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悼文:华文文学界损失
金庸于1959年创立《明报》,之后相继创办《明报月刊》与《明报周刊》,《明报》随后于1991年上市,同年开始向现为香港南海控股主席于品海陆续出售明报企业股权,随后他于1993年4 月正式辞任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
金庸之后在《明报》发表《第三个和第四个理想》一文,彻底离开一手创办的明报企业。

《明报》其后再于1995年易手予大马企业家丹斯里张晓卿爵士,母公司现名为世界华文媒体有限公司。
《明报》30日晚发表悼文纪念创办人:
“《明报》创办人、著名武侠小说家查良镛先生(笔名金庸),今日于养和医院病逝,享年94岁,《明报》全体成员对此深感惋惜及难过,对查先生家人致以深切慰问。查良镛先生是明报报业集团主席张晓卿丹斯里拿督的好友,《明报》在新闻业打拼多年,迈向一甲子,如非当年查良镛先生不怕艰辛,殚精竭虑,以一支健笔打出名堂,无以臻此。今先生遽逝,对《明报》、对香港新闻事业,乃至对华文文学界,无疑都是一大损失。”
明报报业集团悼查良镛先生全文
相关新闻:
张聪:创刊65年秉持独立精神 《明报》坚守媒体岗位

《明报》创刊65周年酒会,世华媒体集团管理层及一众嘉宾切蛋糕和祝酒。左起:叶冠荣、张怡嘉、梁君彦、黄伟纶、刘颂阳、张聪、李家超、卢新宁、潘云东、张裘昌、叶刘淑仪、何文瀚及高志毅。
(香港25日讯)世界华文媒体集团主席张聪提出,在网路社群媒体、在虚拟、虚假讯息,在西方主流媒体依然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当下,《明报》将秉承精确、真实、理性、独立的精神,坚守传媒岗位。
她提出,《明报》创刊65年以来,见证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发展变化,其幅度之广、内涵之深、速度之快,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中国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缔创了人类发展的奇蹟,还跃升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正向建设成为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稳步前进;香港以‘一国两制’的独特身分,对国家建设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和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明报将一如既往,就资讯新闻提供、舆论建言分享,善尽传媒的职责。”
张聪昨日出席《明报》创刊65周年活动酒会上致辞时也说道,《明报》创刊65周年,是一部充满波涛壮阔的办报史诗。
“值此创刊的日子,我们缅怀感念金庸先生当年感时忧国、启廸民智、传承文化的办报初心与情怀。”
她也提出,香港社会几年前动荡不靖、发展停滞不前,加上新冠疫情无预警的来袭,经济更是雪上加霜;随着疫情的离去,中央政府携同特区政府,断然采取有力卓著的政策与措施,正推动香港步入正轨,由治而兴。

张聪
系列专题为香港把脉
她也提到,《明报》为了抓住发展的机遇,2021年起在广州设置记者站,专责采访并专版报导粤港澳大湾区事务和动态;近期,《明报》编辑部以“香港怎么办”系列专题,采访社会各方有识之士,为香港把脉和探讨前路。
“这些都是《明报》一贯奉行积极参与、推动进步的体现。”
“《明报》以不偏不倚、‘意见大可自由,事实不容扭曲’、‘是其是,非其非’的方针,报道时局世情,提供事实信息和真诚意见。
公信力是《明报》的重要资产,相信当今明报人,会接好先贤的棒子,本诸独立、客观、公平、持平原则,确保公信力于不坠,争取读者持续的信任。”
张聪也指出,目前面对的是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中国软硬实力的崛起,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这个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版图,而明报也是这大时代、新历史的见证人。

李家超
李家超吁媒体恪守“三不”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致辞时也指出,媒体影响力大,故恪守行业专业特别重要,要以事实为依归、不偏不倚,帮助民众明辨真伪,并提出三不,即必须‘向以偏概全说不、向误导说不、向唱衰说不’。
他也信心,专业的传媒机构会透过笔锋让民众了解更多有关国家及香港的良好发展,鼓舞社会奋发向上,大力弘扬齐心建港、爱家、爱港、爱国情怀,为香港带来正面的社会氛围。 出席这场活动的嘉宾包括、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及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副特派员潘云东、立法会主席梁君彦、署理财政司长黄伟纶、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
世华媒体集团和《明报》的代表则包括世华媒体执行董事兼集团行政总裁张裘昌、执行董事张怡嘉、独立非执行董事叶冠荣、明报总编辑刘颂阳、主笔何文瀚和营运总裁兼董事高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