觉得很难;还有,新课程让老师的工作增加了,若老师的使命感不足的话,的确会不满新课程。老师理应调整心态,正面看待新课程,那么自然在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

需要时间适应

她说,这不是贸贸然出来的教育制度,是由专业教育者所编写的课程,目前老师、家长都认为该课程难度高,是属于摸索阶段,还需要时间适应。 

“我认为,现代学生偏向于‘低头族’的生活习惯,高思维教育对于他们当然是‘难’,当然,也有掌握得好的学生,他们都是默默坐下来静静阅读的一群。

“家长或许会埋怨很难,埋怨老师不会教,埋怨政府推出这项课程,但整体来看,这个制度是为未教育计划而改革。”

明日:

抽样式访问家长对小学标准课程(KSSR)的看法,总结出多数家长对新教育制度不甚了解。

 

反应

 

言论

2030教育新愿景/林国安

当前时代变革,全球性大趋势,如数字化、知识经济、人工智能应用等,正影响着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方式也发生根本性变革,教育学界在反思如何拓宽对教育价值功能的认识,即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的发展视角转向“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只停留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上,还应能够协调个人、社会和环境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并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发布《OECD 2030学习框架》和《OECD学习罗盘2030》,聚焦包容性学生学习发展,提出全球2030教育新愿景:追求个体和社会福祉。

根据OECD的诠释,“福祉”(Well-being)的意涵不仅仅与获得物质资源(如收入与财富、工作与工资、住房)的机会相关,还与生活和环境的质量(包括健康、公民参与、社区发展、安全、生活满意度、教育、环境等)关系密切。

个人助提升社会福祉

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个人和社会的福祉,而且个人福祉有助于社会福祉指数提升,社会福祉指数提升保障个人幸福感获得。

《OECD 2030学习框架》和《OECD学习罗盘2030》启示人们以全新视角思考教育目标任务、教育生态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诸领域的改革,以实现上述教育新愿景。

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任务在于培养面向2030未来世界的学生及其必备能力。

这“能力”是一个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概念。人们通过教育掌握知识、技能,具备正确态度与价值观,以应对复杂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美好的未来。

然而,未来世界毕竟是充满变革且不稳定、不明确的。教育还得建构“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自定航向,从教育中完成蜕变,成为教学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亲身体验学习历程,收获愉悦感,激发终身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自身和社会的福祉。

界定“学生成功”内涵

这是面向2030学习的核心,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重视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重新界定了“学生成功”的内涵。

OECD 2030教育新愿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旨是相吻合的: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生学习的机会;使学习者掌握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为环境完整性、经济可行性和公正社会做出明智的决定并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以有效应对世界正面临的相互关联的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形塑美好世界。

综观近年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牵涉很多利益攸关者的生态系统。为了履行教育缔造个人和社会福祉的承诺,以下一些原则常被遵循以适应教育体系变化的需要:

(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并确保在教育中和通过教育实现公平、机遇与包容。

(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递增,学生需要从“多用点时间学习”转型“高质量地利用学习时间”,以充分掌握学科的关键概念。

(三)课程实施存在效益滞后性特点,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之间也存在差距,学校需要被赋予自主权以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切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

(四)创新课程,包括科技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驾驭未来的能力,但必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中感受到获得感,避免数字鸿沟。

(五)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重新定位,确保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指导者和学习促进者的作用,以及增能课程开发专业职责。

(六)发展教育系统面向2030变革社会和塑造未来的关键能力,包括创造新价值、协调矛盾困境、承担责任等能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