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逾3年 读者疯追看
《天龙八部》《南洋商报》首刊
(吉隆坡31日讯)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从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一直到1972年封笔前的最后一部小说作品《鹿鼎记》,他以这个笔名创作的15部小说将超现实的魔幻武术、现实的政治历史寓言、人间的爱恨情仇结合起来,从报纸风靡一时的连载,逐渐变成载入博物馆的当代文学珍宝。
他的武侠小说,最初于上世纪50年代在香港《新晚报》和《香港商报》连载,之后又刊载于他自己创办的《明报》,60年代开始风靡东南亚,出现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随后他创办于1967年的《新明日报》也加入转载。
1963年,《南洋商报》和香港《明报》及金庸本人取得协议,自1963年9月3日开始,联合刊载金庸最新作品《天龙八部》。
其时,正是金庸撰写武侠小说的鼎盛时期,不但文笔功力精进,小说布局更是层峰堆叠,精彩绝伦,《南洋商报》读者每天都疯狂追看最新的《天龙八部》内容,蔚为风潮,全文刊载到1966年5月27日,总长121万1000字。
1946年秋,本名查良镛的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调往香港分社。1950年赴北京到中国外交部求职,但因不满其外交政策而归并重入《大公报》。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

期间金庸与同事梁羽生相识为友。而后总编辑罗孚安排两人写武侠小说于副刊连载,梁羽生编写《龙虎斗京华》,本名查良镛的他,开始以金庸为笔名写《书剑恩仇录》,引起轰动,顿时金梁齐名。
1954年的那场比武热潮之下,《新晚报》的连载令这种古典的中国文学类别重新焕发生命。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和一年后金庸发表的《书剑恩仇录》令《新晚报》销量大热。
之后,金庸又先后在《香港商报》连载《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金庸”这个名字逐渐成为现代武侠小说的一个座标。凭借着在武侠小说领域建立的声望与影响力,金庸在1959年创办《明报》,他希望用趣味话题配上自己的武侠小说,建立一份别树一帜的小报。
《明报》见证了金庸武侠的一段全盛时期。《神雕侠侣》扭转报纸初期的亏损状态,之后《明报》又连载了1961年的《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1963年的《天龙八部》等作品。一直到1972年完成《鹿鼎记》之后,金庸宣布封笔。香港一家媒体称,金庸“在退出侠坛时仍称霸武林”。
相关新闻:
票房疑灌水《射雕》被酸“赛亚人打架”

(图取自豆瓣电影)
(北京1日讯)由徐克执导、肖战主演的春节档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自大年初一上映以来,票房累计已突破4.62亿元人民币(约2.84亿令吉)。然而,这部作品的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部分观众批评电影缺乏传统武侠风格,甚至笑称更像是“赛亚人打架”。
在Bilibili等平台上,不少影评博主纷纷发表视频,直指这部电影“武侠已死”,认为它与传统武侠故事几乎毫无关联。影片中的动作场面大量依赖特效,尤其是郭靖与西毒欧阳锋的对决,几乎没有实际的武打动作和肢体接触,而肖战的表演也被批评为只是“摆造型”。
影片改编自金庸原著小说,涵盖第34回至40回的剧情,主要讲述桃花岛上的变故、江南七怪的死亡、郭靖与黄蓉的分离与重逢,以及他们联手抵抗蒙古入侵的故事。然而,电影的实际呈现却与观众预期相去甚远,大量篇幅集中在郭靖与黄蓉的感情戏,甚至出现黄蓉与华筝因三角恋而大打出手的桥段,这种处理方式让许多观众直呼电影更像是一部“粗制滥造的古装偶像剧”。
除了剧情争议,电影的票房数据也引发质疑。有网友表示,购票时显示场次几乎满座,但到场后发现实际观众仅约30人,怀疑票房可能存在“注水”情况。
这也是徐克在1990年代监制《笑傲江湖》和《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后,再次拍摄金庸武侠小说。据悉,虽然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成为影视经典,但金庸一开始却是相当反对,甚至因此几乎和徐克闹翻,因为在原著中东方不败设定为男性,在修练葵花宝典后,兼具阴柔的个性。
不过徐克却魔改找林青霞饰演该角色,违背金庸设定,金庸甚至不满称两人以后做朋友可以,但别再合作,之后徐克就没拍摄过金庸作品,直到金庸晚年,徐克才拿到《神雕侠侣》版权。
新闻来源:ET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