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观友:找出解决方案
探讨塑料可持续用途
(槟城11日讯)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认为,州政府与塑料工业业者需要重新思考关于塑料的可持续性用途。
他说,州政府向来站在前线上,推行多项反对使用一次性塑料的政策,但其实除了海洋污染问题外,还有其他领域需要被关注。
他表示,将指示槟州绿色机构参考他人研究,特别是塑料工业的可持续性,因为塑料是有必须使用的,不能没有它。
“就像如果没有采石活动,就不会有任何的建筑,并非要禁止所有活动,而是要找出解决方案。”
他今日出席IN.TECH探讨塑料行业的可持续性研讨会后,在记者会上,如是表示。
他表示,在研讨会上获知,只要改善包装设计,就可达到减少使用塑料,并认为创新、创意才是未来前进的方向。
没必要抵制非回教徒产品
针对媒体询及对抵制非回教徒产品运动有何看法时,曹观友不解为何要展开有关活动,因为这对国家和经济,都不会带来任何的生产力。
“我不明白为何还要进行,就让他们(发起运动者)来证明为何还要继续进行,我们感觉这是没有必要的,对国家经济、社会和谐都不好。”
他表示,原本以为有关活动已结束,不过当媒体提起该问题,他不确定抵制活动是否还在持续。
曹观友盼《牛津词典》10年后 “Tapau”定义变用碗盏打包食物

林秀琴(左六起)、曹观友、陈莲枝、拉詹德兰(右三)分派碗盏给民众和小贩。
(槟城30日讯)槟州首长曹观友希望,10年后《牛津英语词典》对“Tapau”的定义能演变为“使用碗盏打包食物”。
近日,牛津大学出版社最新版本的《牛津英语词典》,新增多项源自大马和新加坡的“不可翻译词”,其中包括“Alamak”和“Tapau”。
他说,“Tapau”原指将食物打包带走,但他希望未来人们不再使用塑料袋,而是改用碗盏或自备容器。
“如今,买一包粿条汤,小贩可能使用5个塑料袋——分别装粿条、汤、辣椒、酱油,再用一个大塑料袋装起来。这种情况需要改变。”
他强调,减少塑料袋使用是长期目标,希望未来10年,民众都能以环保方式打包食物。
曹观友昨日在渔人码头饮食中心主持“携带你自己的容器”活动推介礼时,发表上述言论。
倡环保从自带容器开始
槟城珍珠议员夫人协会主席陈莲枝透露,这是第三场推广活动,前两场已在威中888小贩中心及才能园为食街举行,并向民众和小贩派发数百个碗盏。
她强调,微塑料化学物质是导致儿童癌症的因素之一,我国1岁至19岁儿童癌症病例持续增加,特别是1岁至4岁的病例有上升趋势,因此减少塑料污染刻不容缓。
槟州社会发展、福利及非回教事务委员会主席林秀琴则指出,自带便当盒并非新概念,过去长辈们买外食时,都会带着便当盒或碗盏,因此这一倡议其实是回归更环保的传统方式。
“目前,许多顾客已开始自带容器,小贩们也积极配合。不过,由于槟城美食种类繁多,有些食物较难使用自带容器,因此需要循序渐进,让环保与美食文化共存。”
她回顾2018年,槟州政府同样在渔人码头饮食中心发起“向塑料吸管说不”运动,在小贩们的大力支持下,这项倡议已成为社会新常态。
“如今,我们更进一步,推广自带便当盒,不仅是为了环保,也是在恢复传统习惯,以更负责任的方式迎接未来。”
槟垃圾回收率领先全国
槟岛市长拿督拉詹德兰指出,塑料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而槟州政府是全国首个推动减少塑料袋使用的州政府。
他指出,槟岛市政厅已积极鼓励小贩减少塑料袋和塑料吸管的使用,这不仅能减轻垃圾场负担,也有助于环境保护。
“去年,槟岛的垃圾回收率高达43.73%,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35.38%,这是一项值得骄傲的成就。”