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登彼岸】因果和死刑存废

我国首相马哈迪日前证实,政府决定将修法移除“强制死刑”,并赋予法官在涉及死刑案件的酌量权。这符合希盟第14届大选所发表的《希望宣言》里的承诺,即一旦执政,希盟将废除“所有法令内的强制性死刑”。但是希盟上台后,掌管法律事务的首相署部长刘伟强却多次表明,政府有意全面废除死刑。

刘部长的全面废除死刑言论,引起国内许多人的强烈反弹。明显的国人无法接受全面废除死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人反对废死的言论,似乎认为废除了死刑,犯了死刑罪的人便不必受刑,那明显是不正确和不成熟的。



对更多人来说,废除死刑即等于正义无法伸张,因为长期以来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因果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人们的思想里。甚至星云法师大约10年前也曾为支持死刑而撰文〈造因不受果报,不合天理〉。

因果不是直线式

实际上,愚鲁如我,一直无法理解法师的这个命题。以我对佛教因果观的理解,有因必有果。浅见认为“造因不受果报”是不成立的,一个人在法律上不被处以死刑,不等同于他不受果报。难道在没有死刑的国家,就不存在因果了吗?实际上,一个人不管是不是被处以死刑都是他的果报,死刑固然是果报,没有死刑也一样是果报。毕竟因果不是直线式的,更不是一因一果的。

而且佛教的因果还是跨越三世的:即前世、今世、来世。这前世和来世也不只是前一世和下一世,而是指过去世、今世和未来世,即是说可以是过去的许多世和未来的许多世。我们常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世。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显的一个人今世会做出需要予以处死的恶业,必也存在着过去世的因。同样的,今生所发生的种种,也会成为未来世的果。

职是之故,从三世因果的角度去看,把一个恶人处死,肯定没有把问题解决,那不过是让他把问题带到未来世。就像对于应否把坏学生开除出校的辩论,我以前常听说的反方辩解所指出的,校方必须负起教育该学生,引发他向善,而不是把问题推给社会。一行禅师把杀人的人看成是病人,是需要我们协助的人。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他做了恶事,当然必须受惩罚,但是与此同时,国家及社会也必须负起责任教化他。更何况,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生命不是一期就终了。



不放弃罪孽深重众生

大乘佛教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以说每一个引述这句话的人无不对地藏菩萨的这个悲愿感动。会下地狱的,当然是罪大恶极之辈,他们所犯的恶肯定不只一般杀人那么简单。对于这样罪大恶极的众生,地藏菩萨以及所有推崇地藏菩萨悲愿的佛教徒,都认为我们不该放弃,他们都仍然是我们必须度化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地狱里的罪孽深重的众生,我们都认为要度化,但是对于在人间作恶的人,我们却要把他们“开除”出去呢?

当然回到现实社会,我们无法要求人人从佛教的因果观去看死刑。社会中人有他们当下要看到的正义。因此全面废除死刑是过于的理想主义,政府目前“废除强制死刑”的立场也许更能被接受,至少到目前没有看到对“废除强制死刑”的社会反弹。所以,因应当下社会的因,目前我们在我国能看到的果是“废除强制死刑”。

期待以后我们能够拥有“全面废除死刑”的因。

反应

 

登彼岸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